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秀,李正標,湯君燕,李 恬(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運行機制探索
——以藥學專業為例
陳雙秀,李正標*,湯君燕,李恬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通過組建生物醫藥產業產學研戰略聯盟,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定期研討協商機制、以聯盟為平臺人才共育合作機制、常規管理、項目紐帶和校企文化融合運行機制。
高職院校;藥學專業;產教融合;運行機制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現代職教體系必須對接現代產業需求。因此,為提升高職藥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高職藥學專業產教融合運行機制研究迫在眉睫。高職藥學專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從觀念到實際運行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政府政策機制缺位、利益機制尚未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校企合作大多為短期行為等。
國外較早進行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運行機制研究,如德國“雙元制”模式、美國“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亞“TAFE”模式等[1]。“雙元制”與“合作教育”模式被稱為合作教育的經典模式。國外校企合作在運行機制上有法律做保障,有專門的協調或監督機構,在利益方面遵循互利互惠原則[2,3]。在醫藥領域國外較早就進行了產學聯盟和產教融合研究[4,5]。
我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研究起步較晚,在2005年《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后,才興起了研究熱潮。我國學者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方面:(1)校企合作國內外現狀與對策研究,如張志強、何興國等[6,7]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基礎薄弱、機制和制度不健全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2)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研究,如徐龍志等[8]從與工業園區產業對接的專業設置角度闡述了產教融合。(3)校企合作機制研究,如張海峰[9]從法律性、監督性和技術性3方面論述了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設內容。
綜述文獻發現,國外校企合作相關研究較成熟,但因文化差異,可借鑒的經驗有限。近年來,有學者開始探索產教融合運行機制,如王建良等[10]提出以校企共建研究中心為合作平臺,通過產業合作模式來探索產教融合。但關于怎樣依托聯盟,有效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進行藥學專業產教融合運行機制的研究尚是空白。本研究牽頭組建生物醫藥產業產學研戰略聯盟,并依托聯盟積極探索產教融合常規管理、項目紐帶和校企文化融合運行機制。
地方科技局主導,醫藥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岳陽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產學研戰略聯盟,聯盟秘書處設在高職院校。聯盟成員簽訂協議,共同制定聯盟章程,明確各成員的權利和義務。聯盟是以契約關系和項目建設為紐帶,通過優化組合,圍繞戰略性產業的關鍵技術進行協同創新的利益共同體。聯盟內行業企業有責任和義務參與高等院校的科研項目、教學項目和培訓項目建設;而地方政府則在相關政策(如項目申報立項等)方面在同等條件下給予聯盟內行業企業優先考慮。項目簽約各方則根據各自在項目合作中貢獻的大小,合理有效地分配項目所得知識產權等相關利益。通過組建聯盟,既整合了資源又實現了校企互惠互利,明顯提高了行業企業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在教學資源建設、師資培養、實踐教學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有利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
醫藥產業是一個新興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也是一個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行業。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基層醫療機構數量的增加,以及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與城市人口的顯著增長,醫藥行業對人才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末,湖南省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61 571個,其中醫院1 01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57 637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2 810個。與上年比較,醫療衛生機構總數減少722個,醫院增加9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減少882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增加71個[10]。湖南省規模以上醫藥工業總產值占全省份額的17.3%,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6%,高出規模工業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岳陽市現有醫療機構374家,其中基層醫院348家,藥學專業從業人員約17 000人,然而由岳陽市正規學校培養的藥學專業人才不足30%,基層醫院不足10%,很多從業人員尚未取得相應的崗位資格證。岳陽市醫藥企業經過近50年的發展,形成了集制藥、醫療器械、保健食品、藥物包裝材料及藥用輔料等為主的產業群,現有規模企業52家。按照區域醫藥行業工業發展規劃,未來10年全市醫藥企業每年需要增加約900人,縣、區、鎮、社區醫院每年新增藥學服務人員約300人。
近年來有學者開始探索產教融合運行機制,如王建良等[11]提出以校企共建研究中心為合作平臺,通過產業合作模式來探索產教融合。本研究以藥學專業為例,通過依托聯盟,主要從協商機制、常規管理、項目紐帶和校企文化融合方面探索產教融合運行機制。
3.1校企合作定期研討協商機制
在學院網絡信息平臺開放人才培養反饋信息窗口,搜集社會各方醫藥人才需求信息。每年進行1~2次畢業生現場反饋信息收集,1次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公司信息采集,不少于4次企業反饋信息調查,每月由專業帶頭人匯總、整理、分析后反饋至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依照產學研聯盟章程,合作企業全程參與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管理,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技術專家與本專業教師每年召開1~2次聯盟年會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會,分析本專業相關的新崗位、新要求、新技術,協商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確定專業課程體系并遴選課程內容。
