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
摘 要:娛樂的基本使命,即使人快樂。但綜觀當今的電視娛樂節目:文化意識淡薄、人文內涵疏離、主流價值失落充斥熒屏。過度膨脹的綜藝行業不僅模糊了節目創辦的真正宗旨,也漸漸證實了尼爾·波茲曼關于“娛樂至死”的可怕預言。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央視肩負著傳承主流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傳遞快樂的責任。因此本文以《了不起的挑戰》為例,從節目內容的創新設計和常駐嘉賓的角色設定兩大方面闡述央視綜藝節目的創新與發展,并對節目現存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中央電視臺;綜藝節目;《了不起的挑戰》;創新;問題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102-02
2015年12月6日,以CCTV-1作為播出平臺的綜藝節目《了不起的挑戰》進入人們視野,首播就受到極大關注,引人之處不僅在于其源于韓國火熱綜藝《極限挑戰》,還在于它宣告——央視開始變了。電視娛樂的特權不僅僅屬于湖南衛視、浙江衛視……,娛樂節目也不僅僅是毫無思想的哈哈大笑……習近平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1]。這就使人們的關注度回到了綜藝娛樂節目的社會引導力上來,央視作為國家媒體率先行動。
一、《了不起的挑戰》及常駐嘉賓簡介
《了不起的挑戰》源于韓國真人秀《無限挑戰》,其定位為大型明星戶外體驗勵志真人秀,由中央電視臺、燦星制作和韓國MBC電視臺三方聯合制作,既體現原版的綜藝精神,又充滿濃濃的本土味道,還包含央視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相較其它同類型的節目,如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劇情、游戲等故事性的內容弱化,取而代之是環境艱苦的生活體驗,更加樸實、更有意義。節目將關注點放在每一位明星挑戰的過程,而非結果,在結束時,每位嘉賓分享自己的笑和淚來升華節目主旨。在挑戰過程中,嘉賓的個人特色及風格的凸顯也成為節目的看點與亮點。除了6名常駐嘉賓,有時也會有神秘嘉賓加入挑戰,豐富節目形式,豐滿節目特色。接下來,筆者從節目內容和常駐嘉賓兩大方面闡述對《了不起的挑戰》綜藝創新之路的認識。
二、節目內容豐富新穎
1.挑戰難度大
“受眾心理學分析認為:觀眾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能力,而這種心理能力的觸發和啟動,需要導入引起刺激的元素,能源元素的源頭之水即節目內容的新奇、獨特、異常”[2]。第二期節目【極限打工】中,挑戰難度升級,撒貝寧在湖北充當600米天門山的絕壁清潔工,高危工作加上惡劣天氣,讓觀眾與小撒一起提心吊膽;岳云鵬來到山西挑戰585米的地下五陽煤礦工;沙溢和樂嘉去往重慶挑戰棒棒工,高壓的負重極大地挑戰著他們的體力與耐力;華少與阮經天在北京深入泥潭進行挖藕,不僅要掌握挖藕技術,還要耐住深秋河水的寒冷,這些挑戰是對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打壓,有些還具有生命危險,但這些工作卻真真實實地存在,人們在接受娛樂的同時,也間接開始關注到這些做著高危工作的“工人”。
2.主題深刻化
傳播學研究提出了一種“導向需求”的概念,即:“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但外部世界巨大而復雜,我們很難判斷應該關注什么、重視什么,這就需要有引導機制幫助我們來判斷,而大眾傳播恰好起到了這種作用”[3]。【人生的選擇】向我們傳遞一個思想——自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自己做的選擇,忍著牙也要完成。小小的一個選擇,令6位嘉賓身處全國各地,有的吃著肥美蟹宴,有的卻身著空乘服裝服務旅客,不因選擇沾沾自喜,幸運女神并不會時時降臨;也不因選擇愁眉苦臉,霉運并不會事實存在,面對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要謹慎對待,選擇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堅持下去,享受過程,完成目標就只是時間問題。同樣在【了不起的消防】中,6名嘉賓深入消防生活,參與煙廠、火場的實地演習,體會消防官兵的不易與偉大。提醒人們在平時注意加強防火意識。生活在快節奏中的人們,很難對一些微小的細節所感動,《了不起的挑戰》正是放大了這種細節,這種感動有別于電視劇,它是真實的,更是有內涵、正能量的。
3.互動加強化
互動性是娛樂性的核心屬性。電視的互動,最根本是要和觀眾之間形成有效的呼應和聯動,以達到“吸引眼球”、“內容再造”、“完善結構”等目的[3]。筆者認為,《了不起的挑戰》中的互動包含節目內和節目外的互動。【巨商之路】就是嘉賓與平民百姓合作的最好例子。6位嘉賓化身小老板做起了生意,從產品制作到吆喝販賣,事事親力親為,而且商品的銷售與買家(老百姓)密切相關,阮經天憑借帥氣的外表以及優秀的才藝一舉擄獲女粉絲的芳心,因此迅速順利完成任務。他們深入群眾,對于明星而言,收獲了粉絲,對于節目而言,獲取了關注。在節目之外,自從開啟官方微博,@了不起的挑戰每日會更新一些節目花絮,會引來眾多網友的點贊與評論,節目組也會根據網友們的反饋對內容進行調整與修改。
