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柯(長沙市婦幼保健院,湖南410004)
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白細胞改變研究
李一柯(長沙市婦幼保健院,湖南410004)
目的通過對比分析輪狀病毒感染患兒與健康幼兒的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值和淋巴細胞值,探討感染輪狀病毒的患兒白細胞的改變情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該院收治的輪狀病毒檢測陽性的53例患兒(輪狀病毒組)的手指血標本,另選取同期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68例幼兒(健康對照組)的手指血標本,使用希森美康XS10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兩組標本進行血常規檢測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兩組患兒白細胞總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輪狀病毒組的中性粒細胞值較高,淋巴細胞值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嚴重腹瀉和糞便隱血陽性患兒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值可作為輪狀病毒性腸炎病程變化的監測指標。
輪狀病毒感染;腸炎;腹瀉;白細胞;淋巴細胞
輪狀病毒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常由A群輪狀病毒引起,發病高峰在秋季,又稱嬰兒秋季腹瀉[1]。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輪狀病毒感染均是5歲以下兒童重癥腹瀉的主要原因[2]。雖然對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治療方案有很多,如液體療法、抗病毒、微生態療法、補鋅療法、中醫內治療法等[3],但輪狀病毒性腸炎對2歲以下的嬰幼兒仍然是致命的。病原學研究表明,嬰幼兒腹瀉中有40%~60%由輪狀病毒引起,其中有6%的嬰幼兒死亡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4]。為了更好地監測輪狀病毒性腸炎病程變化,尋找簡單快捷的監測指標,本文以本院輪狀病毒感染陽性合并糞便隱血陽性的患兒與健康體檢幼兒為研究對象,觀察輪狀病毒感染對白細胞水平的影響。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53例輪狀病毒檢測陽性患兒(輪狀病毒組)的血常規結果,并且與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68例幼兒(健康對照組)血常規結果進行對照分析。輪狀病毒組患兒臨床表現:腹瀉伴發熱,糞便為黃稀便或水樣便,輪狀病毒檢測、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輪狀病毒組男35例,女18例;年齡6~12個月,平均(10.85±1.76)個月;健康對照組男38例,女30例;年齡5~12個月,平均(10.28±2.20)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儀器與試劑由Sysmex公司的工程師對希森美康XS10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校準;Olympus顯微鏡。每天做2個濃度水平的室內質控,保證儀器在控;參加衛生部和長沙市臨床檢驗中心的室間質量評價,成績合格。希森美康XS10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配套試劑: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A群輪狀病毒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艾博生物醫藥(杭州)有限公司生產的便隱血檢測試劑(膠體金法)。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抗凝0.5 mL EP管。
1.3方法
1.3.1標本采集手指血的采集步驟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使用在控希森美康XS1000i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每份手指血標本做血常規全血檢測。
1.3.2輪狀病毒檢測按照A群輪狀病毒檢測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結果判讀:測試區和對照區都出現一條紫紅色條帶為陽性,僅對照區出現一條紫色條帶為陰性。
1.3.3糞便隱血檢測按照便隱血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結果判讀:測試區和對照區都出現一條紫紅色條帶為陽性,僅對照區出現一條紫色條帶為陰性。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常規白細胞檢測結果顯示,兩組白細胞總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性粒細胞值和淋巴細胞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和表1。


圖1 兩組患兒血常規白細胞結果箱圖
表1 兩組白細胞檢測結果比較(±s,×109L-1)

表1 兩組白細胞檢測結果比較(±s,×109L-1)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輪狀病毒組健康對照組n 白細胞總數 中性粒細胞值 淋巴細胞值2 . 7 0 ± 1 . 6 1a5 . 7 1 ± 1 . 3 7 5 3 6 8 8 . 8 7 ± 3 . 0 1 8 . 5 0 ± 1 . 5 9 5 . 2 4 ± 2 . 6 7a1 . 9 7 ± 0 . 7 5
輪狀病毒是一種雙鏈核糖核酸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輪狀病毒屬,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最主要病原體,全世界范圍內每年約有60萬例患兒死于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5]。輪狀病毒性腸炎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熱、腹瀉及嘔吐,病程較短。嚴重的輪狀病毒感染不僅引起腸炎,還能通過胃腸屏障入血引起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等多系統損傷[6]。有多項研究報道輪狀病毒性腸炎合并心肌損害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6-8]。我國每年患輪狀病毒性腹瀉的嬰幼兒在1800萬例左右,導致死亡的達3萬~4萬例,嚴重影響了兒童健康[9]。因此,做好輪狀病毒感染病程監測很有必要。
目前,可以通過血常規、大便常規與隱血、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PCR法等輪狀病毒或病毒抗原檢測方法對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感染情況進行檢測。但檢測到輪狀病毒陽性不能反映患兒急性腸炎的嚴重程度,只有通過監測血常規、血電解質、血心肌類生化項目的變化及臨床癥狀的變化才能反映病程的改變,而血常規又是最簡單快捷的檢測方法。
本研究中,輪狀病毒組個別標本白細胞總數比健康對照組稍高,但白細胞總數的均值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輪狀病毒組的中性粒細胞值比健康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輪狀病毒感染后嚴重腹瀉患兒的中性粒細胞會比健康幼兒高;輪狀病毒組的淋巴細胞值較健康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認為輪狀病毒感染后嚴重腹瀉患兒的淋巴細胞值比健康幼兒的低。說明隨著病程的發展,患兒腹瀉次數增多導致糞便隱血出現陽性時,患兒的白細胞總數雖然可以表現為正常或少量增高,但中性粒細胞值會增高,淋巴細胞值會降低。
目前認為,感染輪狀病毒后患兒血常規的變化是白細胞總數多數正常,少數略微增多,細胞分類中可有淋巴細胞增多[1]。本研究結果發現,在輪狀病毒性腸炎病程發展過程中,隨著患兒腹瀉加重,其中性粒細胞值會有所增加,而淋巴細胞值則相對減少。提示通過觀察血常規白細胞各指標的變化可了解患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病程的變化。
[1]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85-787.
[2]Nirwati H,Wibawa T,Aman AT,et al.Detection of group A rotavirus strains circulating among children with acute diarrhea in Indonesia[J].Springer Plus,2016,5:97.
[3]湯晶晶,韓新民.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4):223-225.
[4]陳秋紅.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2546例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2013,25(2):85-86.
[5]Nowatzky J,Howard R,Pillinger MH,et al.The role of uric acid and other crystals in osteoarthritis[J].Curr Rheumatol Rep,2010,12(2):142-148.
[6]周文英.輪狀病毒腸炎合并心肌損害的調查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9):119-120.
[7]林惠泉,蔡海明,付思源.輪狀病毒腸炎并心肌損害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25-26.
[8]馮軍壇,阮毅燕,黃章瓊,等.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合并心肌損害高危因素的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6):3254-3255.
[9]駱仕君.兒童輪狀病毒腹瀉的診治體會[J].當代醫學,2011,17(3):9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5.044
B
1009-5519(2016)15-2390-02
(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