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敏,劉東升,李 捷,劉艷華(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河南高職護理專業在校女生體質指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魏敏,劉東升,李捷,劉艷華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目的 了解河南護理職業學院高職護理專業在校女生體質指數(BMI)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以護理專業女生為研究對象,采用人體測量和自編調查問卷現場調查,對研究對象的超重/肥胖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超重/肥胖有70人(4.9%),體重正常1 059人,體重過輕288人(20.3%)。性格、是否獨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睡眠時間、飲食結構者的BMI分布差異均有顯著性;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性格、飲食結構、是否獨生子女與超重/肥胖具有顯著相關。結論 超重/肥胖及體重過輕已經成為影響高職護理在校女生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高職;護理專業;女生體質指數;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各級各類醫院對護理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這給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前景[1]。對于高職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其自身的護理技能、理論知識固然是找到理想工作的重要方面,但身體素質、儀態儀表也不可忽視[2]。超重和肥胖不僅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有所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將來就業,因此了解高職護理專業在校女生體質指數(BMI),分析其影響因素,對于預防超重/肥胖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雖然目前護理專業屬緊缺專業,然而隨著“護理熱”的興起,近年選擇護理專業的學生逐年增多,護理專業學生也將面臨巨大的壓力,而護理專業學生的BMI直接影響其就業。本研究對河南護理職業學院在校女生進行BMI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為學生的健康體質提供理論依據,為學生控制體重提供一定對策。
1.1對象
整群隨機抽取河南護理職業學院護理專業大一和大二在校女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9.50±1.21)歲。現場測量身高、體重并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1 452份,收回有效問卷1 417份,有效率為97.6%。
1.2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家庭所在地、血型、性格、是否為獨生子女、自評學習成績、父母體重、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睡眠時間、視頻時間、飲食結構、每周體育鍛煉時間等。
1.3質量控制
身高、體重現場測量,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問卷在調查員指導下,根據自愿參加原則,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統一發放,學生集中填寫,當場收回。
1.4統計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組間采用卡方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BMI指數的影響因素。
2.1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女生BMI分布特征
將女生體型按照BMI標準劃分,根據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肥胖工作組2003年頒布的關于中國學生BMI的篩選標準[3],BMI<18.5 kg/m2為偏瘦,18.5 kg/m2≤BMI<24.0 kg/m2為正常體型,24.0 kg/m2≤BMI<28.0 kg/m2為超重,BMI≥28.0 kg/m2為肥胖。現場測定身高、體重,輕體重檢出率為20.3%(288/ 1 417),正常體重檢出率為74.7%(1 059/1 417),超重/肥胖檢出率為4.9%(70/1 417)。不同BMI高職護理女生,其父母體重數值不同,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不同視頻時間的BMI分布特征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性格、是否獨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睡眠時間、飲食結構者的BMI分布差異均有顯著性(見表2)。

表1 不同BMI分布中女生父母體重比較(x±s,kg)
2.2女生超重/肥胖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如表3所示,經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影響高職護理專業女生超重/肥胖的因素是:性格、是否獨生子女、飲食結構(P<0.05),其中性格是超重/肥胖的保護因素,是否獨生子女、飲食結構為危險因素。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指出,我國有29.9%的成年人屬于超重/肥胖,人數已達到2.6億。龐大的人口基數,使未來肥胖患病率還會有較大增幅[4]。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發生較大改變,肥胖率迅速上升。有資料表明,我國在校大學生超重/肥胖發生率的增速已超過很多發達國家[5],肥胖對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表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女生BMI分布

表3 女生超重/肥胖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
