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魯瑩 郭兆安 裴可

[摘要]隨著腎活檢技術的不斷提高、普及,特發性膜性腎病(IMN)的檢出率越來越高。他克莫司作為2012年KIDGO指南重點推薦治療IMN的藥物,顯示出其明顯的療效。該例IMN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用他克莫司,并聯合激素,同時配合自擬方劑益氣通絡飲加減運用,短期內尿蛋白持續降低,白蛋白逐漸升高,取得滿意臨床效果。
[關鍵詞]他克莫司;特發性膜性腎病;中藥;病例報道
[中圖分類號]R69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2-225-04
隨著腎活檢技術的不斷提高、普及,特發性膜性腎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檢出率越來越高,據文獻報道,IMN約占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9.89%。他克莫司作為2012年KIDGO指南重點推薦治療IMN的藥物,顯示出其明顯的療效。茲就他克莫司聯合中藥治療IMNl例報道如下并復習文獻。
1.病例資料
病史:患者孫×,男,40歲,因“反復雙下肢水腫伴尿蛋白陽性19個月”于2015年4月23日第1次來我院就診。患者19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水腫,遂于當地醫院住院治療,給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環、減少尿蛋白等對癥支持治療,并于2013年9月22日給予強的松60mg,晨起頓服。出院后多次復查24h尿蛋白定量未見減少。2014年1月10日于山東省立醫院行腎活檢,病理診斷:膜性腎病(Ⅰ~Ⅱ期),并于2014年1月22日給予環磷酰胺0.6g靜脈滴注,后因肝功損害,未繼續使用,并自行停服強的松。為求進一步治療,遂來我院,癥見:雙下肢凹陷性水腫,雙膝關節疼痛,體力尚可,余無明顯不適,納眠可,大便質稀,日2次,排便不暢,夜尿2~3次,舌黯苔薄白,脈沉弦。
體格檢查。T:37℃,P:83次/min,R:19次/min,BP:130/100mm Hg。患者一般情況可,查體合作,皮膚黏膜無黃染、瘀斑及紫癜,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耳鼻口無異常,眼瞼無浮腫,咽部無充血,雙側扁桃體無腫大,頸軟,頸靜脈無怒張,雙肺呼吸音清,心率83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凹陷性水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輔助檢查。尿常規:尿蛋白3+,潛血1+;24h尿蛋白定量:10.806g;血常規:血紅蛋白162g/L,紅細胞5.42×1012/L,血小板197×109/L;血生化:白蛋白26g/L,白球比1.2,總膽固醇11.16mmol/L,甘油三酯3.56mmol/L,低密度脂蛋白8.14mmol/L,肌酐86.21umol/L,尿素氮6.30mmol/L,胱抑素1.38mg/L;雙腎彩超:雙腎實質回聲略增強,左腎10.3cm×5.5cm,右腎11.9cm×6.4cm;感染系列:(一)。
腎活檢電鏡所示:腎小球系膜細胞及系膜基質無明顯增生擴大,毛細血管壁基底膜彌漫型增厚,基底膜上皮下可見較多的電子致密物沉積,節段性釘突形成,足突細胞彌漫性足突融合;免疫熒光結果:共檢查4個腎小球,沿毛細血管壁顆粒狀熒光分布:IgA-,IgG+++,C3+,F-,IgM-,Clq;HE及特殊染色:共查見21個腎小球,顯示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彌漫輕度增厚,系膜區節段輕度增殖。系膜細胞3~4個/增殖區,系膜基質節段輕度擴大,MASSON染色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散在噬復紅蛋白沉積,腎小管灶性萎縮,其余部分上皮細胞腫脹,顆粒空泡變性,可見少量蛋白管型,腎間質灶性水腫纖維化,伴少量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間質內細小動脈管壁無增厚。病理診斷:膜性腎病(Ⅰ-Ⅱ期)。
診斷結果。中醫診斷:水腫(氣虛血瘀、絡脈瘀阻);西醫診斷:膜性腎病(Ⅰ~Ⅱ期)。
2.治療經過
先給予雷公藤多苷片40mg Tid及降脂、改善微循環等,后因肝功能出現異常,于2015年6月3日開始改為嗎替麥考酚酯1g Bid,配合活血化瘀及自組方劑益氣通絡飲加減治療,后于2015年7月15日又加用強的松60mg Qd治療,治療80余天后效果不理想,尿蛋白定量持續在9.61~5.32g/24h。遂于2015年8月26日改為他克莫司(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H20084514)早3mg、晚2mg,聯合強的松55mg Qd,配合補鈣、降脂、活血及中藥益氣通絡飲加減服用,兩周后復查血藥濃度為13.59ng/mL(正常參考值8~13ng/mL,>18ng/mL潛在中毒),尿常規:尿蛋白2+,潛血-;尿蛋白定量3.99g/24h,遂將他克莫司改為早晚各2mg,同時逐漸減少強的松用量。服用他克莫司后至2015年10月21日復診期間,患者尿蛋白定量持續降低,其變化為7.55g→3.99g→3.56g→2.17g→1.36g,白蛋白持續升高,其變化如圖1所示,現患者癥狀基本緩解。
3.討論
特發性膜性腎病是成人腎病綜合征最常見病因之一,約占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9.89%。目前,對于IMN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預后差別也較大。IMN患者臨床及病理改變有其獨特的特點。
