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紀蓮
(山東省淄博市第一醫院, 山東 淄博, 255200)
?
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圍術期護理
侯紀蓮
(山東省淄博市第一醫院, 山東 淄博, 255200)
目的探討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圍術期護理措施。方法選擇80例實施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開展圍術期護理,觀察2組患者干預后情況。結果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50%(P<0.05); 觀察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時,實施合理的圍術期護理,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
顱內動脈瘤; 血管內介入栓塞術; 圍術期護理
腦動脈瘤是常見腦血管疾病,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是其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案,相較于傳統開顱手術具有較大優勢,但依然存在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在圍術期實施合理的綜合護理措施,是提高手術成功率和控制并發癥的關鍵[1]。本研究對顱內動脈瘤接受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的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制定的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2],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42~74歲,平均(60.8±6.2)歲, Hunt-Hess分級顯示Ⅰ級11例、Ⅱ級16例、Ⅲ級8例、Ⅳ級5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1~76歲,平均(60.4±6.5)歲, Hunt-Hess分級顯示Ⅰ級12例、Ⅱ級17例、Ⅲ級7例、Ⅳ級4例。納入標準:符合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具有手術指征;18~80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血液疾病者;合并心、腎、肝功能嚴重不全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精神疾病患者。2組患者年齡、Hunt-Hess分級、性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法,入院后輔助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及術前準備,術后給予并發癥預防措施、監測生命體征、提醒相關注意事項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開展圍術期護理: ① 術前基礎護理。囑患者絕對臥床,保持室內安靜、清潔及舒適,保障患者睡眠質量從而穩定情緒;根據患者病情予以流食或半流食,保持腸道暢通;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志、肢體活動等的變化,若發現癲癇發作、神志障礙加重、劇烈頭痛等動脈瘤破裂前兆,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將血壓維持在正常或稍低水平,避免因血壓波動致動脈瘤破裂[3]。此外,針對患者病情及性格、文化水平及生活背景制定后期護理方案。② 術前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患者及家屬術前因病情嚴重、發病突然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及恐懼情緒,不利于病情穩定及手術開展,因此護理人員需在術前給予有效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可通過撫摸手部、拍背等肢體語言,給予患者安全感,同時告知患者疾病的發生原因、血管內介入栓塞術的治療目的等,通過播放視頻、觀看圖片、一對一宣教等方式,讓患者及家屬能深入了解疾病知識,從而配合治療,并建立相互信任關系。③ 術后心理護理。及時反饋信息,患者蘇醒后,護理人員立即告知患者手術成功,并給予安慰、鼓勵,使患者產生信任感;以輕松語氣介紹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減輕患者緊張感。④ 術后生活護理。術后并發癥的誘因主要包括情緒激動、劇烈運動及用力排便等,指導患者保持情緒穩定,飲食以清淡、易吸收消化的流質食物為主,避免過度勞累或用力咳嗽等,術后2周內禁體力勞動,多進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暢通;定時進行血壓監測,必要時可服藥物控制血壓。⑤ 術后并發癥護理。術后動脈瘤破裂再出血:這是該手術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主要由術中機械刺激、顱內壓波動、術后凝血機制改變等因素所引發,因此患者術后需控制血壓、減少情緒波動、防止咳嗽等,并密切關注體征變化,預防再出血。腦血管痙攣: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是常見并發癥,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主要發生于出血后1周左右,因此需加強術后1周左右的護理,密切監測各項指標,可使用抗血管痙攣藥物預防血管痙攣。腦梗死:術后低血壓、腦血管痙攣、低血容量是誘發腦梗死發生的主要因素,術后早期應密切關注患者感覺、語言及運動功能變化,一旦發現有失語、神志不清等表現,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1.3觀察指標
術后3個月對2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估,包括身體機能、社會活動、精神心理、生活能力4項,每項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2.1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術后社會活動、生活能力、身體機能、精神心理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腦動脈瘤為顱內動脈壁異常膨出,腦動脈局部血管異常改變形成的瘤樣突出,是發生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顱內動脈瘤以蛛網膜下腔出血為主要表現,首次出血患者極易發生再出血、腦血管痙攣等嚴重并發癥,是導致預后不良的主要因素。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是顱內動脈瘤常用的治療方案,與傳統開顱手術相比,其創傷小、安全性高,具有微創優勢,已在臨床廣泛應用。但介入治療依然存在風險,可能產生較多并發癥而不利于患者的恢復,有研究[4]指出,在介入術圍術期實施合理的綜合護理措施,是確保手術成功和預防并發癥發生的關鍵。
傳統護理主要以護理操作為主,往往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但緊張、恐懼情緒可能會加速病情發展,導致再出血、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率升高,不利于術后恢復[5]。本研究對接受血管內介入栓塞術的顱內動脈瘤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即術前予以心理疏導及健康宣教,使患者減輕恐懼,并建立起治療信心,積極配合相關治療[6-7], 同時術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完善每項護理操作,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確保工作質量。術后在患者清醒第一時間以喜悅的口吻告知手術成功,并盡量以輕松語氣介紹疾病情況,減輕患者心理壓力[8]。此外,針對動脈瘤介入治療后常見并發癥進行針對性預防,遵醫囑指導患者服藥,并密切關注患者瞳孔、呼吸、意識、運動、感覺等變化,發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生,將危害降至最低[9-10]。
