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毅,周海軍,方 婷(南華大學附屬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湖南423000)
·案例分析·
膀胱異位嗜鉻細胞瘤1例臨床影像特點報道
孫毅,周海軍,方婷
(南華大學附屬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湖南423000)
膀胱腫瘤;嗜鉻細胞瘤;影像學;病例報告
異位嗜鉻細胞瘤(ectopic pheochrocytoma)是指來源于腎上腺以外的一類交感神經副神經節瘤,約占嗜鉻細胞瘤的15%[1]。該腫瘤起源于胚胎時期神經嵴組織發育產生的嗜鉻細胞。自顱底至盆腔均有嗜鉻細胞分布,以腹主動脈、腎門附近分布最為豐富,所以異位嗜鉻細胞瘤以腹主動脈旁、腎門附近、下腔靜脈旁多見[2]。膀胱異位嗜鉻細胞瘤較罕見,約占所有膀胱腫瘤的0.06%,占所有嗜鉻細胞瘤的1.00%以下[3]。本文就膀胱后下壁異位嗜鉻細胞瘤1例臨床影像特點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患者,女,33歲,剖宮產后1年到當地醫院體檢,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提示膀胱占位病變,來本院門診就診,以膀胱占位收住院,體查未見陽性體征。
1.2影像學檢查盆腔CT平掃增強提示:膀胱后下壁見寬基底腫塊凸向腔內,增強后明顯強化,大小約4.5cm× 3.3 cm,與子宮前壁分界欠清(圖1)。MRI平掃增強示膀胱后下壁團塊狀等T1、稍長T2信號影,大小約3.8 cm× 2.8 cm×3.2 cm,病變內可見斑點狀長T1、長T2信號影。腫塊部分凸向膀胱腔內,部分突破膀胱漿膜層,與子宮前壁分界不清。增強后腫塊實行成分明顯強化(圖2)。初步診斷為膀胱腫瘤。
1.3手術資料于2015年6月16日進行手術治療,取下腹部正中切口,術中見膀胱底部約4 cm×3 cm大小腫塊,膀胱黏膜光滑,將腫塊完整切除,擠壓過程出現明顯血壓上升至180 mm Hg(1 mm Hg=0.133 kPa),腫塊切除后血壓正常,創面止血干凈。
1.4病理結果(膀胱)符合嗜鉻細胞瘤,腫瘤大小:4.0 cm×3.5 cm×2.5 cm。免疫組化:Vim(+)、SYN(+)、NSE (+)、CgA(+)、CK(-)。見圖3、4。

圖1 膀胱后下壁嗜鉻細胞瘤CT圖片

圖2 膀胱后下壁嗜鉻細胞瘤MR增強掃描圖片

圖3 手術切除標本

圖4 手術病理圖片
膀胱異位嗜鉻細胞瘤首次由Zimmerman等[4]于1953年報道。膀胱嗜鉻細胞瘤起源于膀胱壁內的副交感神經節細胞。發病高峰年齡為20~40歲,無明顯性別差異。臨床表現和腫瘤的分泌功能有關,有25%~70%的腫瘤能夠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出現高血壓、頭痛頭暈、心悸多汗等典型癥狀,癥狀通常在排尿或性交等膀胱壓力增高的情況下出現。有文獻報道約25%的嗜鉻細胞瘤無典型癥狀,常為體檢偶然發現,這可能與腫瘤分泌功能處于靜止狀態有關[5]。本例患者為常規體檢時發現,屬于內分泌功能狀態靜止、相對少見的膀胱嗜鉻細胞瘤。該腫瘤的定性診斷常常依靠尿液香草基扁桃酸(VMA)升高,定位診斷則依賴各種影像學檢查[6]。張晶等[7]報道,膀胱異位嗜鉻細胞瘤多為單發類圓形病灶,多數腫瘤直徑為1.5~5.0 cm,腫塊密度均勻,無囊變及壞死,少見鈣化,增強掃描腫塊多呈明顯強化。本例患者表現為膀胱后下壁不規則腫塊,可見囊變區及點狀鈣化影,增強掃描后腫塊實性成分明顯強化,與典型膀胱異位嗜鉻細胞瘤表現有所差異。本例患者需要與膀胱乳頭狀瘤或膀胱癌鑒別,膀胱乳頭狀瘤也可表現為膀胱軟組織腫塊,表面光滑,膀胱壁無浸潤,但結合膀胱壓力增高時血壓升高及VMA檢查不難明確診斷。膀胱癌早期CT不能診斷,中、晚期表現為結節狀或菜花樣腫塊影,膀胱壁僵硬,脂肪層模糊或消失,臨床上有無痛性血尿癥狀時,可以與之鑒別。此外,還應與子宮內膜異位癥鑒別,該患者有剖宮產病史,且腫塊與子宮前壁分界不清。陶靜等[8]報道,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多位于膀胱后壁,可表現為實性腫塊,因周期性出血可在MRI中表現為復雜信號。臨床表現可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及肉眼血尿,可供鑒別。
本文通過對1例臨床表現陰性的膀胱異位嗜鉻細胞瘤患者臨床特點、影像學特征、病理結果分析,結合相關文獻深入探討,旨在更加深刻地認識該疾病的發病特點、影像學及病理特征,了解其內在聯系,為以后正確診斷、合理治療提供依據。
[1]Zografos GN,Vasiliadis GK,Zagouri F,et al.Pheochromocytoma associated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concepts and current trends[J].World J Surg Oncol,2010,8:14-17.
[2]王志華,劉雙林,劉海華,等.異位嗜鉻細胞瘤的診治及預后(附31例報告)[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0(1):113-115.
[3]Onishi T,Sakata Y,Yonemura S,et al.Pheochromocyt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without typical symptoms[J].Int J Urol,2003,10:398-400.
[4]Zimmerman IJ,Biron RE,MaeMahon HE.Pheochromocyt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J].N Engl J Med,1953,249:25-26.
[5]Lenders JW,Eisenhofer G,Mannelli M,et al.Phaeochromocytoma[J].Lancet,2005,366(9486):665-675.
[6]許小伍,唐永華,繆飛.膀胱異位嗜鉻細胞瘤的MSCT診斷[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11):1907-1910.
[7]張晶,王海屹,趙紅,等.膀胱嗜鉻細胞瘤的CT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18(3):256-259.
[8]陶靜,華佳,薄雋杰,等.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DWI表現1例[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12):254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4.065
B
1009-5519(2016)04-0633-02
(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