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呈勝(荊楚理工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臨床病例模型在口腔修復學教學中的應用
劉呈勝
(荊楚理工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目的 探索口腔修復學教學方法。方法將72名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6名學生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實驗組36名學生采用臨床病例模型教學法。對兩組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知識考核,并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實驗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對本教學方法給予了充分肯定。結論 將臨床病例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臨床病例模型;口腔修復學;教學方法
口腔修復學是研究口腔及頜面部各種缺損的病因、癥狀、診斷和防治的一門臨床學科[1]。其課程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口腔修復學理論基礎上具有較高實際操作技能。PBL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2~4]。為探索以病例為先導的口腔修復學教學方法,我們將臨床病例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F介紹如下。
1.1材料及用品
托盤,印模材料,石膏,仿頭模,模具硅橡膠,技工鉗,造牙粉,牙托粉,牙托水等。
1.2教學對象
口腔醫學(三年制)高職生72人。
1.3教學內容
在不同類型的牙列缺損模型上,完成可摘局部義齒(修復體)的設計與制作,并在仿頭模上試戴,檢驗修復效果。
1.4教學方法
將72名統招口腔醫學高職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組36人,兩組學生入學成績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
對照組采用多媒體教學法教學,學生在統一的標準石膏模型上完成修復體制作。
實驗組在患者模型上完成修復體制作,然后在仿頭模上試戴,并檢驗修復效果。具體步驟如下:
(1)在口腔門診隨機選擇不同類型的牙列缺損患者4人(9名學生共用一個患者模型),且患者要求做可摘局部義齒修復。(2)臨床醫生在患者口內完成牙體預備,然后取印模,灌注石膏模型。(3)按照仿頭模的模型要求修整上述石膏模型底座,再用模具硅橡膠翻制石膏模型的陰模(模具)。(4)利用硅橡膠陰模(模具)翻制人造石模型1副(模型底座上安置固位螺釘,并按照正常的咬合關系用螺帽將模型固定在仿頭模上)和普通石膏模型9副(供學生制作修復體使用)。(5)學生分為4個小組,在教師引導下查找和學習相關知識,認識和討論患者的模型特點、缺損類型等,完成修復體的設計和制作。最后將制作的修復體在仿頭模上(人造石模型上)試戴,從修復體就位、外形、鄰接關系、咬合關系等諸多方面評價修復效果。(6)小組成員充分交流后,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學生介紹本組病例模型詳細情況、設計原則、制作過程及試戴情況,并解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小組成員可補充回答問題。
1.5評價方法
教學結束后,在同一時間對兩組學生進行閉卷考核,考核可摘局部義齒相關理論知識,題型有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和問答題。此外,就臨床病例模型教學法教學效果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兩組理論考核成績統計結果見表1。經統計分析,兩組成績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兩組閉卷考核結果(x±s,分)
共發放調查問卷36份,回收有效問卷36份。問卷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組問卷調查結果[n(%)]
將臨床病例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教學,把學生置于復雜、現實的問題情景中,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探索、合作解決現實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和掌握了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理論知識,從而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3.1強化學生理論知識,增強記憶
由于口腔修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理論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和記憶。將臨床病例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教學,能促使學生在認識模型特點、設計和制作修復體過程中,找到理論知識的來源和歸屬,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記憶。
3.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
在統一、單調的教學模型上制作修復體,學生認為做好做壞一個樣。在臨床病例模型上制作修復體,需要在模型上檢驗修復體各部分就位、外形、鄰接關系、咬合關系等方面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使基礎知識得到鞏固。
3.3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
醫學生將來的服務對象是患者,了解病情、向患者解釋病情、交待醫囑都離不開與患者的交流。沒有良好的醫患溝通技巧會影響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甚至引發醫療糾紛。醫患溝通的基礎是具備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診療過程中醫生與患者間的交流是需要技巧的,所以對醫學生而言,除了學好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我們將臨床病例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交流、討論、探索和研究修復體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試戴過程中的困惑,使學生通過尋找問題的答案鍛煉語言能力,掌握交流技巧。
3.4訓練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口腔修復學傳統教學使用標準模型,設計簡單,修復體制作相對較容易。而臨床病例模型具有多樣性,情況復雜,在修復體制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相關理論和操作技能。對于有一定難度的操作(如卡環的彎制),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反復練習,體悟其原理。在操作訓練過程中,學生相互學習、討論和交流,使整體操作技能得到提升,同時也訓練了綜合思維能力。
3.5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將實驗組36名學生隨機分成4組,每組9人共用一個臨床病例模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臨床病例模型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組內成員互相幫助,充分體現了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
將臨床病例模型引入口腔修復學教學,無疑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操作技能方面有很大優勢,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有一定難度。首先,必須有臨床科室配合選擇相關病例,復制模型和制作模具都需要時間。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根據模型的具體情況查閱相關資料,在教師指導下制作完成相關病例的修復體,在試戴、評價修復體和討論問題上所花的時間也遠遠多于其他教學方法。
[1]趙銥民.口腔修復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初鐵楠.PBL教學法在口腔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航空航天醫藥雜志,2013,24(1):119-120.
[3]文靜,洪席超.PBL教學模式在口腔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6):151-153.
[4]黃亞玲,劉亞玲,彭義香,等.中國學生應用PBL學習方法可行性論證[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3-4,10.
G421
B
1671-1246(2016)15-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