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瑩,凌媚,勞芝英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防城港 538021
婦產科學與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婦產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
趙瑩瑩,凌媚,勞芝英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防城港538021
目的 探討婦產科學與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婦產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2011年5月—2015年12月共120名婦產科教研室臨床醫學實習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婦產科學與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對照組(婦產科學專科傳統教學模式)各60名,比較兩種教學模式下實習生的出科考核成績和患者對實習生的滿意度差異。結果 在出科考核綜合成績上,實驗組為(90.63±1.42)分,高于對照組的(89.76±1.2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患者對實習生滿意度調查評分中,實驗組總分為(37.04±2.06)分,高于對照組的(34.00±2.6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婦產科實習教學中,采用婦產科學與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婦產科醫生具有一定優勢,可加以推廣應用。
婦產科學;人文醫學;教學模式;臨床實習;效果
醫學生畢業后不管從事臨床哪個專科,都有可能會遇到女性患者,所以婦產科學的知識不可缺少,掌握好婦產科學知識對將來成為一名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醫生非常重要。當醫學生進入婦產科臨床實習時,往往對教師傳授的醫學知識、臨床操作技能注意多一些,而對教師在醫患溝通中的語言應用則會忽略[1]。實習醫生初入臨床,社會閱歷與經驗尚淺,還沒有意識到語言在醫患溝通中的重要性,與婦產科患者的溝通能力普遍欠缺。隨著患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而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普遍較低,患者常常不愿意配合臨床教學,實習生臨床操作的機會大大減少,在校園所學的理論知識無法很好地與臨床實踐相銜接,不利于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使婦產科實習醫生能在臨床實習中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培養良好綜合素質,為今后的和諧行醫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教研室于2011年5月—2015年12月在臨床實習教學中采用婦產科學與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與婦產科學專科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該院2011年5月—2015年12月在婦產科教研室實習的臨床醫學本科及專科實習生120人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0人,分別予以婦產科學與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實驗組)及婦產科學專科傳統模式教學(對照組),理論課授課教師均由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醫師擔任,實習帶教教師均由主治醫師以上職稱醫師擔任,兩組實習生性別、年齡、學歷、實習時間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婦產科學理論知識專題講座、教學查房、教學病例討論、臨床基本操作指導、歸納總結知識點等傳統專科教學法。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第1周還參加醫學人文知識專題講座,授課教師選用中國醫師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訓體系系列教材《醫患溝通》作為主要的備課參考書;第2、3周每周觀看醫學人文小電影1次或參與各種設定的醫患關系情景角色扮演1次,活動后書寫心得體會1篇,并在集體交流會上宣讀和發言,陳述自我觀點及對別人心得的意見和體會。因為患者居住和成長的環境、性格特點、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和所患疾病等都各有不同,所以對服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實習剩余周根據就業方向和區域的不同,針對不同社會人群的人性特點剖析及與之溝通的方法開展專題培訓,側重培養與社會不同人群的溝通技能。兩組實習生個人均固定分管5-6名患者,帶教老師作為其堅強后盾予以指點而非指揮,治療性操作由老師指導完成,其余時間則給實習生相對獨立空間處理責任范圍內患者住院期間的診療全過程。
1.3效果評價
實習生出科統一進行婦產科三基理論知識、病例分析、問診及完整大病歷書寫、專科操作技能考試,各部分分值權重按25%、20%、20%、35%計算,得出出科綜合成績,滿分100分。實習生完成婦產科實習任務后向其分管的住院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研究,其中實驗組向343名患者發放問卷,對照組向341名患者發放問卷,均采取不計名填寫,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診斷、學歷、住院時間等)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調查問卷的回收率為100%。該問卷為自行設計問卷,設有文明用語、服務態度、技術操作、認真負責、耐心解釋、主動服務、解決問題和綜合滿意共8個條目。每個條目全部采用5個等級計分,很不滿意為1分,不滿意為2分,一般為3分,基本滿意為4分,滿意為5分,總分范圍8~40分[2]。問卷評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對實習生的滿意度越高,反之則滿意度越低。
1.4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比較
實驗組學生出科綜合成績為(90.63±1.42)分,高于對照組的(89.76±1.22)分(t=3.510,P<0.01)。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習生出科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例數總分三基理論知識病例分析問診及大病歷書寫 專科操作技能實驗組對照組60 60 t值 P值90.63±1.42 89.76±1.22 3.510 <0.01 22.36±0.51 22.48±0.53 1.227 >0.05 17.60±0.44 17.59±0.45 0.41 >0.05 18.41±0.40 18.02±0.38 5.446 <0.01 32.24±0.68 31.66±0.70 4.539 <0.01
表2 患者對兩組實習生滿意度評分的比較±s),分]

表2 患者對兩組實習生滿意度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例數文明用語服務態度技術操作認真負責耐心解釋主動服務解決問題 綜合滿意總分實驗組對照組60 60 t值 P值37.04±2.06 34.00±2.63 16.813 <0.01 4.89±0.31 4.48±0.64 10.876 <0.01 4.86±0.35 4.44±0.72 9.672 <0.01 4.21±0.42 4.13±0.42 2.622 <0.01 4.57±0.50 4.32±0.60 5.857 <0.01 4.56±0.52 4.21±0.62 7.890 <0.01 4.87±0.33 3.92±0.88 18.813 <0.01 4.28±0.57 4.13±0.66 3.194 <0.01 4.79±0.41 4.38±0.64 10.048 <0.01
2.2患者對兩組實習生滿意度比較
