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規模豬場疫病綜合防控方案
近兩年來,由于豬價上漲,我地小規模養豬發展較快,出現了多種形式的規模小型養豬場。從當前的居民飲食結構可以看出,豬肉仍是居民主要選擇的肉類,所以說養豬場的合格與否將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膳食安全。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是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轉變所必須經過的途徑。規模化養殖可以集科學技術、現代管理、先進的生產工藝于一體。隨著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農村散養的養殖方式漸漸被淘汰。在生豬規模化養殖中,重養輕防現象突出。因此,筆者總結了養豬場疫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1防疫意識淡薄。生豬小規模養殖過程中,部分養殖戶防疫意識淡薄,缺少專業的養殖技術,不懂得如何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養殖,也沒有掌握完善的防疫知識。把養豬完全當作了靠天吃飯的一件事,哪怕有多年養殖經驗的養殖戶也很少能夠意識到防疫的重要性,這一現象在廣大農村地區尤為嚴重。豬只發了病,就用藥,聽別人說哪樣藥好就用哪樣藥,沒有科學的治療方案,用錯了藥和用藥不當造成豬只死亡事件時有發生。也不知是什么病,
盲目性大,小范圍講,造成豬場不必要的損失,大范圍講,也是影響生豬市場價格不穩定因素之一。
1.2沒有嚴格的隔離和消毒措施。豬場生產區和豬場門口沒有設置消毒池,豬場人員進入隨意。飼養人員進出生產區前應消毒并更換工作服,且定期對豬場經常消毒,從而有效防止疫病的發生,阻斷疫病的傳播,但是這方面的工作在農村小規模養豬場遠遠不能達標。很多農民朋友為了節約場地,豬舍建在自家院內,對于小規模養殖的農戶來說這樣雖然能夠節省開支,但是從長遠角度上是不利于養殖防疫工作的。
1.3基礎免疫不到位。有些養豬戶除國家規定的豬瘟、豬丹毒、口蹄疫等一些必須免疫外,其余一律不用其它疫苗,認為豬只要吃飽則行。還有一些養豬戶自己購買一些疫苗來免疫,但對疫苗的生產廠家、批號、免疫時間卻一知半解。同時疫苗保存不當,注射時間和劑量的不準確,導致免疫質量就難以保證。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和養豬行業的受重視程度是很有關系的。在廣大農村地區大都是在家務農的農民來進行豬只的養殖,所以很難保證免疫工作及時落實到位。
2.1多種病原混合感染,導致相關疫苗的免疫失敗。現在由于多種病原的混合感染和復合癥使防治更為復雜,特別是一些條件性環境性病原微生物所導致疫苗更為復雜。有些病毒會破壞豬免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失敗。
2.2防治技術力量薄弱,缺少疫病防控的科學性。 小規模養豬場基本上沒有專業的技術員,大都是養殖戶邊學邊養,缺少對疫病的科學、系統的防控。
3.1堅持自繁自養。自繁自養可以避免帶入疫病,嚴禁到有疫病的養殖場去引種,引進的豬只要隔離觀察一月以上,確認豬體健康后方可入舍。同時實施全進全出的養殖方式。這種方式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養殖戶的發展,但是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養殖豬只的安全。
3.2健立計劃免疫接種制度。免疫接種是防治各種傳染病的主要手段,因此,要根據本地區疫病流行情況和相關因素制定免疫程序,并做好免疫接種前后的免疫監測工作,以確定最佳免疫時機。對于這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養殖戶能夠提高免疫接種的意識,自覺完成免疫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相關單位能夠完善基層防疫組織,為免疫工作的推廣提供制度保證。
3.3養殖戶要多參加縣鄉組織的養豬飼養技術、免疫防治、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只有多與縣內外養殖戶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通過微信、云平臺進行養殖技術方面的交流,才能不斷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同時縣鄉級畜牧單位也應該為養殖戶的技術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
3.4可以嘗試改變原有的養殖合作模式,進行訂單式培養,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養殖戶提高工作質量,能夠保證養殖豬只的品質。另一方面也能夠最大限度的維護養殖戶的利益。
233500安徽省蒙城縣畜牧獸醫局趙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