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尊榮 徐獻信


[摘要]目的 觀察及研究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骨代謝及機體應激的影響程度。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8例和觀察組28例,對照組進行股骨置換術治療,觀察組則以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進行治療,然后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周、4周及12周的血清骨代謝指標、炎性應激及其他應激指標進行檢測及比較。結果 治療前兩組的血清骨代謝指標、炎性應激及其他應激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均>0.05),而治療后1周、4周及12周觀察組的血清骨代謝指標均高于對照組,血清炎性應激及其他應激指標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骨代謝及機體應激的影響更為積極,對于促進骨折的盡快愈合及改善機體的不良應激均發揮出更為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股骨頸骨折;骨代謝;機體應激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2-189-04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中極為常見的一類骨折類型,關于本類骨折的相關治療研究較多,其中關于本病治療方式的研究中,股骨置換及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均較為常見,關于兩類治療方式的臨床療效研究均可見,但是對于兩種治療方式對患者骨代謝及機體應激等康復相關方面的影響研究卻十分不足。本文中我們就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骨代謝及機體應激的影響程度進行觀察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8例和觀察組28例。對照組的28例患者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25~78歲,平均年齡(53.0±5.7)歲,Garden分型:Ⅰ~Ⅱ型者12例,Ⅲ~Ⅳ型者16例。觀察組的28例患者中,男11例,女17例,年齡25~79歲,平均年齡(53.2±5.6)歲,Garden分型:Ⅰ~Ⅱ型者12例,Ⅲ-Ⅳ型者16例。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性別、年齡與Garden分型方面的統計數據間均無明顯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股骨置換術治療,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后,于外側做手術切口,然后進入至關節囊,將其切開后使骨折部位暴露,進行病灶常規探查及截骨處理,選取合適的人工股骨頭,將髖臼進行細致處理后再以螺釘進行有效固定及處理。觀察組則以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后,在c臂機輔助下進行有效復位,然后在其輔助下以3枚克氏針分別于股骨外側和大轉子下方置入,于其附近做手術切口進入后以螺釘置入,然后進行有效調整及透視輔助進行位置了解及干預。兩組患者的其他治療措施包括用藥等均無明顯差異。然后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4、12周的血清骨代謝指標、炎性應激及其他應激指標進行檢測及比較。
1.2.2檢測指標與檢測方法 于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4、12周時分別取外周靜脈血進行檢測,離心后取血清部分進行檢測,檢測指標為血清骨代謝指標、炎性應激及其他應激指標,其中骨代謝指標為OPG、BGP及ALP,炎性應激指標為IL-6、TNF-α及IL-10,其他應激指標為Cor、Ang-I及PGE2,上述血清指標的檢測試劑盒為ELISA試劑盒。然后將兩組不同時間段的統計結果進行分別比較。
1.3統計學分析
數據檢驗采用軟件SAS6.0、檢驗方式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1周、4周及12周的血清骨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OPG、BGP及ALP比較(t=0.243,0.651,0.542,P均>0.05),而治療后1周、4周及12周觀察組的血清OPG、BGP及ALP均高于對照組(t=6.451,5.871,6.237,6.153,6.248,7.150,6.742,6.675,5.885,P均<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1周、4周及12周的血清炎性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及IL-10比較(t=0.253,0.187,0.342,P均>0.05),而治療后1周、4周及12周觀察組的血清IL-6、TNF-α及IL-10均低于對照組(t=6.324,6.189,6.467,5.940,5.765,6.314,6.528,6.673,7.141,P均<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1周、4周7L12周的血清其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Cor、Ang-I及PGE2比較(t=0.313,0.451,0.510,P均>0.05),而治療后1周、4周及12周觀察組的血清Cor、Ang-I及PGE2均低于對照組(t=5.642,5.930,6.145,6.248,7.053,6.641,6.283,5.949,6.354,P均<0.05),見表3。
3.討論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中極為常見,關于本類骨折的各方面研究較為多見,其中較多研究為關于本類骨折的各方面研究較為多見,其中較多研究顯示,此類骨折愈合的過程中較多與骨折相關的指標呈現明顯異常的表達狀態,其中骨代謝指標即表達極為異常的一類指標,其在骨折愈合的過程中發揮著較大的影響作用,而OPG、BGP及ALP作為骨代謝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其對于骨折愈合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對其表達水平的變化監測較高。另外,創傷及手術治療作為可導致機體不良應激的重要方面,對于此類骨折手術治療過程中的機體應激變化研究極為必要,而炎性應激對于機體的恢復效果及速度有積極的反應價值,其他應激指標中的Cot、Ang-I及PGE2等對于機體的綜合應激及反應狀態也有較好的臨床檢測意義,因此對其進行變化研究的價值較高。
本文中我們就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骨代謝及機體應激的影響程度進行探究,并與股骨置換術治療的患者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患者治療后的骨代謝指標、炎性應激指標及其他應激指標表達水平均相對好于股骨置換的患者,說明患者的骨折愈合基礎相對更好,且機體的不良應激控制也相對更好,從而為骨折的盡快愈合和患者機體的綜合康復均發揮出積極的改善作用。分析原因,我們認為與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的過程中在c臂機的引導下既有效保證了手術的導向性,又大大降低了手術性創傷有關,而手術性創傷的控制則應激性地對患者的炎性應激及應激激素實現了較好的控制,而這即為其術后的盡快有效康復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c臂引導經皮空心螺釘內固定治療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骨代謝及機體應激的影響更為積極,對于促進骨折的盡快愈合及改善機體的不良應激均發揮出更為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