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瑾秋 陳 艷
基于區域共建的大學科技園模式研究
——以鹽城大學科技園為例
沈瑾秋陳 艷
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創新創業的新特征、新趨勢,而大學科技園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重要載體。本文重點介紹傳統的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并以鹽城大學科技園為例深入研究基于區域共建的大學科技園模式,提出發展總體思路和建議。
大學科技園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支撐和服務,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各地大學科技園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建設方式多種多樣。鹽城大學科技園地處科教資源相對缺乏的蘇北地區,在依托本地大學建設基礎上,積極借力上海、南京等重點優勢高校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共建大學科技園模式。
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大學綜合實力、技術創新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大學科技園建設模式也有所不同。
“一校一園”模式
“一校一園”模式指一個科技園依托一個大學,由所依托的大學為主導,聯合其他力量組成管理機構。一校一園模式的主要優勢在于:由于由高校直接創辦,軟硬件基礎條件良好,同時轉化的科研成果一般來源于本校,可以縮短轉化周期,也便于繼續開發而形成系列產品,降低投資風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學等高校的科技園均屬于這種模式。
“多校一園”模式
“多校一園”模式主要指以多所重點大學為依托,由政府出面組織在某一區域內形成的大學科技園區。此類運行模式優勢在于可以整合多校資源,技術、人才、信息、硬件設施等資源豐富,優勢互補,開放性和綜合實力較強。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均屬于此種模式。
與區域協調性發展分析
基于區域共建的鹽城大學科技園,對于優化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地方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形成科技創新體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1)融入城市整體布局
鹽城大學科技園本部及兩個區,分別地處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和環保產業集聚區,位于鹽城市的主城區、西南部和東南部,呈三足鼎立之勢。大學科技園的區位選擇獨特,“一園”即本部與城市發展唇齒相依,智力密集型產業集中,高科技人才集聚,與城市保持著動態和諧關系;“二區”承接市區高等院校擴張和功能轉移,將有效推動城市拓展方向和新城區建設,成為鹽城城市空間發展布局上的重要節點。
(2)完善區域創新體系
大學科技園作為大學、科技產業及區域經濟相聯系的紐帶與橋梁,發揮著企業孵化、人才培育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功能。鹽城大學科技園通過采取與省內外重點高校共建的方式,將重點大學的前沿技術、創新成果以及高科技人才帶入園區,將重點高校的研發機構和服務平臺引入園區,可以有效彌補本地創新資源不足的劣勢,成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
(3)契合當地產業發展
根據《鹽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鹽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鹽城市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等部署,積極推進實施國家沿海開發戰略,未來一段時期,鹽城將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海洋生物四大產業,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電網、高端裝備等產業,構建以高端制造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支撐,各類產業關聯互補的產業體系。鹽城大學科技園的產業發展定位,選取新能源、高端裝備、環保裝備作為核心產業,與鹽城市的整體產業布局完全契合,成為全市產業培育和創新的重要基地。
與依托大學發展協調性分析
鹽城大學科技園由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6所高校共建,不僅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平臺,為高新企業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可以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推動了創新創業人才的聚集和培養。
(1)與依托高校服務區域戰略相一致
當前,高等院校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尤其是地方高校具有服務地方發展的重要使命。根據各依托高校規劃,要建設多元化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模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鹽城大學科技園的建設,能夠推動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加快實現服務區域創新、促進行業發展的功能和職能。
(2)與依托高校優勢學科建設相匹配
高校通過構建面向行業產業、區域發展需求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推進校地優勢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從而促進學科發展和提升。鹽城大學科技園共建高校的優勢學科與鹽城的傳統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緊密,如復旦大學的環境學科和光電學科、同濟大學的環境學科、南京大學的環境學科、東南大學的新能源汽車學科、鹽城師范學院新能源學科、鹽城工學院新能源汽車學科和光電學科等,通過面向市場需求的技術和產業創新,成為促進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帶動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
(3)與依托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相促進
