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霄鵬+邊瑞瑞
摘要: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陜西高等教育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現實問題。面對新機遇和新挑戰,陜西高等教育應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三個共同體”和“五通”理念為依據,分層次多樣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和雙向互動,提升陜西各級各類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推動陜西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陜西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交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8-0071-05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的交往源遠流長,有基礎成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有責任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陜西要找準定位,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提出:“發揮陜西、甘肅綜合經濟文化和寧夏、青海民族人文優勢,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商貿物流樞紐、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1]6陜西高等教育事業是陜西推動和引領“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陜西擁有普通高校80所、成人高校16所、獨立學院12所、研究生培養單位49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150萬人,[2]3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點和密集區。陜西高等教育如何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如何結合實際在這一戰略中尋求發展,是當前擺在陜西高等教育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為陜西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促進陜西高等教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學院、一流專業”建設,推進陜西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全面提高陜西高等教育質量提供了新的重要歷史機遇。
(一)人才培養和科技工作的機遇
《愿景與行動》提出:“深化沿線國家間人才交流合作”,“加強科技合作,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1]4亞洲開發銀行的評估報告顯示,2010—2020年,亞洲各國累計需要投入7.97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涉及989個交通運輸和88個能源跨境項目。[3]教育跟著產業走,高等教育國際化要與國民經濟海外發展相伴隨。隨著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合作日益深化,將有效拉動相關國家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特別是與陜西毗鄰的中亞、南亞、西亞等地區沿線國家地域遼闊,擁有豐富的資源,但這些國家人才匱乏、技術短缺,尤其是在交通、電力、農業和礦產等領域,這為具有相關學科實力的陜西高校提供了輸出高素質人才和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機遇。
(二)合作辦學的機遇
與陜西毗鄰的中亞、南亞、西亞地區不僅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優先推動區域,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合作的重點方向。但這些地區國家高等教育相對薄弱,高等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對高水平高等教育有著旺盛的需求,陜西高等教育實施走出去辦學戰略,既有現實基礎,又有發展前景。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陜西高等教育具有較強的辦學實力和豐富的辦學經驗,特色優勢明顯,可以充分發揮陜西高等教育人才優勢,輸出陜西高等教育優質資源,打造陜西高等教育品牌;另一方面,陜西高校可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舉辦境外分校,或是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共同設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對接當地教育和職業培訓需求,為當地培養新一代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
(三)教育交流的機遇
促進教育文化交流、實現民心相通是“五通”(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時提出“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重要內容,也是夯實沿線各國民意基礎的關鍵所在。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與陜西省有著廣泛的教育文化交流基礎,例如,哈薩克斯坦有8萬陜西“東干人”,說的陜西話,吃的羊肉泡,穿傳統服裝,還唱著陜西民謠,語言和交流合作都沒問題。[4]“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陜西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開展教育交流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學生交流是教育交流的重要領域。《愿景與行動》提出:“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1]4習近平主席2015年4月2日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演講時宣布“中國未來5年內將向亞非發展中國家提供10萬名培訓名額;連續在華舉辦亞非青年聯歡節,共邀請2000名亞非青年來華訪問并參加聯歡;將成立中國-亞非合作中心,進一步推進亞非各國交流合作”。[5]與此同時,計劃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派遣一定數量的留學人員。陜西高校應抓住這一機遇,用好中國政府獎學金,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同時,在對口交流框架下,安排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學習體驗和實習,拓展國際視野。
(四)學生就業和實習的機遇
《愿景與行動》提出:“整合現有資源,積極開拓和推進與沿線國家在青年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開發、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1]4陜西省優質產能向中亞、南亞、西亞等周邊國家的輸出,不僅可以拉動當地對技能的需求,而且也會給陜西高校畢業生帶來參加境外項目工程建設、境外工作就業的機會。同時,陜西高校也可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境外實習鍛煉的機會,為培養適應境外工作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打好基礎。
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陜西高等教育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
雖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陜西高等教育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從陜西高等教育現狀來看,陜西各高校就如何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促進陜西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還缺乏周密的頂層設計和具體的措施,尚未建立起與“一帶一路”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理念和發展平臺,無論是教育資源、教育結構,還是質量水平,都難以很好地滿足“一帶一路”戰略及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著一系列的現實問題。
(一)高等教育資源方面的問題