不同性別IMN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存在差異。張亞莉等對482例IMN患者的臨床及病理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IMN好發于中老年男性,男:女=1.75:1,臨床常表現為腎病綜合征,男性尿蛋白量大于女性,病理以I期膜性腎病常見。劉春鳳等對413例IMN患者分析指出:與女性比較,男性患者年齡大,尿蛋白定量高,腎病綜合征比例高,病理分期以Ⅰ、Ⅱ期為主,占81.4%,與張亞莉等研究結果類似。
不同年齡段IMN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存在差異。孫燕等對216例IMN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臨床表現:老年組eGFR較低,青年組高血壓的比率較低;病理表現:以Ⅰ、Ⅱ期為主,占89.8%,青年組無Ⅲ期及Ⅳ期IMN,老年組Ⅲ期IMN的比率高于青年組,以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櫻等對79例IMN患者的分析亦得出與孫燕相近結論,但其特別指出青年組血尿發生率明顯高于中年組和老年組,系膜細胞增生、“滿堂亮”等病理改變也明顯高于其他兩組。
該患者男性40歲,處于中年階段,以腎病綜合征的臨床表現發病,腎活檢病理診斷為膜性腎病(Ⅰ~Ⅱ期),符合上述IMN患者流行病學發病特點。若在未行腎活檢的情況下,亦可根據IMN的上述特點進行經驗治療。
對于IMN的臨床治療,KIDGO指南建議,年齡較輕、腎功能正常、尿蛋白定量<3.5g/24h、血漿白蛋白水平正常或輕度下降的IMN患者,采用非免疫治療(降壓、調脂、抗凝等)6個月;如尿蛋白仍持續>4g/24h或維持高于基線水平的50%且無下降趨勢,或6~12個月內血清肌酐升高≥30%,或存在腎病綜合征相關的嚴重并發癥者,應啟動免疫抑制治療。對符合初始治療標準,但不愿意接受該方案治療的IMN患者,或存在禁忌證者,推薦環孢素或他克莫司治療。
作為KIDGO指南推薦的藥物,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膜性腎病的治療。FK506是新型鈣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為放線菌屬筑波鏈霉菌的代謝產物。但其確切的作用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研究發現,其能全面抑制T淋巴細胞,與T淋巴細胞中的FK506結合蛋白形成FK506-FKBP復合物,與神經鈣蛋白酶結合并使其活性受到抑制,抑制cAMP介導的轉錄過程,使激活的T細胞核因子不能去磷酸化,使轉錄IL-2、IL-2R、IFN-1等的基因受到抑制,從而阻止T細胞的增生,還可以抑制早期淋巴細胞聚集,并且阻止已聚集的淋巴細胞對其他炎癥細胞的吸引。另外研究發現,FK506可在TRPC6-CaN-NFAT通路的兩個位點起作用,比環孢霉素A僅能調節TRPC6下游反應,更具降尿蛋白作用。
與其他免疫抑制劑相比,FK506具有獨特優勢。研究報道,FK506是環孢霉素A(CyclosporinA,CsA徼力的10~100倍,且比CsA副作用更少。國外研究結果顯示,FK506聯合激素比環磷酰胺加激素治療IMN的總體緩解率、完全緩解率均高。大樣本的Meta分析研究發現FK506較嗎替麥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方案,患者緩解率更高。
臨床應用FK506治療IMN時,可單藥亦可聯合其他藥物使用。研究顯示,單藥FK506治療,相對于Ponticeli經典方案,總緩解率并未顯示出明顯優越性,且停藥后復發率較高。但早期緩解率較高,降尿蛋白速率快,不良反應少。因其可增加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故可聯合激素應用。兩者合用治療IMN誘導緩解時間快,早期可獨立升高白蛋白,且對免疫抑制劑抵抗的患者仍有一定療效。
雖然FK506治療IMN呈現獨特優勢,但仍具有一定副作用,如脫發、血糖異常、胃腸道癥狀、感染等。若同時配合中藥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既可減輕了西藥不良反應,又提高了臨床療效。膜性腎病歸屬于祖國醫學“水腫”“尿濁”的范疇。部分醫家認為虛、濕、瘀、熱貫穿膜性腎病始終,并將本病分為氣虛瘀水交阻、氣虛濕熱互結、陽虛濕濁內聚三型,采用益氣活血化濕法治療取得一定成就。部分醫家認為本病基本病機為氣虛血瘀,癩積形成,臨床均可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部分醫家在氣、血、水理論指導下,運用氣血水膜腎方治療本病。部分醫家采用“三段加減法”或分期治療膜性腎病,早期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中期益氣活血、健脾補腎;晚期溫陽健脾補腎。郭兆安教授根據腎絡微型癩積理論,指出本病基本病機為氣虛血瘀、絡脈瘀阻,以“絡以通為用”及“結則散之”為治療原則,創立益氣通絡飲,并配合他克莫司治療INM,臨床取得理想療效。
該患者先后使用激素、環磷酰胺、嗎替麥考酚酯,效果均不理想,且出現肝功能損害等副作用。依據KIDGO指南,改用他克莫司,并聯合激素使用,尿蛋白持續降低,白蛋白逐漸升高,同時配合自擬方劑益氣通絡飲加減運用,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取得滿意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