卷首語 城市化與傳統村落
近日眾所周知,城市化是傳統農村社會向現代城市社會的一種變遷。這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在這滾滾前行的歷史車輪下,傳統村落怎么辦?
毋庸諱言,我國已有大量傳統村落,在城市化的鐵蹄踩踏下走向消亡。然而值得慶幸的是,至今仍有部分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留存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這些傳統村落雖說風貌完整、格局完好,也形態各異、風情各具,但歷盡風雨和歲月的洗刷,破敗和凋敝已不可避免。
我們知道,傳統村落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可以說是我國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活化石”和“博物館”。保護好這些傳統村落,不僅可以讓村落這道古樸、自然、厚重的文化景觀永駐,而且可以讓農耕文明在歷史的長河延綿不息,同時留住人們那份美麗的“鄉愁”和“尋根”記憶。
我們也知道,傳統村落承載著建筑的藝術和空間的格局,保存著年輪的印痕和光陰的故事,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態景觀,是一種兼具空間、文化和經濟多重屬性的資源。如果開發利用得好,傳統村落“搖身一變”,成為城里人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養生康體之所,抑或是訪古探幽、藝術創作、詩意棲居之地,也不是沒有可能。
倍感幸運的是,現代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為傳統村落的這種“變”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在不改變村落歷史格局和建筑外墻的前提下,改造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古代建筑的使用功能,甚至重新調整內部結構,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這樣,即便在傳統的村落里,照樣可以享受城市的現代生活,還可能是獨樹一幟的時尚。
另一方面,依托發達的交通、物流體系,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既可自然農法地經營傳統農業,也可創新創意地植入新的業態。這樣,即使在遙遠的小山村,照樣與世界“零距離”接觸,與外界息息相通,又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化方式,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所創造的一種新模式——傳統村落一舉“跳出”常規傳統城市化的空間集聚方式,仍是以其分散布局的自然狀態;也“跨出”傳統城市化的景觀替代規律,仍是保持其“形”不變、其“神”猶在的格局。結果卻與城市化如出一轍,實現了村落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變化,以及社會文明的“驚險一躍”。
如果循著這一路徑,承載著農耕文明基因的傳統村落,將探索走出一條文化引領的城市化道路。這既是傳統村落的“福音”,也能為實踐中走偏的城市化“正名”。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