1.基礎性資源不足。現代絲綢之路作為國際互通的紐帶對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是開放的,“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陜西高等教育要憑實力求發展,而實力的提升需要雄厚的財力作為支撐。陜西高等教育一方面是陜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也是國家高等教育戰略布局調整的結果,這就造成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不同步的問題。陜西高等教育的核心競爭力處于西部之首,全國第四。[6]2015年陜西GDP總量位居全國第15位。[7]我國省屬高等教育辦學經費主要以地方政府財政撥款和學費為主,在東部地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向本地高校投以重資的同時,陜西高等教育面臨著教育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帶來的壓力。雖然,陜西地方政府極力保障高等教育的財政支出,這幾年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但還是難以滿足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資金需要,2014年陜西高等教育生均經費排在全國第23位,[8]辦學條件相對落后于“一帶一路”沿線經濟發達地區。如何合理使用有限的基礎性資源,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是陜西高等教育應對“一帶一路”戰略挑戰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2.關鍵性資源短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教授認為:“人是高校最關鍵的資源”。世界一流大學都擁有關鍵性資源的巨大優勢,他們特別注重且致力于培養和引進各類高水平教師和科研人員。優秀的人才隊伍是培養一流創新人才、產出一流科研成果的關鍵。然而,陜西由于地理位置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在人才隊伍建設的資金推動力和環境吸引力方面與東部沿海地區還有一定的差距,使得陜西大多數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數量不足和質量需要進一步提升的問題,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學術帶頭人,形成了關鍵性資源短缺的瓶頸約束。如何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的人才,盡快補齊師資隊伍建設這一“短板”,是陜西高等教育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關鍵。
(二)高等教育結構方面的問題
1.層次結構不合理。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來看,“一帶一路”建設既需要研究生教育為其培養一大批創新型研究人才,也需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其培養數以十萬乃至百萬計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由于各種原因,陜西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緩慢,尤其是高職教育發展滯后,存在著辦學規模偏小、培養體系不完善、實訓基地不足和辦學質量不高等問題。2014年陜西在校研究生為98756人、本科生為705800人、專科生為393813人。[2]4陜西高等教育人才層次結構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并非理想的“正梯形”。如何優化人才培養層次結構,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是陜西高等教育有效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2.學科專業結構不匹配。“一帶一路”建設以“文化、旅游、貿易、金融、交通、基建”為重點內容,需要大量工程技術、國際貿易、項目設計和管理、語言類等專業領域的人才。陜西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覆蓋面雖廣,但由于在最初設置時,受計劃經濟和行業辦學體制的影響,服務面向以國家建設和行業需要為主,并未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多年的發展中雖然進行了不斷的調整,但是整體“工科強、理科弱、文科缺”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現有優勢學科專業依然主要集中在機械、航空、電子、化工等工科領域,與陜西區域經濟結構不匹配,也無法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用工荒”和“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并存。如何調整現有學科專業結構,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拓寬創業就業渠道,是陜西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高等教育質量水平方面的問題
1.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較低。高等教育國際化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產物,也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本質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教育資源和要素配置,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并服務于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由于地處內陸等原因,陜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較低。2014年在陜留學生總規模只有4859人,[2]109而同期在北京和上海的留學生數分別為39379人和23702人。[9] [10]截至2016年3月,陜西經國家批準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僅有9項,而北京和上海的數量分別是53項和68項。[11]“一帶一路”戰略所涵蓋的建設內容,無一不需要高等教育為其提供人才支撐,陜西高校要擔負起為“一帶一路”戰略培養所需人才的重任,就必須解決“人”的國際化問題。
2.科學研究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度不高。“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科學技術的引領,陜西要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取得快速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陜西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力量在全國雖然處于領先地位,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并不高。2014年陜西高校擁有各類科研機構499個,研究與發展人員13293人,高校科技經費達69.70億元,居全國第4位,專利申請6867項,居全國第4位;但專利轉讓簽訂合同數僅為509項。[12]相對于巨大的科研投入和豐碩的科研成果而言,目前陜西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轉化后取得的相應經濟效益明顯偏低,大多數科技成果徘徊于研究平臺之上,未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有些科技成果和專利多年來“養在深閨人未識”。科技成果轉化率是區域高等教育實現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職能的重要體現,區域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決定著該區域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貢獻度的大小。如何利用已有特色學科和優勢學科,推動科學研究國際化,提高對“一帶一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是陜西高等教育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
三、“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陜西高等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言
陜西是高等教育大省、也是高等教育強省,可以說高等教育是陜西的一張名片,陜西理應進一步把高等教育這張名片做大、做強、做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這是新時期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陜西高等教育要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機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三個共同體”(李克強總理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開幕式時提出構建亞洲“三個共同體”,即堅持共同發展的大方向,結成亞洲利益共同體;構建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形成亞洲命運共同體;維護和平發展的大環境,打造亞洲責任共同體)和“五通”理念為依據,探索“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陜西各級各類高校國際化辦學的路徑,促進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全面交流和雙向互動,推動陜西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
(一)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促進陜西高等教育分層次多樣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合作
