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7個試點省市的比較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賈曉薇 楊國瑰 高欽姣
(1.東北財經大學,大連 116025;2.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 116044)
遼寧碳交易市場現狀及制度框架設計
——基于7個試點省市的比較分析
賈曉薇1,2楊國瑰1,2高欽姣2
(1.東北財經大學,大連 116025;2.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 116044)
內容提要: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建立碳交易市場成為促進減排的重要手段。中國自2013年于深圳建立交易平臺,目前已有七個省市啟動了試點,并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2017年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將要啟動。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碳排放量居于全國前列。為加快完善遼寧碳交易市場,本文對國內七個試點省市碳交易市場制度進行了比較分析,結合遼寧省發展碳交易市場的優勢和現存問題,提出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的制度設計框架。
碳交易市場交易配額清潔發展機制制度設計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碳交易市場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并推動,市場交易規模迅速擴大。2013年6月,我國首個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在深圳啟動,標志著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此后,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湖北、重慶等六省市先后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各試點省市的碳交易市場規則逐步完善。2015年9月25日,中美雙方關于氣候變化發表聯合聲明。根據聯合聲明,在減排目標上中國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0%—65%,與此同時,明確了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并將覆蓋鋼鐵、電力、化工、建材、造紙和有色金屬等重點工業行業。在此背景下,遼寧省必須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在綠色經濟框架下加快研究推進碳交易市場發展的相關制度設計,切實應對全國統一碳排放交易市場即將建立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碳交易市場規模巨大。據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的有關預測,未來我國碳交易量可能涉及30億—40億噸,是歐盟碳交易市場的一倍,僅考慮現貨,交易額預計可達12億—80億元,如果考慮期貨,交易額將有可能達到600億—4000億元。另據碳排放交易網載文統計,截至2015年7月24日,中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達4030.4萬噸,累計成交12.13億元。各試點間差距懸殊,公開交易成交量最高的湖北達到1645萬噸,重慶則低至24萬噸;協議轉讓成交量以廣東306萬噸最高,重慶則無協議交易。與此同時,從七省市碳交易市場的制度設計看,又有許多的不同之處。
(一)碳交易市場的法律法規完善程度不同
目前七個碳交易試點地區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水平不同,有的地區既有人大立法又有政府規章,而有的地區只有政府規定并且約束性較弱。上海、北京和深圳是碳交易試點中法律法規體系比較完備的地區。以深圳為例,2012年10月30日,深圳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明確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在市政府規定的碳排放權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為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2014年3月19日,由深圳市政府推出《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規定》,政府令出,使得交易規則更加明確。上海市政府在2013年11月18日頒布《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內容詳盡,相對完善,約束性較強。湖北、重慶等地于2014年提出碳交易管理的暫行辦法,有關交易機制等法律條文還需進一步完善。
(二)納入碳交易試點行業的范圍和標準不同
試點省市都將電力、水泥、鋼鐵和化工等工業納入交易范圍,同時又有所區別。上海將非工業的航空、機場、港口、商場、賓館等納入到試點行業范圍,并規定年碳排放量工業大于等于2萬噸,非工業大于等于1萬噸的作為劃分標準;湖北納入的工業范圍更加廣泛,除上述之外還有玻璃、有色、汽車制造、造紙、化纖、醫藥和食品飲料等,劃分標準按照能耗大于等于6萬噸標煤。從2014年納入控排企業的數量看,深圳635家,北京543家,上海190家,廣東184家,湖北138家,天津112家,重慶106家。
(三)碳排放權配額的初始分配方式不同
碳排放配額只有在排放總量控制的硬約束下,才會成為稀缺資源,具有交換價值,從而會產生交易活動。我國的碳排放量控制目標采用相對指標,即設定一個碳排放基準,也稱之為強度指標,由于沒設置明確的絕對總量,所以難以形成以區域為單位的排放配額。為了形成有效的市場需求,部分試點省市在碳排放總量控制方面進行了大膽革新。以深圳為例,根據深圳市在“十二五”期間碳排放的強度指標,測算各試點行業的控制排放指標,結合行業內每個被核查對象的減排潛力與成本確定配額數量,再估算全市的碳排總量。
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分為免費、定價出售和拍賣三種方式。除了拍賣,其他兩種方式都有一定的分配原則,主要分為兩種:祖父制原則和基準線原則。目前,七個碳交易試點地區主要采用企業歷史排放水平(“祖父原則”)同時輔助行業基準線原則的方法進行碳排放權的配額分配。深圳第一年完全免費分配,首個交易期無償分配配額不低于90%。有償分配包括認購和拍賣,拍賣比例不得低于配額總量的3%,廣東省免費配額和有償配額的比例,2013年—2014年為97%和3%,2015年為90%和10%,逐年加大有償配額的比例。