4.形式新穎化
自節目播出第五期開始,出現了除常駐嘉賓的另外一個角色——特約評論員,由《金星秀》的當紅捧哏沈南擔任,在這期運動特輯中,沈南搭檔韓喬生對嘉賓們的游泳競賽進行解說,兩人一唱一和,正兒八經地“調侃”成為節目的一大亮點;在【環境保衛戰】主題中,沈南搭檔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錢華,指明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及危害,并呼吁人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特約評論員的出現是《了不起的挑戰》區別于其他類型綜藝節目的特色,既可以幫助觀眾進入角色,起引導作用,又可以豐富節目形式。
三、常駐嘉賓的角色設定
在《了不起的挑戰》中,6位常駐嘉賓,相當于節目的創作主體,創作主體發揮得如何,關系到節目的成敗。因此,常駐嘉賓各自所承擔的角色風格與個性特點具有重要作用。
1.撒貝寧——學霸主持&活潑機靈
作為北大高材生,在主持《今日說法》之后,撒貝寧給人們留下了嚴肅、嚴謹的印象,但近年來,隨著《夢想合唱團》《開講啦》等欄目的開播,這個主持全才走進人們視野。大學期間,小撒就展現驚人的藝術天賦,唱功一流,在《了不起的挑戰》之【極限打工】中,當其他嘉賓面對絕壁懸崖慌亂時,他“不合時宜”地來了首送別;當看到絕壁清潔工師傅在下雨環境中依然不忘撿垃圾,他也會動容流眼淚,并鞠躬呼吁大家愛護環境。在【巨商之路】中,面對賠錢的花菜,他轉動腦筋,想出“私人定制”的想法,展現了極高的經商智慧,并扭轉慘局。機靈的小撒在節目中起著重要的掌控進程與調節氣氛的作用。
2.華少——中國好舌頭&睿智擔當
華少打動人的,在于其經歷豐富。從《我愛記歌詞》一舉成名后,他踴躍挑戰各類節目,除此之外,他還涉足電視劇、話劇、小品。在【人生的選擇】中,華少關于火鍋食材選擇那準確的判斷力令人翹首,在拔藕環節,他與阮經天碰撞出來的火花令人印象深刻,這無不與其演繹經歷息息相關。
3.樂嘉——色彩大師&肌肉型男
對于樂嘉,大多數人的印象是從《非誠勿擾》中犀利的嘉賓開始。分析人的性格心理準確獨到,其中一期節目樂嘉做重慶山城的棒棒軍,跟隨一同行冉師傅回到家中,見到其還在上小學的兒子,樂嘉問道:你有零花錢嗎?班上其他同學有嗎?其他同學有你沒有,怎么辦?直戳觀眾淚點,孩子懂事的回答也令人欣慰,這段對話也成為當期節目的一大看點。
4.沙溢——暖心大俠&質樸幽默
10年前《武林外傳》的熱播讓人們認識了一個瀟灑搞笑的白展堂,2年前《喜樂街》出世展現了沙溢的即興表演天賦。在一期節目中,沙溢挑戰賣煎餅馃子,混于市井,一切顯得如此自然。或許出身喜劇,沙溢的一舉一動都帶著喜感,不管是體驗消防官兵的生活,還是參與運動員訓練的日常,沙溢就像一位“鄰居”以溫暖質樸豐富節目特色。
5.阮經天——花樣型男&鄰家哥哥
偶像劇出身的阮經天常常自帶男神光環,但在節目中并未表現“偶像包袱”,經常不顧形象地大笑,入行前運動員的經歷使阮經天在體力競技中脫穎而出,在【運動特輯】游泳錦標賽中,他以29秒56的驚人成績將其他成員甩在身后;他帥氣的外形加上“接地氣”的表現為整檔節目增光添彩。
6.岳云鵬——快嘴小胖&勵志喜神
作為相聲大師郭德綱的得意弟子,岳云鵬不負眾望,不僅在央視春晚中展露頭角,更在各大綜藝節目中大放異彩。一個團體中總有強者和弱者之分,岳云鵬不僅充當著節目的喜劇元素,而且還是“食物鏈”的最低端。火車上的選擇,他連連敗給沙溢;礦工挑戰,失敗而回;做生意,賠的“血本無歸”,正由于他的存在,節目開始趨向平衡,由于成名之前的草根經歷,讓他身上總充滿了勵志色彩,在游泳挑戰中,雖然所花時間最長,但他不放棄,堅持到底,最終贏得了眾人的掌聲,更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四、《了不起的挑戰》現存問題
1.播出時間不固定
從2015年12月6日到2016年2月14日,節目一共播出了7期,其中經歷3次停播。縱觀新浪微博上網友留言,大多都是表示對停播的不滿,播出時間不固定會不會導致受眾對固定收視的依賴,還會造成受眾對節目的負面印象。
2.常駐嘉賓不固定
播出的7期中,華少中途離開,尼格買提頂上,樂嘉由于受傷暫離一期,劉云鵬暫時替代岳云鵬完成【他人的人生】挑戰,7期節目中有三期的常駐嘉賓更換,每位嘉賓都代表不同的風格和特色,缺失一位,節目的豐富性和可看度就會降低。
電視綜藝娛樂節目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它能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外,一定程度上還能滿足欣賞需求。優秀的娛樂節目是大眾化、通俗化的,以快樂、休閑為原則,配以極強的親和力和適應性來對人心進行感化,在潛移默化中輸入道德法則,起到“寓教于樂”的優質效果。《了不起的挑戰》是央視綜藝的一大挑戰,可以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因為它挖掘出人們“哈哈”背后的思想內涵。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文藝不能當市場奴隸[EB/OL]. http://news.qq.com/a/20141016/003371.htm.
[2] 朱禮慶.娛樂的本性——電視娛樂節目的娛樂性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