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激烈競爭的新形勢下,多樣化既是高等教育發展大局的需要,也是高校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爭取發展空間、開展對外合作交流必須堅持的原則。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陜西高等教育要堅持創新發展,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內在動力,在深化改革中發展,在開拓創新中前進;要堅持協調發展,將協調作為推動發展的基本要求,促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速度協調發展;要堅持綠色發展,將綠色作為推動發展的重要條件,努力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營造高雅優美、健康向上、積極進取、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要堅持開放發展,將開放作為實現學校合作共贏的必由之路,以開放匯聚辦學資源、擴大辦學空間、增強辦學實力;要堅持共享發展,將共享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把改革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拓展教職工成長空間和改善教職工工作學習生活條件上,體現在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上,讓廣大師生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不斷增強師生員工的獲得感、歸宿感和幸福感。
面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陜西高等教育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核心是推進學科、人才、質量建設。其中學科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關鍵所在,人才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根本保障,質量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本質要求。沒有學科,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就失去了根基;沒有人才,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就沒有支撐;沒有質量,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就失去了價值。因此,陜西高等教育要以學科、人才、質量為抓手,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分層次多樣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合作。[13]
1.以學科促進陜西高水平大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合作。以陜西“985”“211”工程高校和“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為重點,依托國家“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契機,堅持把學科建設作為陜西高等教育發展的龍頭,自覺把學科建設融入謀劃發展、制定政策、落實任務、部署工作的全過程,按照“固優、強特、扶需、重基”的原則,凝練學科方向,優化學科生態,匯聚學科隊伍,構筑學科平臺,打造學科高峰,形成學科合力,提升學科水平,以學科共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平臺,促進陜西高水平大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教結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產學融合,廣泛推進協同育人、協同創新,把更多的國際國內社會資源轉化為高校的育人資源、科學研究資源、學科建設資源,推動陜西高水平大學發揮優勢、辦出特色、提升水平,增強國際化競爭優勢。
2.以人才支撐陜西行業劃轉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合作。陜西省是全國原行業所屬劃轉高校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陜西省屬27所公辦本科院校中13所是原行業所屬劃轉高校。[2]14這些行業劃轉高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整個陜西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當前,由于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人才成了制約陜西行業劃轉高校發展的最大瓶頸。一方面,人才隊伍整體實力相對于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來說還比較薄弱,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另一方面,不同學科之間師資隊伍建設不均衡,優秀師資力量主要集中在行業優勢特色學科,其他學科的師資隊伍往往要弱一些,尤其是建設時間短的新增學科表現更為明顯。因此,陜西行業劃轉高校應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優勢資源,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培養與引進并舉,努力建設一支數量足、結構優、素質高的人才隊伍,以人才隊伍支撐行業劃轉高校發揮特色學科的優勢和在行業領域的科研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深層次交流合作,不斷提升國際化發展水平。
3.以質量引領陜西應用技術型高校和民辦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交流合作。陜西應用技術型高校和民辦高校這幾年有了長足的發展,辦學規模和辦學空間得到很大擴展,但客觀的講,在外延式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重規模輕質量的問題。為此,陜西應用技術型高校和民辦高校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真正把提高質量放在學校工作的核心位置,促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要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契機,適應國家供給側改革需要,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以質量引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把陜西應用技術型高校和民辦高等教育做大做強。
(二)深化陜西高等教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才培養合作,努力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
人才培養始終是大學最根本的任務和最核心的職能。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標準,要成為一流的、高水平的大學,關鍵在于能夠培養出一流的、高水平的人才。因此,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陜西高等教育要服務“一帶一路”戰略,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合作交流。
1.適應“一帶一路”戰略需要,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公共外語”語言種類、俄語阿語等國家歷史文化選修課、專業外語課等改革,注重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強、掌握相應外語、熟悉相關國家民族歷史文化、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新型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2.培養“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陜西高校應有意識地對“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所需專業技術人才的數量規模進行評估和培養,努力培養一大批能夠肩負“一帶一路”建設使命,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交通、電力、油氣、金融、項目設計與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化技術型人才。
3.打造具備高適應性和創造性的國際貿易人才。中亞、南亞、西亞的諸多國家,國情復雜、經濟與商貿發展水平不一,僅靠熟悉普通國際貿易知識難以應對,將限制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因此,需要富有創造性的國際貿易人才來探索、嘗試與鋪墊。
4.培養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宗教等國情的語言教育人才。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除英語、俄語等大語種外,涉及中亞、南亞、西亞、東亞和中非等國的40多種語言,[14]陜西高校目前僅開設了15種語言專業。為此,陜西高校應在充分利用現有語言類學科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資源,整合力量,匯聚隊伍,構筑平臺,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小語種人才的培養力度。
