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
摘 要:該文介紹了山西發展林下經濟現狀、優勢,分析其存在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主要包括: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民抵御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等。
關鍵詞:林下經濟;問題;對策;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125-02
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復合經營的生態經濟模式,能夠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和林地空間資源,具有綠色、環保及循環利用的特點[1-2]。近年來,山西省充分學習外地經驗,積極探索出了“以林為主,多種經營,林牧結合,以短養長”發展道路。確定了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提升了發展水平,提高了林地綜合利用效率,優化了林區生態建設,拉動了當地經濟增長,增加了農民收入,為林權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林區社會和諧穩定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5年,山西林下經濟面積為30.67萬hm2,年均效益22億元,每hm2平均效益7 500元,發展戶數近10萬戶,林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資金投入不足、思想認識不清、技術推廣不到位的問題,嚴重制約了林下經濟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根據工作實踐,對林下經濟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提出相應對策,為主體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
1 山西發展林下經濟的優勢
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全省森林面積321萬hm2,森林覆蓋率20.50%。活立木總蓄積14 779萬m3,森林蓄積12 923萬m3。天然林面積140萬hm2,天然林蓄積8 838萬m3;人工林面積156萬hm2,人工林蓄積4 085萬m3。林農獲得了林權,帶動了全省林業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撬動了大量的潛在優勢資源,為林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有力條件。另外,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8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9個,省級森林公園51個,縣級森林公園57個。廣闊的森林面積,為發展林下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集體林權改革基本完成。
2 山西林業經濟發展存在問題
2.1 思想認識不清 一是基層干部和農戶對于林下經濟的概念理解不清,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認識不高。有些基層干部看不到發展林下經濟的前景,認為發展林下經濟沒有什么前途,僅僅是小打小鬧。還有些林農對發展林下經濟沒有信心,怕賠本和吃虧,存在種種顧慮。
2.2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在山西省,發展林下經濟主要是丘陵或山地,這些地區農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使得一些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得不到及時推廣應用。同時,由于山區丘陵地塊比較分散,很難形成整體,導致林下經濟發展難以集中,給生產帶來了很大不便。另外,林農在發展林下經濟時,由于技術掌握不到位,文化水平低,多數是從事原材料生產,管理比較粗放,附加值比較高的深加工產品較少,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經濟鏈。
2.3 資金投入不足 山西省縣級財力大都有限,沒有足夠的專業發展基金用于發展林下經濟,林下經濟的發展得不到較好的財政支持。在發展林下經濟的時候,很多農戶盡管有足夠的熱情,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導致雖然想發展林下經濟,但卻無能為力。一些發展林下經濟的農戶,由于沒有抵押物,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規模難以繼續擴大,只能停留在小規模種植和養殖水平。
2.4 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 由于基層政府林下經濟發展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滯后,林農得不到技術指導,技術來源主要是靠親戚朋友及鄰居傳授,一些科技成果無法得到轉化。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掌握了一些比較實用的種養技術,但是僅僅傳授給本社社員,社員之外的林農無法及時得到技術指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
3 發展對策
3.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 調研表明,部分基層干部對發展林下經濟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出現了抵制情緒,影響了林下經濟的發展。因此,應加大宣傳力度,使其基層干部充分認識發展林下經濟是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對于調整林業經濟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基層政府應將發展林下經濟列入議事日程,制定發展規劃,有序開展林下經濟發展。
3.2 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針對縣級財政困難,資金不足的情況,各級政府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林下經濟發展項目,爭取獲得國家資金支持。地方政府也要將林下經濟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設立林下經濟專項發展資金。同時,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各類企業、社會團體、種養大戶創辦林下經濟實體,逐步建立多元投入的資金保障機制。
3.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民發展能力 結合國家和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山西省“五個全覆蓋”工程和新農村建設有關要求,將與林下經濟相關的道路、水利、通信、電力等納入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實施好農民最關心的林區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良種壯苗、生產性林道等建設項目,增強農民抵御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
3.4 健全科技推廣體系,加強林下經濟科技推廣 要健全科技推廣體系,推廣優良品種和生產技術;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制定相關配套技術規則和產品質量標準,做到有標準可用、按標準實施,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增強林業部門的技術服務意識,加強基層林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在林下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推廣先進技術;建立農民科技書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培育新型農民。
4 結語
山西省已經具備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條件,要想不斷提高林地綜合利用效率和經營效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森林資源保護雙贏,就要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改革為動力、科技為支撐,大力提高質量和效益,要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利用科學規劃、創新機制、技術引領、建設基地、培育龍頭等手段[3],促進林下經濟向著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全林.關于山西林下經濟發展的思考[J].山西林業,2013(01):6-7.
[2]趙升.南澗縣林下經濟發展的探討[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02):40-44.
[3]劉峰,許忠文.廣西林下經濟發展布局分析[J].林業經濟,2016(05):75-79.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