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教師才值得尊重


王維審,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教研室教研員。
前些天,我參加了學校為張卉老師舉辦的個人教學成果展示會。作為主角的張老師,沒有顯赫頭銜,也不是特級名師,但當她講述了她和學生六年來的閱讀之旅,以及她為此所做出的諸多努力后,卻贏得了與會者的尊重。由此,也就引發了我的一個思考:在今天,什么樣的教師才值得尊重?
我曾經對教師的工作時間做過問卷調查,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教師的時間大致用于三類事情上:一是應付各類社會事務;二是應付學校管理帶來的,如會議、材料等校內事務;三是從事教育教學。
毫無疑問,前兩類“事務”擠占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讓本就繁重的教育教學工作愈發窘迫。再加上無法回避的大班額、教師配備不足等硬件瑕疵,一線教師的工作量大都處于超負荷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中,絕大多數教師只能疲于應付各項“緊要”工作,很少有心思去做一些無人檢查、無人督促的“次要”事情。如此,如有教師在同樣壓抑的環境中,能夠主動做一些有益于學生成長的“閑事”,那么他(她)就應該值得我們尊重。
正因為大量教育教學時間被占用,教師不得不依靠最簡單、實用的教育手段完成教育任務。這就導致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向前看,無論是課堂教學設計,還是學生問題的解決,往往局限于就事論事、只顧當前,教育行為不能指向師生成長的未來;二是不向后看,一天的工作無論精彩與否,都欠缺一個回望和反思的過程,導致失誤得不到糾正和完善,經驗得不到總結和提升,教師成長的效度大打折扣。
張卉老師給我的最大感動就在于,她是一個懂得“瞻前顧后”的老師,她習慣于不斷梳理一路走來的收獲,并在不斷整理的基礎上,清晰地知曉自己將要去到哪里,逐步構建了自己的閱讀教學課程體系。
事實上,多數教師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經驗,有或深或淺的教育特色,卻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來,完成一次系統的思考,為自己的成長構建一個完整的行動體系。這也是絕大多數教師無法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無法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無法獲得真正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謂卓越,就是在大家都把日子過成庸常的時候,還有人主動尋找讓自己不至于庸常的路徑。這樣的在習以為常中還懂得主動建構特色的老師,委實令我們肅然起敬。
每一個教師都希望能夠給學生最好的教育,但不同的人對好教育的認識不同。但無論怎么解讀與修飾,分數無疑都是當今教育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所以,分數沒有錯,爭取分數也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去獲得分數。以閱讀教學為例,大概有兩種教學方式:一是以純粹記憶、題海戰術為主的快閱讀,其目的就是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二是以完整閱讀、體系閱讀為特征的慢閱讀,其目的在于滋養生命成長,并在慢慢的行走中獲得比分數更多的收獲。
很明顯,直接指向分數的教育見效快、易成名,但是明顯窄化了學生的成長路徑。而那種指向生命成長的教育,則如中藥治病,很難在短期內見到效果,倘若以分數來量化,或許會在起始階段處于劣勢。也正因此,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而有意忽略后者。原因很簡單,教育屬于“百年樹人”的事業,真正的教育只是一個栽樹的過程,教育的效果和成就未必能夠在教師的任教期間顯現。如此,一個能夠只管栽樹不看收獲的教師就顯得難能可貴,其教育境界與勇氣都值得推崇。
現在的教育,大都還是直接指向分數的教育,以上三點歸結起來,無非就是告訴我們:一個教師,如果可以多做一些不是直接指向分數的教育,多做一些分數之外的努力,就是最值得尊重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