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業(山東省青島第二衛生學校,山東 青島 266300)
角色扮演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劉鴻業
(山東省青島第二衛生學校,山東 青島 266300)
目的 探討角色扮演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我校2014級2、3班護理專業學生為實驗組,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學;以2014級4、5班學生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通過問卷調查評定教學效果。結果 角色扮演法在7項調查內容中都和傳統教學法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角色扮演法在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優于傳統教學法。
外科護理學;角色扮演法;傳統教學法
角色扮演法是使人暫時處于他人的社會位置,并按這一位置的要求方式和態度處事,以增進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從而學會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是美國精神病學家Moreno于1960年所創建的一種社會心理技術[1]。角色扮演法是一種以課堂教學為舞臺、以課本內容為腳本、以學生主動創造為動力的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掌握知識、形成體驗、發展能力。外科護理學作為臨床護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學習效果對學生就業后的實踐能力和臨床思維方式將產生直接影響。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新形勢下外科護理學教學要求。我校將角色扮演法應用于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效果良好,現將相關內容總結如下。
1.1對象
選取我校2014級護理專業2—5班三年制學生160人作為研究對象,全部為女生,年齡17~19歲,平均年齡(18.0±0.5)歲。
1.2角色
扮演護士和患者。
1.3方法
1.3.1分組方法 以2014級2、3班80名學生為實驗組,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學,班級授課時再隨機分為16個小組,每組5人。以2014級4、5班80名學生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學。
1.3.2授課過程(1)實驗組以“圍術期術前護理”為例,要求扮演護士的學生提前一天預習“圍術期術前護理”的各個環節,扮演患者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充分了解患者實際情況。教學時每組隨機由2名學生扮演一對護患角色,由“患者”陳述患病情況并提出自己的疑問,“護士”則根據“患者”陳述采集病史、體檢、提出護理問題并制訂護理計劃,另外2名學生旁觀并在角色扮演結束后對護、患角色進行評價,整個過程由1名學生記錄。角色扮演結束后,讓學生講述扮演護、患角色的心得,授課教師點評各小組角色扮演情況,給出指導意見,并親身示范,以便學生了解及糾正自己不恰當的部分。
(2)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授課。
1.3.3評價方法 授課結束后,分別給兩組學生發放問卷調查表,從7項調查內容中了解學生對角色扮演法、傳統教學法教學效果的評價。共發放調查問卷160份,回收160份,問卷回收率100.00%。
1.3.4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各項內容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采用角色扮演法授課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表1 兩組學生對兩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評價[n(%)]
3.1角色扮演法的優勢
角色扮演法和傳統教學法相比,能將學生的心理活動、課本理論知識與臨床護理技能有機結合在一起。角色扮演法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積極思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充分發揮自主性、創造性,認識到護理工作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能將其運用到實踐中。每一名參與者結合情景回憶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2]。
3.1.1有利于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法過于強調教師的直接說教角色,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角色扮演法對教師和學生要求都很高,教師準備要充分,課堂設計要精密;學生課前需通過各種途徑查閱資料,預習授課內容,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突出了其學習的主體地位。
3.1.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 角色扮演法趣味性強,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各章節學習目標明確,有助于學生提高自學能力。通過角色扮演增加了學生臨床實踐機會,順應了素質教育要求,有利于培養新型護理模式下適應現代人健康需求的高智能結構、高情感素質的新型護理人才[3]。
3.1.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護患溝通能力 在角色扮演法授課過程中,學生扮演護士、患者角色,能喚起學生的同情心,形成對護士角色的認同感,有利于促使其從臨床護士角度思考病例問題,切身體會患者感受,理解患者各種行為的心理,和患者產生情感共鳴,為今后護患交流、護患溝通奠定良好基礎。同時,角色扮演的經歷能夠使學生感受本專業的實用價值,提高對自身的要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專業認同感,進而轉化為學習動力,以更高的熱情學習臨床專業課。角色扮演法使學生能夠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習的創造性、靈活性、自覺性與主動性[4]。
3.2角色扮演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角色扮演法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授課的因素:(1)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過于在乎情節設計,忽略了理論內容的完整性;(2)學生在扮演角色時過于注重表演,沒有將外科護士的專業知識、儀表儀態及溝通技巧展現出來;(3)評價、記錄的學生沒有從外科護理專業臨床實踐角度思考角色扮演情況,僅局限于表演過程。因此,在實施角色扮演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情節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和教材,構思嚴謹,做到理論聯系臨床實踐;(2)評價、記錄角色扮演時,拋開學生的演技,注重其外科護理專業知識、儀表儀態及護患溝通技巧等基本專業素質的表現;(3)指導評價和記錄的學生要系統、全面地對表演者予以評價,尤其是關鍵知識點的評價。
在“圍術期術前護理”教學過程中,將角色扮演法與傳統教學法做對比,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角色扮演法在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方面顯著優于傳統教學法。其不僅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掌握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提高學生觀察、分析、主動溝通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值得推廣。
[1]佟玉榮,焦金梅.PBL結合角色扮演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96-98.
[2]劉峰,吳紅霞.角色扮演在糖尿病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0):42-43.
[3]李英麗,高井泉.角色扮演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實施[J].黑龍江醫學,2005,10(29):774-775.
[4]馬文華,王慧玲,朱迎春,等.角色扮演法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08,7(2):50-51.
G424.1
B
1671-1246(2016)15-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