根據高校規劃,要建設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即以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為特征,以學科、學科創新集群、創新平臺、產學研合作基地等為載體,實現科學研究有力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穩定體系。鹽城大學科技園為高校資源和社會資源匯聚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建立了高校學生“雙實雙業”基地,并積極依托江蘇省科技鎮長團,促進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可持續發展。
總體思路
鹽城大學科技園按照“突出主體功能,分類整合資源”的思路,結合鹽城現有的產業發展格局和發展規劃,實施“一園二區”的特色建園布局,統籌集成各項科技資源,提供各類綜合設施和服務平臺。“一園”為鹽城大學科技園本部,即綜合孵化區;“二區”即高端裝備專業孵化區和環保裝備專業孵化區。同時,在3年規劃建設期內,鹽城大學科技園還將重點新建1個科技企業加速器,為鹽城大學科技園內孵化畢業企業和為高成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和深層的專業化服務。加速器建成后,鹽城大學科技園將形成以孵化器為核心、加速器為延伸的特色戰略布局,進一步完善“成果—孵化—加速—規模化生產”的創新創業服務鏈。

圖1 鹽城大學科技園構成圖
發展建議
(1)發展定位上,構建“3+3”功能布局
即緊緊圍繞鹽城市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環保裝備、高端裝備三大產業,打造綜合孵化區、環保裝備專業孵化區和高端裝備專業孵化區三大孵化基地,具有定位準確、特色鮮明、務實高效的重要特征。其中,三大孵化區分別以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鹽城市環保科技城和鹽城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三大產業集聚區為腹地和依托,借助三大園區成熟的軟硬件環境和資源,實現高起點建設、高效率孵化,能夠推動鹽城大學科技園產業定位與鹽城特色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和深度融合,成為鹽城新興產業創新鏈上的重要環節。同時,三大學科技園的區位選擇獨特,分園呈三足鼎立之勢,承接市區高等院校擴張和功能轉移,有效推動城市拓展方向和新城區建設,成為鹽城城市空間發展布局上的重要節點。
(2)建設主體上,打造“2+4”共建模式
即在依托鹽城兩所本地高校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基礎上,聯合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四所省內外重點高校,共同建設鹽城大學科技園。“2+4”模式的核心是“立足本土、借力外腦”,一方面充分發揮本土高校科技、知識和人才的溢出效應,促進科技成果“就近轉化、就地拓展”,為本地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加快本地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充分吸納國內重點高校的優質創新資源,有針對性地引進鹽城急需發展領域的專業人才和機構,有效彌補鹽城本地科教創新資源不足的短板,提升區域創新實力和水平。同時,借助大學科技園這個載體、高校研發機構這個平臺,將直接面向市場的區域和產業發展需求直接導入學校,成為學校科研教學改革的信息源,在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推動學校提升發展,實現了促進地方產業發展與反哺高校人才培養的雙贏。
(3)科技創業上,形成“綜合+專業”孵化體系
鹽城大學科技園以一個綜合孵化區加兩個專業孵化區為核心,以科技企業加速器為延伸,全面打造創業生態體系。綜合孵化器主要依托鹽城兩所高校,推動本土高校師生高技術研發成果即時落地轉化和自行產業化,為創業項目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持;專業孵化器主要依托復旦等四所省內外重點高校,吸納環保裝備、高端裝備領域的優勢科教資源,通過專業化的科研開發硬件設施和管理隊伍,為孵化對象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服務和經營管理;加速器幫助科技園畢業企業進行二次創業,加速其產業化進程,從而促進企業的茁壯成長。同時,鹽城大學科技園積極與所在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區進行技術和產業對接,采取橫向產業化共性技術鏈+縱向細分產業技術鏈的疊加方式,推動企業孵化器向產業孵化器轉型、綜合孵化器向專業孵化器轉變,實現“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無縫對接,推動優質項目和企業扎根鹽城。
(4)支撐手段上,強化“平臺+項目”有機結合
鹽城大學科技園高度重視研發平臺建設,通過積極吸納和引進重點高校來園區設立研發機構,為園區初創期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為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提供支撐,使得園區乃至全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短期內快速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園區共有各類研發機構和服務平臺達到23家,集聚了復旦大學江蘇大氣污染防控技術研究中心、東南大學鹽城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同濟大學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點研發機構,大大提升了區域產業科研體系的層次和水平,研發機構集聚也成為鹽城大學科技園的一大特色和亮點。同時,鹽城大學科技園以各類研發機構為平臺,積極引進各類新的孵化項目,并對項目給予分類指導,采取“一般項目實行政府支持為主的綜合孵化,實現項目快上;重點項目實行民辦官助、校企共建的專業孵化,實現項目做強”的思路,對于符合鹽城科技發展要求的在孵企業項目給予科研經費資助,支持高校企業聯合開展成果轉化項目合作,提高孵化成功率。
(5)運行管理上,探索“聯動+互動”創新機制
一方面,建立鹽城大學科技園聯席會辦制度,鹽城市政府聯合本地多個行政部門,定期研究解決大學科技園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了集科技、教育、發改、財稅、招商等多個部門橫向聯合共商的機制;同時各個共建高校與鹽城市政府、大學科技園、所在轄區等主管部門,在基地共建共用共享、聯合培養人才、成果轉移轉化、研發機構建設等方面不斷達成共識,多方簽署共建協議,形成了縱向聯合推進的局面。另一方面,鹽城大學科技園集中了數所高校的有形、無形資源,各個共建高校將重點實驗室、產業研究院打破圍墻、搬出校門,集聚在大學科技園區域,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打破了原先校際間固有的藩籬,形成互通有無、資源共享的格局,建立了吸引眾多人才、企業與科研機構參與的廣泛創新網絡。


沈瑾秋陳 艷
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
沈瑾秋(1980~)女,博士,副主任,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創新戰略、產業技術創新。
10.3969/j.issn.1001-8972.2016.0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