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霞/文
淺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問題
■耿慶霞/文

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不斷增多,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過大的現象。截止到2014年,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1242億,約占總人口的15%。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處于老齡化社會。我國已全面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相對于城市老齡化,農村老年人口具有高齡化、空巢化、貧困化等特點,時刻制約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一)社會政策導致人口出生率下降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來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我國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59%下降到2014年的12.37%,并且自2000年開始人口出生率始終維持在12%左右,人口出生數量得到控制。而農村由于受“多子多福”等傳統觀念影響,其生育子女的數量多于城市。因此,農村成為計劃生育政策重點實施的區域,農村人口在這一階段得到了嚴格的控制。盡管近年來計劃生育政策有所改變,但由于各種經濟壓力和現實條件導致許多農村家庭的生育積極性不高,生育率仍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長久以往便造成農村青年勞動力較少而老年人較多的局面。
(二)死亡率下降促使人口壽命延長
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農民也更加注重營養和健康,平均壽命得到延長。另一方面,我國目前醫療技術不斷提高,醫療服務不斷增強,許多以前的疑難雜癥如今都能治愈。并且,我國政府近年來高度關注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出臺了諸如“新農合”等政策和措施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農民的身體素質不斷加強,預期壽命不斷延長,死亡率大大降低。
(三)人口流動加劇農村老齡化
由于城鄉差距導致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往往落后于城市,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追求高收入而流向城市,成為城市里的“農民工”。同時,我國高校目前大多實行擴招政策,這就給更多的農村學子進入大學的機會,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得到較大的提升,而這部分人多數都選擇留在城市生活和工作,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村人口的流失。最終青年勞動力都流向城市,留在農村的都是老弱病殘的弱勢群體,老齡化現象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這種人口流動對農村老齡化的影響更為深刻,“空心村”現象在中國已十分普遍。
(一)家庭養老不足
家庭養老是指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在勞動者步入老年階段后由其子女或親屬進行贍養。家庭養老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最理想的養老方式。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和外出人口的增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減少,“空巢老人”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這就導致家庭養老的功能弱化,老年人失去物質支持和精神寄托。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沖擊著人們的道德觀和倫理觀,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盛行,家庭觀念淡薄。由于老年人喪失勞動力,無法再為家庭創造經濟效益,并且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較差,時常需要子女的悉心照顧。這可能會導致子女視老年人為負擔甚至是累贅,養老積極性較低。這與我國傳統孝道美德相悖,家庭養老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二)土地保障功能下降
土地一直是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同時對農民還具有重要的養老保障作用。但由于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興盛,越來越多的耕地消失,農民人均耕地不斷減少,失地農民的數量不斷增加。并且,由于我國農業以分散經營為主,沒有形成規模效應,農業成本較高,這就導致農產品缺乏價格優勢,利潤較小。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放棄耕地而外出打工。盡管國家采取免除農業稅、價格補貼等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可收效甚微。對于已經年老的農民來說,他們既不可能外出務工也沒有較高的土地收入,生活面臨困境,土地對農民的保障功能逐漸弱化。
(三)五保戶制度存在缺陷
五保戶制度作為保障農村孤寡老人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在消除貧困、救濟孤老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村五保戶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五保戶的制度覆蓋率較低,還有較多貧困老人被排除在五保戶制度之外。而那些符合條件的五保戶所領取的補助金水平較低,無法實現消除貧困、改善生活的目的。以分散供養為例,目前全國的平均水平為每人每年2500元,并且各級政府還存在政策執行不到位的現象。其次,在養老院中對農村五保戶進行集中供養是未來五保戶制度發展的主要方向,但集中供養在我國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資金支持。敬老院床位不足、居住條件差、缺乏醫護人員、管理水平低等問題都制約著五保戶制度的良性發展。
(四)新農保在實施過程中遇到阻力
新農保(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目前已基本覆蓋全國各個省份,但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問題。由于農村“養兒防老”的觀念較強,對家庭養老的依賴度較高而對養老保險的認同度較低,這就導致多數人缺乏參保積極性。新農保實行國家、集體、個人三方籌資模式,其中我國當前農村多數集體經濟是處于勉強維持的狀態,無法為養老保險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同時,由于新農保基金管理普遍實行的是縣級管理,統籌層次低,所以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涉,基金管理存在風險。并且我國目前基金增值能力較低,如何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資金的收益率是未來新農保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一)強化家庭養老的作用
家庭養老不僅可以實現老有所養,還可以滿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讓其盡享天倫之樂。因此,家庭養老在未來我國農村養老模式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政府可以通過為贍養老人的家庭提供一定數額的補貼和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子女贍養老人,調動子女的養老積極性。同時,應加強整個社會的道德教育,弘揚孝道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的優良傳統,應在農村進行各種宣傳和教育活動,提倡尊老、養老的行為,譴責各種不道德的養老行為。對孝子實行表彰和獎勵,并對不贍養老人的行為進行譴責和懲罰,從而引領社會的道德導向。從多方面強化家庭養老的功能,保障老年人最基本的權益。
(二)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多數農民不愿意參加新農保是因為新農保的繳費多數為農民自己負責,政府補貼較少,并且年老后所領取的養老金水平較低。因此,政府應增加對新農保的資金投入,明確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科學規劃繳費和領取標準,重視新農保的體系建設。通過各種輿論媒介宣傳新農保,提高農民對新農保的認同度和參與度。同時,高度關注新農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通過提高基金收益、拓展投資渠道、加強信息公開、培養專業人才等措施,有效促進我國新農保基金的健康運行。
(三)積極發展社會養老
首先,政府應充分重視社會養老的作用,加大對社會養老的資金支持。對于養老院不足、床位緊張等問題,政府可以利用空置校舍和閑置樓房等現有資源,減少興建成本。提高養老醫護人員的薪資待遇,鼓勵更多有經驗、有醫德的醫療工作者參與到社會養老體系中。其次,政府應對民辦養老院給予更多的稅收優惠和政策支持,引進更多的民間資源以緩解養老業供不應求的現狀。在發展社會養老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更應該注重其精神需求。增設健身器材、棋牌室、文化廣場等都可以豐富老年人的娛樂生活,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實現老有所樂。
(四)加強老年保障法的建設
目前我國對于棄養老人、推卸養老責任等行為的應對主要集中在道德譴責層面,而缺乏相應的法律進行懲處,老年保障法體系建設較為落后,缺乏切實有效的法律來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斷加強老年保障法建設,明確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對棄養和虐待老人的行為進行處罰,依法維護老年人的權益。同時,由于對農村養老保險征繳和管理缺乏統一有效的法律制度,導致各地的農村養老保險標準不一,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應出臺相應的法律對農村養老保險的籌資方式、籌資比例、管理體制以及保障水平做出嚴格地控制,確保農村養老保險在法律的框架內運行。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是涵蓋養老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救助、婦女福利等多個項目的體系。我國目前面向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項目主要以新農合、新農保和五保戶制度為主,其保障項目單一、覆蓋范圍有限、待遇水平較低,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面臨的諸多養老問題。一方面,應增加享受五保戶待遇老人的名額,對孤寡老人發放補貼,擴大制度覆蓋面,提高農村醫療水平。同時關注婦女和兒童福利,對喪偶婦女和撫養幼童的老人給予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對農村福利待遇享受者的審批和核實,杜絕各種謊報、虛報、騙取福利待遇的現象,確保讓真正需要的人得到福利救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