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 李綠蓉


[摘要]目的 比較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從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治療的150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做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75例與對照組75例,觀察組患者應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對照組患者應用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患者圍術期臨床指標、術后1年內月經量變化及有無復發。比較兩組患者內膜組織中TNF-α、IL-6和IL-1β的mRNA的表達。結果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無顯著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及術后陰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妊娠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前月經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內月經量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電切術組)患者TNF-α、IL-6和IL-1β的的mRN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刮宮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應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患者,與傳統刮宮術有相比,其優勢在于顯著減少了患者復發率及陰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的生育功能無影響。
[關鍵詞]宮腔鏡;電切術;刮宮術;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2-73-04
有報道指出,子宮內膜息肉屬于婦科常見病癥,病因為子宮內膜增生引發子宮內膜組織凸起結節,影響患者的正常妊娠,導致不孕癥發生,其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故臨床對于該病的診斷與治療成為研究的重點。隨著新型醫療器械與技術的不斷推出,特別是宮腔鏡的臨床應用日益廣泛,宮腔鏡技術成為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的首選措施。我院從2014年1月開始研究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治療的150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做為研究對象。在患者知情同意和醫院倫理委員通過下,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75例與對照組75例。觀察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7~41歲,平均(29.5±10.3)歲;不孕癥時間1~8年,平均(4.7±1.9)年;原發性不孕22例,繼發性不孕53例;息肉類型:單發51例,多發24例。對照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8~42歲,平均(29.8±10.7)歲;不孕癥時間1~7年,平均(4.5±1.3)年;原發性不孕25例,繼發性不孕50例;息肉類型:單發55例,多發2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的臨床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月經量較以往顯著增多,無規則性子宮出血,超聲影像學檢測結果提示子宮內回聲異常,婦科檢查子宮內膜位置可觸診凸出結節。上述患者排除子宮肌瘤、功能紊亂性子宮出血及子宮內膜癌病例,其他影響本次實驗結果的病例。兩組患者的年齡、不孕癥時間、息肉類型及不孕分類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分組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于經期結束4~7d內擇期實施手術。術前準備:術前6h應用米索前列醇(湖北葛店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H20073696)軟化宮頸,取膀胱截石位,硬脊膜外阻滯麻醉后,仔細檢查宮頸,擴張頸管,應用OLYMPUS公司HYF-1T型宮腔鏡置入宮腔內開始手術,術中膨宮液為5%葡萄糖溶液勻速置入子宮中,流速為110~150mL/min,將宮壓調節至90~100mm Hg(1mm Hg=0.133Kpa)。觀察組患者應用電切術治療:術中直視條件下,應用環狀電極刀對官腔內膜組織息肉基底位置切割處理,切割功率70~90W,電凝功率40~60W,依據患者內膜息肉實際情況部分切除息肉周邊內膜組織,負壓吸引后宮腔鏡下確認息肉有無殘存。對照組患者應用刮宮術治療:術中直視條件下,依據內膜息肉的大小、位置及數量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應用適合的刮匙刮取息肉,負壓吸引后宮腔鏡下確認息肉有無殘存。所有患者術后口服醋酸甲羥孕酮膠囊(重慶市華鼎現代生物制藥有限責任公司,H20040297)治療,2次/d,每次0.25mg,藥物治療周期為90d。
1.3臨床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用時、術中失血量及術后有無陰道出血等并發癥出現;于術前及術后第90、180及360天三個檢測時間點對所有患者應用宮腔鏡復查,評估有無復發,月經量指標變化。應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兩組患者內膜組織中TNF-α、IL-6和IL-1β的mRNA的表達。注:RT-PCR反應使用的是20μL體系的SYBRGreen qPCR混合反應液,每個反應重復3次。反應條件如下:起始95℃孵育10 min;隨后進入循環,95℃15s,60℃1min,共40個循環。TNF-α、IL-6和IL-1β的的mRNA水平均用B-actin來計算相對值。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及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手術用時以及術中出血量的圍術期指標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及術后陰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妊娠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年內月經量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月經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內月經量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內膜組織中TNF-α、IL-6和IL-1β的mRNA的表達
觀察組(電切術組)患者TNF-α、IL-6和IL-1β的的mRN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刮宮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2、3。
3.討論
有學者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做為女性生育期及更年期常見的良性腫瘤性病癥,可引發子宮出血、腹痛、不孕等,臨床表現為不孕、月經量較以往顯著增多,月經周期無規則等。有統計結果顯示,我國不孕癥患者中約6.58%~16.88%為子宮內膜息肉引發的不孕,絕大多數子宮內膜息肉位于子宮與輸卵管二者結合位置,影響輸卵管開口大小,進而阻塞輸卵管,影響正常妊娠過程,妨礙精子與卵子結合為受精卵,影響妊娠結果。子宮內膜息肉多發或體積較大時對正常宮腔擠壓,使之形變,發生病理占位改變,影響宮腔組織血供,改變了受精卵發育子宮內膜環境,影響精子移動與受精卵著床,最終發展為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子宮內膜息肉炎性作用是一個漫長生理過程,通過逐步影響子宮內環境,少數可出現感染,直接影響精子的正常移動與存活。有學者研究結果提示,對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患者的治療措施,首先需要完全祛除息肉、抑制炎癥感染、降低術后復發率。
有報道稱,以往對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常規手術治療方法為鉗夾術、刮宮術等,以刮宮術為最易實施的一種,只需對子宮內膜息肉進行定位,依據其大小、數量應用合適刮匙刮除即可,此種方法手術操作時只要刮匙合適,刮除徹底即可,術后應用宮腔鏡復查確認有無殘存息肉即可,是臨床常用的普遍治療措施,該方法缺點為漏診率高、術后陰道出血并發癥及復發率均較高。
有學者實驗結果顯示,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宮腔鏡電切技術的臨床廣泛開展與使用,國外學者已經開始應用宮腔鏡微創技術代替傳統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此技術可依據不同年齡、生育要求的患者因人而異的安排官腔鏡電切術治療。宮腔鏡電切術中,要求操作醫師熟練掌握手術技術,硬脊膜外阻滯麻醉條件下實施電切術,由于術中完全直視條件下切除息肉,切除位置可達息肉基底部,直接切除息肉組織,較傳統刮宮術刮除更加精確,息肉組織取樣更精準,減少漏診率,可徹底清除息肉組織,以減少復發率。有學者實驗結果顯示,宮腔鏡電切術組織切除深度可至子宮淺肌層2-2.5mm位置,徹底切除內膜組織,防止其再生,降低術后復發率。有學者實驗結果顯示,刮宮術僅能將組織息肉刮除,清除局部內膜息肉,刮除不徹底,周邊內膜長出新的息肉組織,而電切術可深層切除內膜息肉,從源頭阻斷內膜組織再生,減少術后息肉組織復發率。
本次研究顯示部分習慣性流產與子宮內膜炎有關,TNF-α、IL-6和IL-1β為主要反應炎癥的指標。觀察組(電切術組)患者TNF-α、IL-6和IL-1β的的mRNA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刮宮術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321,t=5.2981)。
我院通過對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患者實施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及術后陰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5.33%、9.33%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2.67%、17.33%,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妊娠率為94.67%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0.67%,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03,x2=11.142)。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內月經量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37,t=4.892)。
綜上所述,臨床應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癥患者,與傳統刮宮術相比,其優勢在于顯著減少了患者復發率及陰道出血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的生育功能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