5.培育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藝術人才。加強陜西藝術類高校和有關高校的藝術學科專業建設,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校在藝術類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并舉,著力培育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符合國家文化發展和“走出去”戰略需要的藝術人才。
6.進一步做好雙邊留學生教育工作。通過擴大留學生交換規模,既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來陜留學生培養規模,也注意做好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派遣留學生的工作,促進雙邊留學生教育工作的發展。
(三)深化陜西高等教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科技合作,構建與“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家目標高度契合的科技創新平臺
科技創新平臺是開展科研工作的重要載體。隨著科技競爭的日趨激烈,科技平臺在承擔高級別大項目、培養和吸引高層次人才、創造高水平成果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近幾年,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陜西高校的科研平臺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但相對于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需要來看,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陜西高校應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機遇,以學科布局和科研方向為依據,按照“特色發展、突出優勢、注重前沿、掌握關鍵”的建設思路,整合資源,集成優勢,逐步構建布局合理、優勢明顯、創新性強的科技創新平臺,促進學科建設、平臺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一體化協調發展。[15]
1.依托在陜“985”“211”工程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設立國別或區域研究機構,如建立中亞、南亞、西亞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研究所,系統深入地研究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國情特點、人文風情、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等。
2.充分利用和整合陜西高校現有的“一帶一路”研究機構的科教人才,建設“一帶一路”智庫,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智力支撐。
3.構建陜西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信息共享、學術資源共享的交流合作平臺,加強與中亞、南亞、西亞國家高校間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交流合作,共同申報國際科研合作項目,聯合開展科學研究,積極組建協同創新共同體。[16]
(四)深化陜西高等教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教育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繁榮發展
教育與文化緊密相連,促進文化傳承創新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能。陜西作為一個文化大省和高等教育大省,應堅持教育和文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全方位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文化交流,讓世界了解陜西的教育和文化,讓陜西的教育和文化走向世界,促進陜西教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在陜西建立諸如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絲綢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論壇”等對外合作交流平臺,為推進陜西高等教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文化交流搭臺子、鋪路子、出點子。
2.促進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員交流,推動陜西高校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高校領導和專家定期開展校際互訪交流,派遣教師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修或任教,或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師到陜西高校任教。
3.開展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等教育文化活動年、活動月、活動周。構建陜西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對口交流關系,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高校可定期開展校際互訪交流,通過研討會、參觀訪問、實地考察等形式,加深彼此了解和認識,實現思想交流、經驗分享、互學互鑒,夯實伙伴關系。
4.做好陜西高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孔子學院的工作,以更有效地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教育,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宣傳中國發展。
結語
總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必將進一步貫通陜西高等教育國際交互的通道,在為陜西高等教育發展帶來政策支持的同時,也將極大地拓展陜西高等教育的發展空間。陜西高等教育應緊抓“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按照國家“五大發展理念”和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校制宜,探索出適合陜西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路徑。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Z].2015.
[2]陜西省教育廳.陜西教育事業統計年鑒2014[Z].2015∶3-4,109.
[3]莫蕾鈺,洪成文.“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國高等教育使命需及時調整[N].光明日報,2015-05-12(13).
[4]孫洪偉.婁勤儉談“一帶一路”陜西站到開放“最前沿”[N].華商報,2015-03-10.
[5]習近平.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3(01).
[6]武書連.挑大學選專業——2015高考志愿填報指南[Z].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23.
[7]31省區2015年GDP排行榜出爐[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01/28/c_128678701.htm.
[8]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 201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Z].2015.
[9]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統計年鑒2015[Z].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18-7.
[10]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上海統計年鑒2015[Z].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21.
[11]關于公布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相關信息的說明[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59.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2014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G].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
[13]黃蓉生.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共創高校美好春天[J].中國高等教育,2016,(6).
[14]中國實施語言戰略 保障“一帶一路”建設[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8/03/c_128084329.htm.
[15]郭霄鵬.探索構建地方院校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8).
[16]任友群.“雙一流”戰略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6,(5).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