本次調查發現河南護理職業學院高職護理專業女生超重/肥胖率為4.9%,略高于榮峰等[6]2012年對安徽省3所高職院校超重/肥胖的檢出率(3.8%),略低于宿榮榮等[7]2013年對甘肅省部分高校女大學生的超重/肥胖檢出率(8.5%),明顯低于張玉領等[2]2013年對安徽省淮安市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超重/肥胖檢出率(19.1%)。周剛等[8]2012年對河南省15~24歲青年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現狀的調查顯示:河南省2012年15~24歲青年人群超重率為17.7%,其中學生超重肥胖率略低,女生超重肥胖率為10.4%。原因可能是學校每周都有固定的體育課,學生必須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從體育鍛煉次數和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可以看出,隨著體育鍛煉次數、時間增多,超重率、肥胖率亦隨之下降。尤其是女性通過體育鍛煉,超重率、肥胖率下降尤為明顯,這也與年輕女性對身材要求較高相符。此外,護理專業女生比較注重形體訓練,學校設有形體課程,有研究表明長期進行形體訓練可使身體成分發生改變,瘦體重增加,WHR降低,對于塑造良好體型、預防肥胖、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有重要作用[9]。形體是否勻稱已經成為醫院選擇護士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護理專業在校生對自己形體的塑造比較重視。這也是護理專業學生較其他專業學生超重/肥胖率較低的原因之一。
個人的飲食習慣承自于家庭的比例很大,而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家庭的飲食結構是否均衡合理、烹調方式是否健康、飲食習慣是否良好,從而影響BMI。家庭收入及是否獨生子女同樣也會對家庭飲食結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BMI。研究發現:超重/肥胖者的飲食結構存在能量和脂肪攝入過多、膳食纖維與抗氧化營養素攝入不足的問題,高熱量食物的過多攝入會轉化為更多的脂肪,導致體重升高。本研究中,以葷為主人群超重肥胖發生率高于以素為主者和葷素搭配者,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0,11]。提示飲食結構合理、營養均衡、葷素搭配更有利于健康體重的保持。
睡眠時間也是影響BMI的重要因素。有研究發現,睡眠時間減少者更容易發生肥胖,以小于8小時為甚[12]。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睡眠時間8小時以上的學生超重/肥胖發生率明顯降低,與國內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3]。
據國內外研究報道,視頻時間過長會增加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減少體育運動,進一步增加青少年肥胖發生率、增加青少年近視率等,對青少年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4,15]。而在本研究中,發現視頻時間對超重/肥胖的影響無顯著性差異(P>0.0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護理專業課程比較緊張,課余時間很少,學生將主要精力用于學習上,上網、玩手機的時間較少;也可能與調查問卷中設計的每天視頻時間長度分段不太合理有關。
徐娜的研究表明,BMI和自我認同感、性格特征之間呈顯著負相關[16],即BMI越高、外向性指數和自我認同感就越低。社會文化的影響可能是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之一,當今社會把瘦作為美的評價標準之一,偏瘦的體型得到了贊美與肯定,而偏胖體型不符合當今社會審美標準,這一人群甚至會被他人加上侮辱性的外號,以致獲得負面評價,使其對自我的接納程度低,表現為自我認同感不高、自我價值感低,不利于健康性格特征的形成,這與本調查結果一致。是否獨生子女、飲食結構與超重/肥胖呈正相關,屬于危險因素,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纖維食物的過多攝入導致體重升高。因此提倡大學生采取良好的生活方式,即合理飲食(三餐定時、定量,規律用餐;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和夜宵)、科學睡眠(早睡早起、睡眠時間以7~9小時為宜)、適量運動(規律、持久的有氧運動),以預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發生。
[1]胡雯雯.關于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就業情況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報,2009,15(3):30-31,42.
[2]張玉領,陳培,王季茹,等.淮安市高職護理在校學生超重和肥胖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8(21):921-933.
[3]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肥胖工作組.中國學生超重、肥胖BMI篩查標準[M].北京:中國兒童青少年肥胖問題研討會,2003.
[4]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2002綜合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5]李棟,許彤.肥胖的流行現狀、危害及防制對策研究進展[J].實用預防醫學,2003,10(5):821.
[6]榮峰,陶磊.高職學生自評體型與不良飲食相關行為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11):1630-1633.
[7]宿榮榮,徐嘉.對大學生肥胖人群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29(1):110-113.
[8]周剛,李建彬.河南省15~24歲青年人群超重和肥胖流行現狀[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5,23(2):88-91.
[9]周志華.形體訓練對高職女生BMI和WHR的影響[J].學理論,2011,5 (5):152-153.
[10]邢佳怡,楊麗華.806例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膳食結構調查分析[J].山東醫藥,2014,54(13):42-44.
[11]趙艷,王素芳.合肥大學新生膳食模式對其超重肥胖及血壓的影響[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8):757-760.
[12]馬冠生,崔朝輝,胡小琪,等.中國居民的睡眠時間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14(2):68-71.
[13]溫煦,徐世全.睡眠時間、身體活動與肥胖的關系初探[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28(4):367-371.
[14]Brown J D,Witherspoon E M.The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adolescents’health[J].J Adoles Health,2002,31(6):153-170.
[15]張越倫,張歡,王歡,等.屏幕時間對兒童青少年肥胖的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11):1403-1405.
[16]徐娜.青少年體質量、性格特征與自我認同感的關系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14(5):629-630.
R194.3
A
1671-1246(2016)15-0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