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敏瑩
?
課余“小工廠”
文/王敏瑩

我讀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國家進入困難時期,許多東西都買不到,特別是當時總停電,蠟燭就成了十分緊俏的商品。一位懂化學的老師和我們班主任商定,讓我們班利用課余時間制作蠟燭,首先滿足對老師的供應,有剩余了還可以賣給學生。經學校批準,給我們找了一間小屋做“生產車間”,從我們班挑了幾名學生負責做蠟燭。課余“小工廠”(是我們自己這么叫的)就開工了。
蠟燭這東西真是太好做了。老師為我們采購了一些玻璃管和做蠟燭芯的細線繩,又從化工商店買來一些石蠟,再讓學生收集一些用過的注射針劑的小瓶,把上面的橡膠瓶塞兒拆下來,材料就齊備了。我們剪一段線繩穿過橡膠瓶塞兒,把橡膠瓶塞兒堵在玻璃管的一端,讓線繩穿過玻璃管,拉直,再把熔化好的石蠟灌滿玻璃管,把它放進盛著涼水的大桶里,等到涼透了,從橡膠瓶塞兒這邊一拔,一支蠟燭就做成了。一個下午可以做出幾十支蠟燭。
這種蠟燭比較細,由于蠟燭的頭部是由凹陷的瓶蓋成的型,看上去不大美觀,而且燃燒時常常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但是這并不妨礙蠟燭的銷路,每天都賣得精光。
由于制作蠟燭的時候還要等待冷卻,閑著也是白閑著,于是那位老師又教我們做鋼筆水和雪花膏。這就更好做了:買點“酸性墨水藍”,兌水熬開,冷卻后再滴入幾滴硫酸就成了鋼筆水;把“硬脂酸”原料熬化了,加點甘油和香精就成了雪花膏。大家自帶容器來買,因為比街上賣得便宜,銷路也不錯。有一次攪拌棒找不到了,我在熬“硬脂酸”時就用了一把木制的紅格尺來攪和,沒想到格尺掉了色,使做出的雪花膏變成了粉色,我們很擔心,怕沒人愿意買這帶色的雪花膏,誰知道它比平時那種白色的更受歡迎。
我們這些“小工人”沒有報酬,干得還挺來勁。但是我們也有我們的小心眼:只要我們當中有誰要買雪花膏,這天做的雪花膏保證油性大,而且特別香——多加了甘油和香精呀!
那時候我負責管賬,每天收錢記賬,隔幾天就向老師報一次賬,把賺的錢交給老師。我小時候是個“小馬虎”,丟鋼筆是常事,常為此事挨媽媽說。這天在賣蠟燭時把新買不久的鋼筆又弄丟了,我不敢再向媽媽張口,就偷偷地從賣產品的錢中拿出9角多錢,買了一支同樣的鋼筆。我在賬上少報了這點收入,誰也沒發現。這輩子我就管過這一回賬,還有了這樣的一次小“貪污”,心里愧疚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