3.2以聯盟為平臺的人才共育合作機制
(1)開放式文化共融機制。引入企業文化、行業標準,在整體對接和相互交融中,校企合作共建“在行業中植根,在校園里養成,在社會上結果”的開放式校企文化生態系統,營造有利于藥學人才培養的職業氛圍。建立既符合專業建設要求,又具有醫藥企業特色的制度文化;融入湖湘文化的精髓,校企共同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藥業文化進課堂”的主題活動;以學院“馬鞍山大講堂”為平臺,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課外活動;建立合作企業獎助學金和創新創業基金,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自主創業精神;建設“企業文化長廊”,介紹合作企業的經營、發展理念,傳播企業文化內涵;在訂單培養班級建設個性化班級文化;依托聯盟成立“校企文化聯誼會”,將校園文化、地域文化融入企業,提高企業文化品位。
(2)教師專業成長互培互聘機制。培養機制:啟動專業帶頭人、名師培養工程和教學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專業教師素養。互聘機制:完善《雙師素質教師資格認定管理辦法》和《兼職教師聘任辦法》,校企雙方師資實現互派互聘,優化教師隊伍結構。輪崗機制:完善《專兼職教師“雙向兼職”管理制度》《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鍛煉管理辦法》等,鼓勵教師到制藥企業、藥材基地和醫療機構兼職或掛職鍛煉,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3.3高職藥學專業產教融合常規管理運行機制
依托聯盟,通過政府政策落實、行業指導、企業參與,探索產教融合常規管理運行機制。
(1)訂單培養,校企共擔責任機制。與訂單企業共同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特色課程開發;由企業提供一定的師資參與授課,并提供相應的實習實訓工位;在訂單培養班實施雙班主任制,根據訂單班學生人數,由企業分年度提供一定比例的獎助學金;實習期滿,企業按訂單培養協議負責學業合格學生的就業。
在班級管理中推廣企業文化,建設個性化班級文化,實現專業建設與企業文化的有機銜接。如“賽隆班”“益豐班”等訂單培養班,可以直接引入相關企業的理念、精神和標識等,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與企業精神。
(2)校企合作,創新基地共建、共享、共管機制。引入醫藥企業SOP管理理念,以學院和企業為雙主體成立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和基地建設辦公室;成立教學部、生產部、服務部,根據企業生產和專業實踐教學要求,制定實習實訓計劃、生產經營計劃、培訓計劃及相關標準,實施標準化管理;教師(車間主任)、學生(企業員工)密切合作,完成教學、生產和研發任務,創新“223”(即“雙主體、雙協調、三層次”)基地管理模式(見圖1)。

圖1 “223”基地管理模式
3.4高職藥學專業產教融合項目紐帶運行機制
依據調研報告,對接新型城鎮化建設下的藥品生產、經營管理和藥學服務三大領域,校企共建產教融合運行機制。(1)高校教師與企業研究人員針對行業企業需求共同開發科學研究項目,為企業發展服務;(2)行業企業專家參與開發適應市場人才需求的教學實訓項目,為行業企業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服務;(3)高職院校承接行業企業員工培訓任務,如崗前培訓、轉崗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等,共同開發培訓項目,為行業企業員工綜合素質提升服務。通過以上措施形成以科研、教學和培訓項目為紐帶的產教融合運行機制。
3.5高職藥學專業校企文化融合運行機制研究
通過“企業文化進校園,藥業文化進課堂”的主題活動和“企業文化長廊”建設等,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課內外活動,探索制度、精神和物質3個層面的校企文化融合運行機制。
我院的實踐證明,產教融合運行機制不但能通過校企共建項目、共管學生和文化融合形成互動良好的教學運行與管理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且對醫藥行業產業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1)通過科研項目促進城鎮化建設下醫藥行業企業在技術改進、產能擴大等方面的發展;(2)通過教學項目和校企文化融合為醫藥行業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3)通過培訓項目為行業企業進行新員工和專業技術人員轉崗培訓。該模式的運行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校與行業企業的互惠互利,調動了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茍順明.歐盟職業教育政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Fries R C,Glave S A,Radick M K.The benefits of industry—university interaction[J].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2008(1):1598-1601.
[3]Unger T.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industry[J].Med Klin(Munich),2004(1):1-2.
[4]Black J.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research[J].Verh K Acad Geneeskd Belg,1985,47(6):439-445.
[5]Cuatrecasas P.Industry-university allianc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J Clin Pharmacol,1992,32(2):100-106.
[6]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 (4):62-66.
[7]何興國,潘麗云.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實踐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3):25-26.
[8]徐龍志,敬麗華,蔣心亞.產教融合、專業設置與優化升級[J].職教時空,2013,9(4):74-76.
[9]張海峰.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J].教育與職業,2010(17):11-13. [10]湖南省健康服務業協會.湖南省2014年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hnjkfwy.com/lenowledgefocus/1401.html,2015-07-15.
[11]王建良,葉圣燕.創新產教融合模式 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8):95-96.
(*通訊作者:李正標)
G420
A
1671-1246(2016)15-0015-03
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項目“新型城鎮化建設視角下高職院校藥學專業產教融合運行機制研究”(XJK014CZY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