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東城區民政局社會組織指導服務中心
發力供給側改革 助力社會組織創新發展
北京市東城區民政局社會組織指導服務中心

近年來,北京市東城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積極探索創新社會組織管理方式,促進社會組織不斷發展。社會組織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參與社會治理、表達群眾訴求、承接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社會組織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活動能力不強等問題,仍然制約著社會組織作用的發揮。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東城區從供給側改革入手,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培育社會組織發展,充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截至目前,東城區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557個,其中社會團體194個,社會服務機構363個,平均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為6個,為推動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整體上仍與東城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官辦多于民辦、形式多于實質。主要表現在官辦組織多,民間組織少;傳統組織多,公益組織少;一般組織多,精品組織少。此外,受區級地域限制,社會組織規模普遍較小,生存能力弱,影響小,難以形成規模、建立品牌。二是監管力度不夠、服務意識薄弱。登記管理機關力量嚴重不足,在日常管理中常常有心無力。業務主管單位對社會組織的業務指導也容易流于形式,監管力度有待提高。三是公益服務產品不均衡。雖然近年來社會組織發展迅速,在基層開展為民服務、養老照護、公益慈善、促進和諧、文體娛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所提供的公益服務品種較為單一,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多元化需求。
針對社會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東城區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增強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效力,提升社會組織發展總量。
一是搭建三級平臺,提高社會組織供給能力。搭建三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從體制機制入手,梳理區、街、社區三層機構,暢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渠道,有效聚合社會組織力量,使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到社會治理之中,實現社會治理精細化。區級平臺(東城區創益匯)是三級平臺建設的重點,集注冊支持、孵化培育、公益創業、資源支持、能力提升、信息發布等功能為一體,統籌全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通過這一平臺,形成了一批駐扎東城、服務東城的品牌社會組織。街道級平臺銜接區級和社區平臺,發揮承上啟下作用,掌握社區需求,借助屬地優勢,引入轄區資源,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品牌。
目前,北京恩派、北京市思誠朝陽門社區基金會、北京恩友財務等支持型社會組織已經入駐區級平臺,為全區社會組織提供智力、財務等方面的支持。各街道也結合自身實際,出臺政策,搭建街道、社區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和平里街道作為首個街道級平臺,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通過開展“微”創投和人才梯隊培養,打造社區、社會組織、公益人才相結合的社區發展新模式。龍潭街道以“參與式協商治理模式探索”為主題,探索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新路徑。東四街道建立了社區治理支持中心,引入專業力量,建立“三社聯動”機制。建國門街道引入專業力量,探索社區服務項目社會化運營。崇外街道通過成立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打造特區型社區,創新社區社會組織培育方式。龍潭街道光明社區等已建立了社區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在挖掘社區需求、轉化項目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下一步,東城區將繼續通過搭建三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推動完成北新橋、龍潭等街道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創建,不斷完善社會組織綜合服務體系、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實現社區治理結構創新。
二是開展公益創投,優化公益服務內容。針對社會組織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東城區引入公益創投理念,出資、出地、出技術,為發展初期的社會組織提供支持,吸引大量創新項目和公益人才聚焦東城。自2013年以來,東城區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公益創投,在為老服務、志愿服務等領域培育了和平里、龍潭、建國門等15個街道的20個社區社會組織和東城區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等24個社會組織,覆蓋全區77個社區。同時,引進北京恩派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作為第三方支持力量,建立聯席會制度、日常監測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以及監督評價機制。2013年首屆公益創投涌現出了胡舜琴這樣的公益種子,并孕育了“金朝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推動了前門街道社區服務的發展;2014年挖掘了致力于社會組織傳播的公益人柳鵬,并發起成立了東城區第一家傳媒組織“東城區益樹影像中心”,廣泛傳播公益組織和公益人的公益夢想。公益創投活動為社會組織扎根東城奠定了良好基礎,為社區社會組織成長注入了活力,為基層社區工作者創新思維提供了支持,改善了社會組織發展環境和社區公益氛圍。
三是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增加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為助力社會組織良好發展,東城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社會組織提供項目和資源,引導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影響力,更好地讓社會組織扎根和服務東城。2010年東城區首次嘗試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東城區民政局先行試點,圍繞居家養老確定了“繪本人生”快樂老人讀與畫計劃等四個購買服務項目,涉及資金近100萬元。2015年,依托創益匯平臺,體育局、和平里、龍潭、民政局等單位先后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涉及資金500多萬元。目前,全區政府共投入4000多萬元用于購買服務,涉及各行各業。
四是加強需求側分析,提高社會組織培育供給的精準度。針對社會組織存在的服務扎堆、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等問題,東城區結合全區重點工作,圍繞養老、社區服務、兒童安全等重點領域培育扶持社會組織。比如在景山街道試點平房區物業管理“多元參與、協商共治”模式,通過多元主體參與,建立城管委、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居民與物業服務企業的對話機制,改進物業服務現狀;結合全區養老工作現狀,重點培育了20余個為老服務項目,培育優秀為老服務公益組織。
一是社會組織數量質量實現雙提高。自2007年以來,東城區注重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成立了東城區社會組織指導服務中心,專門負責全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作,出臺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文件,每年設立100萬專項資金,為社會組織無償提供辦公及活動場地,多措并舉,助力社會組織發展。特別是2009年社會組織指導服務中心被授權為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社會組織數量從每年僅增加2~3家的速度發展到現在每年10多家的增長量,其服務能力也不斷提高。2015年通過市級福彩公益金、三社聯動等項目和區級項目,社會組織落地社區開展公益服務成效顯著,涉及90多個社區,占182個社區的49%。
二是社會組織之間的聯合供給,有效滿足了社區多元化需求。三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的搭建,聚集了一批優秀社會組織,加強了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為社區提供了高質量服務。和平里街道的社會組織聯合會通過搭建社會組織交流溝通資源平臺,引入斯福社區兒童安全服務中心的“兒童安全”等項目,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多樣化服務,并帶動了本區組織的發展。朝陽門街道借助“三社聯動”項目,引入北京先河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整合社會資源孵化社區社會組織。崇外街道通過微創投成立的停車自管會有效解決了都市馨園社區停車難的問題。北新橋街道通過區級公益創投項目落地該街道,形成了12個能人組織,發揮社區社會組織“來源社區、服務社區”的優勢,有效提升社區自治水平。
三是多元化的供給主體,提供了專業化、精細化的公益服務產品。東城區不斷加大對社會組織培育扶持力度,吸引各類社會組織落地東城區。上海百特青少年發展中心落地東城區,引進美國阿福童社會理財學社區學院項目,開展青少年公益教育活動,提高青少年財經素養和公民素養。東城區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以精神養老為載體,通過“繪本人生”“老年人成長影像史”等品牌項目在養老院、社區開展了深受老年人喜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