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貫穿心理疏導及健康宣教,并根據不同階段患者的心理狀況,循序漸進介紹病情、恢復狀況以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等,可加深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11]。護理人員需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特別是對于危重癥患者,因其發病急、病情嚴重,更需要關注其心理變化。有研究[12]顯示,危重癥患者96%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76%的患者可通過緩解不良情緒而獲得更好的恢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提示圍術期護理能通過心理干預及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積極性,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
研究[13-14]表明,顱內動脈瘤患者經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后,有35%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能力障礙,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顯著較對照組好(P<0.05), 提示圍術期護理通過強化護理操作,注重心理護理,密切觀察病情,預防并發癥發生,為患者術后恢復打下了良好基礎。研究[15-16]證實,術后并發癥主要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等因素誘發,因此,術后應加強健康教育,控制誘發因素,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在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圍術期實施合理的綜合護理,可促進手術順利開展,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有效提高其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侯小艷, 周聰慧, 李莉華, 等. 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護理[J].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24): 221-222.
[2]郭立新. 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圍術期護理分析[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3): 562-564.
[3]張紅梅. 彈簧圈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全麻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30): 21-22.
[4]李曉霞. 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39例圍手術期護理干預[J]. 山西醫藥雜志, 2012, 41(2): 200-202.
[5]李欣蓉, 葉愛紅. 顯微鏡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的圍術期護理策略[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22): 142-143.
[6]張學君, 于春利. 介入栓塞治療術在顱內微小動脈瘤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7): 80-82.
[7]榮向霞, 黃冠敏, 黃艷, 等. 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護理[J]. 安徽醫學, 2013, 34(9): 1408-1410.
[8]梁鵬, 劉桂杰, 于文文. 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技術分析[J].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3, 36(4): 31-31.
[9]張小清. 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圍術期護理[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16): 158-160.
[10]黃靜, 閆秀琴. 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的護理[J].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3, 38(8): 1065-1067.
[11]王艷蘭, 慕海芹, 馮照新, 等. 彈簧圈介入栓塞治療顱內破裂動脈瘤22例護理體會[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4, 20(1): 138-139.
[12]張嶺嶺. 4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栓塞術的康復護理[J].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3, 35(6): 278-279.
[13]丁亞男, 劉芳, 馬靜, 等. 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應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的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20): 1918-1920.
[14]朱煥春. 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急性期的顱內動脈瘤療效及其對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3, 19(12): 1719-1722.
[15]黃小紅. 優質護理干預在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術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6): 7-9.
[16]伍瓊珍, 楊慧茹, 王小霞. 護理干預對顱內動脈瘤夾閉術患者的效果評價[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3, 19(9): 1320-1322.
Perioperative nursing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HOU Jilian
(ZiboFirstHospital,Zibo,Shandong, 2552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measure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MethodsA total of 80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erioperativ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Efficacy after interven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10.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2.50%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score of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patients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lieve patient′s suffer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perioperative nursing
2016-01-05
R 473.73
A
1672-2353(2016)10-017-03
10.7619/jcmp.2016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