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蕾,趙 丹,周雪梅(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4)
標準化病人在內科護理實驗中的應用研究
石蕾,趙丹,周雪梅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4)
標準化病人;內科護理;實驗
在我國護理教學中,教師工作獨立性相對較強,普遍存在各科教師只負責本課程教學工作,與其他科教師缺乏溝通現象。其結果導致學生無法將獲得的知識進行整合,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欠缺,實習后不能很快適應臨床工作。學生反饋: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較分散,與臨床差距大。臨床帶教教師反饋:學生臨床適應期較長,與病人溝通能力差,不能綜合評估病人情況,過于追求單一操作的流程化,特別是當一名病人需要多種護理操作時,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操作順序;由于缺乏整體觀,健康宣教內容簡單、片面。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北美地區多年來臨床醫學教學改革實踐的成果,1968年美國Barrow教授率先提出了“醫學教育中模擬人”的概念[1]。標準化病人指那些通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病人的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病人[2]。SP經過培訓后,能準確表現病人臨床癥狀、體征和(或)病史,旨在恒定、逼真地復制真實臨床情況,發揮扮演病人、充當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3種功能[3,4]。SP的使用為臨床護理教學及評估提供了新的路徑,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校自2011年起,參考國外標準化病人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結合學校經濟情況,將5名實驗教師培訓成簡易標準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簡稱SSP),并將其運用于綜合護理訓練課程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SSP
選擇5名實驗教師作為SSP進行培訓,其中2名為護理研究生學歷,3名為護理本科學歷。培訓內容包括內科、外科、健康評估、護理學基礎教師共同編寫的外科病例集、內科病例集及綜合病例集。由相關教師與臨床資深護理人員對SSP進行培訓。
1.1.1SSP病人角色要求 要求SSP仔細讀、記病例集,能按照病例設計的情節與學生進行溝通,掌握并表現出有關疾病的體征和癥狀,包括病人心理狀態。
1.1.2SSP評估者角色要求 在編寫每個病例時,都附有教學目標和評分標準,如學生在與SSP交流時的態度、評估的要點、體檢的手法以及獲取資料時的技巧、健康教育內容和最后根據所收集的資料給出的主要護理診斷等。SSP需根據病例要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
1.1.3SSP指導者角色要求 SSP需在學生完成相關程序護理后,對學生表現欠佳處給予專業化指導。
1.2學生選擇
將我校2008級護理專業4個班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80人,于實習前一個月實行綜合護理訓練。
1.3方法
(1)對照組按常規在實習前進行一個月的操作技能訓練和課堂病例分析。
(2)實驗組每天進行4課時的SSP綜合護理訓練,其余時間與對照組一樣進行常規操作技能訓練。綜合護理訓練由教師、主管護理師(臨床)和SSP共同完成。學生抽簽獲取病例,在20分鐘內根據SSP所扮演病人的病情收集資料(包括護理體檢)并作出護理診斷,同時對病人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實施護理,根據病人病情進行健康宣教。
(1)兩組訓練前后進行理論和實踐考核。其中實踐考核為根據病情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
(2)自制學生綜合能力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態度禮儀、與病人的溝通、團結協作意識、應急能力、護理措施個體化能力及健康教育能力等。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l為很差,2為差,3為一般,4為好,5為很好。
(3)結果(見表1)。
3.1綜合護理實驗課開設的意義
按照傳統教學計劃,學生在實習前需進行一個月的護理技能強化訓練,主要是練習操作技能,如口腔護理、輸液、無菌操作、吸氧、吸痰等。強化訓練中學生面對的是模擬人,無需考慮其心理和個體差異,過分追求操作的熟練性、程序性。這種訓練方式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導致學生進入臨床后,缺乏與病人溝通的技巧,收集資料、問診時缺乏連貫性,護理診斷也沒有主次概念,以致在實施護理措施時分不清輕重緩急,對病情復雜的病人不能給予整體恰當的護理;在健康教育方面,忽略了對病人綜合情況的考慮;在團結協作方面,缺乏與他人合作意識,而護理工作中,團隊及合作意識是不可或缺的。
綜合護理訓練課程的開設,旨在為學校教育與臨床實習設置過渡環節,使學生順利由學生角色轉換為實習護士角色。
3.2選擇實驗教師作為SSP培訓對象
表1 兩組訓練前后考核成績比較(x±s,分)
SP培養需要時間和經費投入,我國SP教學研究多限于理論層面,鮮有的應用研究也多見于臨床醫學生實習教學,且也沒有專業的SP演示。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將護生培養成SSP,但由于其缺乏穩定性,隨著學生畢業,學校需多次培訓新的SSP,出現人力、物力重復投入現象。而實驗教師作為學校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其穩定性強,一次培訓可多次重復使用。本課題組將實驗教師培訓成SSP,減少了培養經費投入。
實驗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參與學生實驗教學,對護理理論和實踐要求都有一定了解。5名實驗教師均為護理專業畢業,在多年的學習和工作中,他們對常見疾病的癥狀和體征較熟悉,對病例臨床表現的把握更準確,也無需投入更多時間。此外,實驗教師每年都有臨床實踐的要求,這使他們能更多了解病人的各種心理,從而能用多種表情或交流方式來表現病人的心理變化,而這點是無臨床經驗的護生所不具備的。
3.3綜合護理訓練對學生的影響
3.3.1對態度、禮儀、溝通能力的影響 在常規操作技能訓練中,學生面對的是模擬人,只是程序化地向其問好,無表情地自我介紹等,溝通缺乏真實感。而通過與SSP進行溝通訓練,學生能注意到表情和眼神交流的重要性,為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資料會應用多種方法進行溝通交流。因此,學生在與SSP溝通過程中,能把握談話的內容和方向,在SSP談到很多與疾病無關的內容時(故意設計),學生也能禮貌而自然地轉移話題。
3.3.2提高學生應急能力 在常規操作技能訓練中,病例均是提前設計后交給學生分析,學生訓練時面對模擬人,按照事先準備的語言和流程進行操作,教學情境僵化,沒有更新和變通。而由受過培訓的實驗教師充當SSP時,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可以隨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訓練了學生應急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學生面對SSP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應對,有效變通,應急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3.3.3提高學生健康指導能力 健康指導能力是護理工作人員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學生在對模擬人進行健康指導時,通常是將課本上的內容原封不動地重述一遍,無法做到個體化健康指導。而SSP在學生進行健康指導時采取問答方式,也可以詢問課本上沒有的相關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廣泛汲取知識,并能將內、外、婦、兒各科知識融合,以有效解答SSP的提問,從而逐步提高健康指導能力。
[1]Bokken L,Van Dalen J,Rethans J J.Performance-Related Stress Symptoms in Simulated Patients[J].Med Educ,2004,38(10):1089-1094.
[2]葉麗花.模擬標準化病人教學法對護生臨床溝通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0,17(7A):14-15.
[3]唐紅梅,鄒楊,黃剛.標準化病人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與啟示[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7,14(8):610-611.
[4]Chesser A M,Laing M R,Miedzbrodzka Z H,et al.Factor analysis can be a useful standard setting tool in a high stakes OSCE assessment[J]. Mdeical Education,2004(38):825-831.
G421
B
1671-1246(2016)15-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