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鄭 新,張 健,周 峻(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滁州供電公司,安徽 滁州 239000)
電表檢定裝置的多用途功能完善
張鵬,鄭新,張健,周峻
(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滁州供電公司,安徽滁州239000)
伴隨著安徽省電力公司智能表集中檢定、統一配送的全面實施,智能電能表檢定裝置的普及應用,原老型號電能表檢定裝置長期空置,難以保證標準裝置的原有準確級水平。本文提供了一種智能表檢定裝置改造成為多用途功能電能表檢定裝置的方法。
電表;檢定裝置;多用途;完善
市公司作為市級質量技術監督局社會公用法定檢定機構,承擔著社會公眾各類型、規格電能表的檢定需求,同時,公司系統還有部分尚未更換的非智能表1.6萬只,此類客戶電能表若申請校驗,或開展運行電能表抽樣檢定,則存在無標準裝置檢定的困境,給室內檢定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嚴重影響公司優質服務水平,易造成客戶計量糾紛,引發計量投訴事件。為長期保證一臺可檢定各種規格、型號的老舊單、三相電能表的檢定裝置,滿足客戶申請校驗和周期檢定的需求。
針對公司老舊單、三相電表檢定困難問題,研制一個可檢定各種規格、型號的老舊單、三相電能表的檢定裝置,要求能檢定單相、三相兩種類別,還能檢定智能表、多功能表、多費率表、預付費表、機電式電表、機械式電表等各種規格電表,滿足社會公眾電能表檢定和電力客戶申請校驗和運行抽檢的要求。
目前公司臨時檢定室內的6表位智能表檢定裝置,其具備智能表、多功能表、多費率表的檢定,但不能滿足預付費表、機電式電表、機械式電表的檢定,故需進行多功能、多用途應用改造,本文提供了一種改造方法。實現該裝置不僅在電能表接線方式上滿足智能表類型的壓接,又能滿足非智能表的手工接線方式,同時全面滿足各類型、規格電能表的檢定工作,形成一個檢定裝置具有多功能、多用途的特性。
3.1電能表檢定裝置改造的技術路線
在原三相智能表檢驗裝置的基礎上安裝多路電壓互感器、單三相切換開關。信號源發送指令到三相電壓功放,三相電壓功放根據指令輸出電壓到單、三相切換開關,電壓通過單、三相切換開關切換到三相或者單相側,三相側為直接輸出,單相側通過多路PT轉換為每個表位一路單相電壓進行輸出,第一表位的單相電壓通過切換開關轉接到三相輸出側,標準表接在三相輸出側,能根據不同線路接收到的電壓情況自動判斷,切換不同的工作模式。實現了能全面檢定各種類型、各種規格單、三相電能表的特點。

圖1 單、三相切換工作模式結構示意圖
3.2改造后的多用途、多功能測試
在電能表臨時檢定室開展運行測試,以檢定單相與三相2種類別,智能表、多功能表、多費率表、預付費電表、機械式電表、機電式電表6種類型為例,分別開展了12次測試數通過對單、三相電能表各類型12次測試結論數據分析,研制的多用途單、三相檢定標準裝置達到設計要求(三相0.05級,單相0.1級)。
試驗結果體現出:在各類老舊檢定裝置淘汰、報廢的背景下,通過獨特的設計,在保證檢驗裝置準確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原有裝置優勢,能夠全面滿足各種類型單、三電能表的檢定,突出對各種類別電能表的全方位適應,特別對老舊的光電表,機械表的檢定具有設計合理,使用簡單的特性。
3.3本方案的創新點
(1)采用數字式電壓電流功放(調制功放),整個輸出帶負載能力強,體積小,發熱低,負載特性好,可靠性高,輸出效率高,保證大負載電能表的多表位檢定,同時能保證最高200安培的大電流輸出;(2)采用兩套輸出方式,不同的輸出方式采用轉換開關進行轉化,三相狀態下電流電壓全部通過電壓電流功放輸出,單相狀態下電壓由多路PT輸出,滿足單、三相電能表在同一裝置上的檢定;(3)標準表采用寬量程標準表,實現一個輸出口滿足不同量程電壓、電流的計量要求,整個檔位切換全部在標準表內部實現。摒棄了原有的不同量程需要接不同的信號線,在測試不同量程時需外部接線進行切換的問題,使得接線更加簡單,穩定性更高;(4)特設了單、三兩種信號輸出方式,輸出方式的切換可人工操作,也可通過PC機軟件來進行操作;(5)針對老舊的光電表、機械表,本裝置特設了光電采用裝置,脈沖的采集通過光電采樣器來完成;(6)裝置各表位獨立,脈沖采樣,多功能,485等全部獨立設置,保證了一個裝置能同時檢定不同規格電能表的要求(同時檢定時,電能表相線要保證相同);(7)采用兩套接線方式,能進行壓接接線,也能全部采用人工接線。裝置還預留輔助電壓口,可接插一些無法掛到表架上的非標規格電能表的檢定。
該改造方法體現結構緊湊,功能全面,接線簡單。能全面檢定各種類型、各種規格單、三相電能表的特點。拓展校驗設備的功能應用,挖掘校驗設備的適用范圍,延長校驗設備的生命周期,提高校驗設備的使用頻率,改造后的經濟效益顯著,具有顯著的推廣價值。
[1]于婷.基于無線通信技術的智能電表研制[D].大連理工大學,2015.
[2]達文光.淺談電能表檢定裝置現狀及技術要求[J].甘肅科技,2010(22).
[3]程田甜.電能表檢定裝置系統設計與應用[J].科技資訊,2010(13).
10.16640/j.cnki.37-1222/t.2016.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