患者對兩組實習生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該教研室近4年來探索應用婦產科學和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臨床實習教學,有利于實習生盡早向醫生角色轉換,提高其溝通表達的能力,增強其職業責任認同感。通過該模式在該教研室的初步應用,筆者得到以下體會:(1)婦產科醫師不可只將精力放在醫療技能的提高上而忽視服務質量和缺乏主動服務意識[3]。帶教醫生是醫學生走向臨床實踐的啟蒙老師,實習醫院是醫學生踏入職業生涯之前的“修身之所”,兩者都將對醫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如何與患者溝通,用什么方式尊重、關心和愛護患者,怎樣樹立高尚的醫德醫風,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都需要帶教者在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通過親身示范的作用教會實習生,而實習生在醫院所接觸到的各種環境也將對其自身人文素質的養成起到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所以教師的人文素養與醫院的人文環境非常重要;(2)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婦產科學的內容更為廣闊和深入,而大多醫學院校婦產科實習大綱均為4~5周,學習時間非常有限,在短暫的時間里實施婦產科學與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更應具有針對性。在探索、應用的過程中,應結合醫院的自身條件及實習生的特點,總結經驗并做適當改進[4];(3)從數據分析看,兩組實習生三基理論知識與病歷分析考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實習生對婦產科學專科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而問診及大病歷書寫、專科操作技能考試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出科綜合成績和患者對兩組實習生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充分表明婦產科學結合人文醫學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實習生的醫患溝通技巧,使實習生在與患者有直接接觸的科目考試如問診、技能操作中取得較高的分數,對實習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一定優勢。
綜上所述,通過在婦產科實習教學過程中應用婦產科學與人文醫學相結合的模式,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和完善,逐步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樂觀進取、相對穩定的“人文型”婦產科專業教師隊伍,不斷提高實習教學水平,使該模式在各個專業的教學中得到推廣應用,為醫院和國家培養出更多適應能力強、敬業精神強、溝通能力強的實用型醫學人才。
[1]李慧智,羅秋燕.婦產科醫患溝通的教學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6):671-672.
[2]劉娜,佟寧.優質護理服務中運用縱向教學模式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6):4425-4427.
[3]楊培莉.我院婦產科醫師醫患溝通能力調查及培養方法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2):145-146.
[4]廖樹彬,劉新福,蘇滿華,等.PBL教學模式在泌尿外科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4,25(2):267-268.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Mod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ombined with Humanistic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ZHAO Ying-ying,LING Mei,LAO Zhi-y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angchenggang,Fangchenggang,Guangxi Province,538021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ducation mod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ombined with humanistic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Methods 120 clinical medical trainees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in the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from May 2011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60 cases in each,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the education mod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ombined with humanistic medicine,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education mod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fterdepartment examination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atients to trainees of the two teaching mode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after-department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 was(90.63±1.42)mark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9.76±1.22)marks,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total score of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atients to trainees was(37.04±2.06)marks,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34.00±2.63)marks,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Adopting the education mod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ombined with humanistic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contributes to cultivating doctors with higher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which can be promoted and applied.
Obstetricsandgynecology;Humanistic medicine;Education mode;Clinical practice;Effect
R246.3
A
1672-5654(2016)07(b)-0126-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20.126
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民族醫學院教學醫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右醫院2011-28號文)。
趙瑩瑩(1982.11-),女,壯族,廣西靖西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
(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