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寧,劉小花,陳 濤,雷啟麗(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610500)
·臨床研究·
臨床微生物檢驗在控制醫院內感染中的效果評價*
陳宇寧,劉小花,陳濤,雷啟麗(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檢驗科,四川610500)
目的評價臨床微生物檢驗在控制醫院內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隨機抽取2014年1~12月該院收治的臨床患者32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1例。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接受臨床微生物檢驗并采取相應的防控手段,而對照組則不予以檢驗,僅采取常規控制感染的方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醫院內感染發生率及感染程度。結果觀察組醫院內感染發生率為8.07%(13/161),對照組醫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5.53%(25/16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重度感染1例,中度感染4例,輕度感染8例;對照組重度感染4例,中度感染9例,輕度感染12例,觀察組感染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微生物檢驗在控制醫院內感染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交叉感染;微生物敏感性試驗;感染控制
醫院內感染的控制是臨床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住院患者是醫院的主流群體之一,該類患者多、病情重、并發癥多,且易合并多種疾病,是醫院內感染的主要來源[1]。雖然患者均在不同程度地應用抗菌藥物治療,但受地區及個體差異影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而,檢測微生物對藥物的敏感性對于控制醫院內感染具有重要價值[2]。本研究根據作者多年臨床經驗,對2014年本院收治的322例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臨床微生物檢驗對控制醫院內感染發生率及感染程度的影響,現將其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32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80歲;住院治療者。排除標準:伴惡性腫瘤者或其他嚴重慢性疾病者;神志不清及不合作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將322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1例。對照組中男89例,女72例;年齡19~70歲,平均(45.2±11.3)歲;住院時間5~17 d,平均(10.1±0.7)d;文化程度:小學69例,初中80例,高中及以上12例。觀察組中男90例,女71例;年齡21~72歲,平均(45.3± 10.9)歲;住院時間5~17 d,平均(9.7±0.9)d;文化程度:小學70例,初中79例,高中及以上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住院時間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觀察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予以臨床微生物檢驗,并根據臨床微生物檢驗結果采取相應的防控手段,如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療等。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則不進行臨床微生物檢驗,僅采取醫院常規的控制感染的方法。對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的醫院內感染發生率及感染程度進行分析比較。
1.2.2微生物檢驗方法臨床微生物檢驗所使用的儀器為西門子Microscan Walk Away 40 Plus和法國梅里埃ATB NEW細菌鑒定分析系統。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采用西門子Microscan微生物板和梅里埃公司生產的Microsan板條進行細菌鑒定;采取ATB STRE95板條進行臨床微生物藥敏試驗。超廣譜β-內酰胺酶初篩:采用紙片擴散法對微生物敏感性進行檢測,抑菌環直徑用游標卡尺測量,細菌對藥物的敏感、中介及耐藥的判定標準參照美國國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制定的標準[3]。
1.2.3醫院內感染診斷醫院內感染及感染程度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診斷標準[4]。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醫院內感染情況比較觀察組醫院內感染發生率為8.07%(13/161),對照組醫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5.53(25/16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56,P<0.05)。
2.2兩組患者醫院內感染程度比較觀察組重度感染1例,中度感染4例,輕度感染8例;對照組重度感染4例,中度感染9例,輕度感染12例。觀察組感染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醫院內感染程度比較[n(%)]
醫院內感染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指醫院內獲得的感染。醫院內感染的來源主要包括2種,一種是內源性醫院內感染,另一種是外源性醫院內感染。內源性感染指來源于患者本身疾病引發的感染,外源性感染則是指感染途徑來源于另一感染者或醫院環境。引起醫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有許多,通常包括受疾病本身影響,住院患者抵抗力下降[5];在住院期間因疾病治療需要進行介入性檢查和治療;臨床診療護理操作未完全依據規范進行,醫院環境控制不良致使致病菌傳播引發交叉感染;抗菌藥物廣泛大量使用導致細菌耐藥性明顯增加等。目前臨床對于控制醫院內感染主要是通過3個環節,一是控制感染源,二是切斷傳播途徑,三是保護易感染人群;然而這些控制醫院內感染的途徑均離不開微生物檢驗,故臨床微生物檢驗在控制醫院內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6]。
隨著對醫院內感染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目前臨床上微生物檢驗工作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已成為醫院檢驗科最重要的檢測項目之一[7]。近年來感染性疾病患者群體的不斷增大,發病率不斷上升,致使臨床微生物檢驗在臨床醫院內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同時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對于抗生素的合理應用能夠產生有效的指導作用[8]。本研究中通過對比分析應用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觀察組患者與未應用微生物檢驗的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醫院內感染的概率和感染程度,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醫院內感染發生率為8.07%(13/ 161),對照組患者為15.53%(25/16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重度感染1例,中度感染4例,輕度感染8例,對照組患者重度感染4例,中度感染9例,輕度感染12例,觀察組感染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充分證實微生物檢驗的臨床意義。
據臨床報道顯示,臨床微生物檢驗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臨床微生物檢驗可對臨床標本展開正確的病原學分析;(2)臨床微生物檢驗可以提高抗菌藥物耐藥性監測能力;(3)臨床微生物檢驗能夠加強細菌學監測;(4)臨床微生物檢驗能夠合理控制醫院內感染的發生[9]。
綜上所述,臨床醫學檢驗人員應提高對臨床微生物檢驗在臨床工作及醫院內感染控制中作用的重視程度,對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加以充分利用,對合理控制醫院內感染做出有利、準確、及時的幫助,最終達到降低醫院內感染發生率及減輕醫院內感染程度的目標。
[1]董明駒,史莉,楊富強,等.醫務人員洗手依從性管理與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3):508-509.
[2]高玲.微生物檢驗在基層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3(1):82-84.
[3]Chagas CE,Roque JP,Santarosa Emo Peters B,et al.Do patients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need individualized nutritional support[J].Nutrition,2012,28(2):138-142.
[4]梁玉金,何鳳君.微生物檢驗在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4-6.
[5]袁紅萍,周文俊.臨床微生物檢驗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9):900-901.
[6]蔣瓊,陳曉玲.探析微生物檢驗于醫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意義與應用[J].大家健康,2014,8(3):56-57.
[7]張紅祥.微生物檢驗在控制醫院內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8(5):97-98.
[8]王萍菊.微生物檢驗在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北方藥學,2014,11(3):90-91.
[9]余紅梅.醫院感染常見病原體的檢測及意義[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2,25(5):594.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4.030
B
1009-5519(2016)14-2202-02
四川省衛生廳科研課題項目(130534);成都市新都區社會事業科技計劃項目(2014.07)。
(20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