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平,范成香(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191)
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楊亞平,范成香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191)
目的 了解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 采用護士職業認同量表對97名在校康復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 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總體得分為(37.88±5.53)分,年級、社會支持、第一志愿是影響其職業認同水平的重要因素。結論 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而臨床教育和引導對提升其職業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康復護理專業;職業認同;影響因素
康復護理是現代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士是康復護理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和執行者,護士職業認同情況決定著其對護理職業的情感,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其職業行為。現有文獻中針對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的研究匱乏,為了更好
地了解康復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現狀,我們進行了職業認同方面的研究。現介紹如下。
1.1調查對象
我校全體在校康復護理專業學生。
1.2調查工具
1.2.1一般資料問卷 包括年級、性別、年齡、家庭背景、專業選擇情況、是否接觸臨床等問題。
1.2.2護士職業認同量表 該量表由Brown等[1]編制,經多次結構效度檢驗,最終量表為單維度結構,10個條目,正向、反向題各5個,采用Likert 5點計分,從“從來沒有”到“幾乎總是”依次記1~5分,總分10~50分,分數越高表明職業認同感越強。該量表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組織認同、職業認同測量工具,原始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1。中文版由國內學者路紅等[2]以512名護士為研究對象予以修訂,支持原量表的單維結構,Cronbach’s α系數為0.8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該量表為普適性量表,為了更好地凸顯康復護理特色,專業均用康復護理代替,經預調查,測得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
1.2.3社會支持問卷 該量表[3]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共10個條目,總分越高,說明受測者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1.3調查方法
問卷發放前告知學生研究目的、承諾隱私權保護等,同時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等原則。實習學生問卷由班干部代為發放,在校生問卷于班會或上課前集體發放。共發放問卷105份,除在外地實習的3名學生未上交問卷外,其余全部收回,剔除無效問卷5份,收回有效問卷97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2.4%。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SPSS 13.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97名調查對象中,女生92名,男生5名;年齡最小18歲,最大24歲,≤20歲29人,>20歲68人,平均(21.16±1.30)歲;各年級人數分別為大一26人,大二41人,大三30人;錄取時為第一志愿的85人;以不同形式接觸過臨床的55人,從未接觸過臨床的42人;選擇就讀康復護理專業的原因中,認為自己喜歡的52人,父母意愿的12人,認為容易找工作的10人,其他因素23人。
2.2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水平及單因素分析
康復護理專業學生對康復護理專業的職業認同總體得分為(37.88±5.53)分,單條目平均(3.91±0.42)分,與中間值3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康復護理專業學生社會支持得分為(38.62±7.00)分,與職業認同得分呈正相關,其中總體關聯系數為r=0.412,P<0.01,其余因素得分情況見表1。
2.3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情況的多因素分析

表1 護生一般資料與職業認同水平的單因素分析(x±s,分)
以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總分為因變量,以相關因素分析和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年級、第一志愿、社會支持3個變量進入模型,該模型共解釋了總變異度的29.7%(見表2)。

表2 護生職業認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3.1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水平屬中等偏上
職業認同是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學生職業認同水平直接影響其對護理職業的認知。在本次針對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的調查中,學生職業認同總體得分為(37.88±5.53)分,略高于使用相同量表測得的上海地區護士的職業認同水平[4]。但是由于對在校生使用相同量表測量的研究較少,故采用條目均分(3.91±0.42)分與中間值3比較,發現略高于中間值,且差異有顯著性,表明康復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即普遍較為認同。
3.2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顯示,年級差異對康復護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并且該因素進入回歸方程,Beta=-0.385,對方程貢獻較大。3個年級均分最高的為大二學生,為(40.07±3.56)分,其次是大一學生,為(39.12±4.20)分,最低的是大三學生,為(33.80±6.58)分。這一調查結果與陳紅琢等[5]針對本科生的調查有一定差距,而專科生對自身定位的區別可能是導致這一差別的主要原因。我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都聘請臨床專家分專業進行入學教育,引導和促進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可能是新生認同水平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大二學生的認同水平略高于大一學生,可能與大二學生已經接觸康復護理專業課程,在對課程的學習中逐漸產生了專業興趣有一定關系。
本次調查顯示,社會支持與職業認同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0.412,進入回歸方程后,對方程也有較大貢獻。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堅定其職業信念,更能提高其職業認同感[6]。康復護理作為護理專業較為新穎的分支方向之一,社會認可度較低,影響了本專業學生對專業的正確認識,容易扼殺其學習積極性。作為學生,應當有效利用社會支持網絡;作為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認識到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提高其學習興趣。
研究顯示[7],大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職業認同對職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學生是否喜歡自己的專業及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是影響其專業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因素。第一志愿選擇本專業的學生,在入學之前可能已對本專業進行了詳盡的了解,故入學后對本專業具有較高的歸屬感并保持較高的認同度。這一結果與孫煥芹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
調查顯示,學生就讀本專業的原因和是否接觸過臨床也是影響其職業認同的因素,但是這兩種因素均未進入回歸方程。喜歡該專業學生的認同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學生,充分說明,學生對自我的認知是其職業認同的重要原因。接觸過臨床的學生認同水平明顯低于未接觸過的學生,這一研究結果同郝玉芳[9]針對上海地區護生的研究結果類似。臨床實習是將學校所學基礎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的關鍵階段,是學生職業態度形成的關鍵時期。雖然學校教育對學生的職業影響較大,但研究顯示,護生實習期間的經歷對其職業成長有著長期的影響[8]。而我校教師在同部分實習生的交流中發現,康復護理專業學生的實習計劃和安排同普通護理專業學生并無太大差別,且明顯感覺到康復護理專業在臨床的尷尬處境。這可能也是該專業接觸過臨床的學生認同水平明顯低于未接觸過臨床的學生的重要原因。
本次調查顯示,在校生職業認同雖然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隨著學生年級的增加、閱歷的增長以及諸多因素的影響其職業認同也呈現一定的變化。這提醒護理教育及管理者,應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開設職業規劃課程,為其提供較多支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同時,加強學校及臨床教師職業素質教育,通過言傳身教激起學生對護理事業的熱愛,從而形成良好職業態度。
[1]Brown R,Condor S,Mathew A,et al.Explaining 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in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J Occup Psychol,1986(59):273-278. [2]Hong L,Alison E,While K,et al.Job satisfac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hospital nurses in Mainland China[J].Int J Nurs Stud,2007,44(4):574-588.
[3]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4]曹曉翼.專業自我概念在護士職業認同與職業倦怠間的中介效應模型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5]陳紅琢,張彩云.本科護生職業認同感的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臨床護理,2015(6):537-541.
[6]曹敏,闞靜.社會支持對護士職業認同感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2):380-382.
[7]茅佳歡.醫學專業大學生職業認同現狀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5,30 (1):45-50.
[8]孫煥芹,李國英,平春霞.臨床實習護生職業認同現狀調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7):506-507.
[9]郝玉芳.提升護生職業認同、職業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G526.5
B
1671-1246(2016)15-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