(四)履約與懲罰機制的不同
七個碳交易試點都制定了嚴格的懲罰措施,為了讓企業負起責任,要求沒有完成減排目標的企業第二年要進行彌補,以實現總量控制的目標。同時,在每年規定的固定期限前,排放主體須將該年經核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其擁有的排放權配額進行結算,結算后注銷。超額排放的部分,排放企業可以到市場上購買不足的排放權,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罰款金額要遠高于市場購買排放權的成本,這樣才能激勵企業在市場購買碳排放權的行為,同時上一年未完成的減排量要加入到第二年的減排目標中去。促使企業履約并建立懲罰機制,對于約束企業的行為有直接效果。懲罰機制分為直接處罰和其他約束機制。直接處罰一般通過罰款的形式進行,除天津外,其他試點的省市都有直接處罰的措施,如北京按照市場均價的3-5倍予以處罰。其他約束機制除納入信用記錄外,取消財政資助和優惠政策,湖北規定不得受理未履約企業的國家和省節能減排項目的申報。
(五)存儲和抵消機制不同
目前七個碳交易試點中,借貸都不被允許,但很多試點都允許儲存。另外,七個碳交易試點均發布了針對抵消機制的管理辦法,進一步對各試點可用于履約的抵消機制類型、來源和流程等做出了規定和補充。
在廣東、深圳、天津,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的比例占排放量的10%,重慶CCER占排放量的8%,上海和北京CCER的比例占配額的5%,湖北是占配額的10%。
總之,七個碳交易試點省市的制度設計各有不同,也各有利弊,認真分析各地本身具備的條件和愿望,是很有借鑒意義的工作。同時,國家發改委近期發文,進一步提出了有關碳交易的具體工作任務,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工作機制;確定參與碳交易的企業名單;研究制定碳排放權交易總量與配額分配方案;加快碳交易核查體系的建設;深入開展碳交易能力建設培訓;切實加強對碳交易的宣傳力度;做好試點與全國市場的銜接與協調等。下一步,正在送審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及有關實施細則也將加快推動出臺。這一切都表明,2017年全面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正漸行漸近,遼寧加快碳交易市場建設的準備時間也越來越緊迫。
遼寧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的重要省份,2012年遼寧省能源消耗量為2.2億噸標煤,碳排放量在5.2億至5.4億噸之間,居全國前列,減排的潛力巨大。因此,遼寧省發展碳交易市場既是適應低碳經濟發展需要,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一)發展碳交易市場的優勢
1.碳排放交易市場潛力巨大。瓦房店安臺電場裝機容量48兆瓦,是遼寧風電公司在大連地區首個成功注冊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風電場。項目于2011年3月啟動,2012年1月取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同年6月25日正式提交EB審查,2012年9月14日成功注冊為CDM項目。截至2013年,遼寧省已注冊的CDM項目總計136個。2015年7月達到150個,按項目數量排列,遼寧省項目數量居全國第10位;按年減排量排列,遼寧省估計年減排量居全國第6位,占全國總量的7%左右,表明遼寧省的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
2.交易平臺具備一定的基礎。2010年6月,東北第一家環境交易機構——大連環境交易所正式掛牌成立。同時,營口國際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務為推進東北地區節能減排工作,建立廣泛的VER(自愿減排)會員數據庫,以CDM(清潔發展機制)模式,提供全方位的交易服務平臺,面向全國的碳交易活動。2011年11月,遼寧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在沈陽成立,該平臺不但涵蓋了碳排放權領域的各種交易方式,也包括能源、排污權等領域的交易模式。該交易平臺的啟動,標志著遼寧地區碳交易平臺的逐步完備,同時為國家建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奠定了基礎。
3.金融機構逐漸重視碳交易市場。一份針對金融機構的調查問卷表明,有近60%的銀行愿意參與到碳金融的業務和產品的開發中來。中介機構是碳金融市場上較為重要的參與主體。目前低碳金融戰略實施,得到政府的支持。遼寧省金融機構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審時度勢地轉變競爭策略,也開始逐漸重視綠色金融的發展。對于CDM項目以及碳排放權的交易,碳衍生產品等方面都需要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在遼寧省減排量巨大的市場上,可以發揮金融中介的重要參與作用。
(二)發展碳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1.缺乏碳交易市場的定價機制和交易標準。碳交易市場要建立,需要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政府是規則的制定者,碳排放總量的多少以及企業的排放標準,直接決定碳配額的發放,市場上的碳價應該由買賣雙方來決定,但如果政府發放的配額過多或者不足,都會干擾市場的定價機制,導致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主管部門可以對配額總量進行調整,也可以通過政府預留的配額來干預市場價格。但目前遼寧省的情況是碳排放總量的約束以及各個行業的排放標準沒有制定,因此配額的發放很難進行,沒有交易的標準,因此前期的準備工作應盡快推進。
2.缺乏相關交易的法律、法規和交易規則。發展碳金融市場,需要明確可交易的碳排放權單位,進行碳排放權的登記,清算,制定規范的交易文件,明確交易的規則。與七個試點省市相比,遼寧省雖然有碳排放交易中心的平臺,但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滯后,使得交易無法順利開展和推廣。應該借鑒上海市的詳細規則和湖北的經驗,因為湖北也是主要的工業基地,與遼寧省有著相似的產業結構,因此借鑒湖北經驗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碳金融衍生品市場不夠完善。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同時,碳金融衍生品的碳期貨市場也應同時建立。因為期貨市場有價格發現的功能。在碳排放權的價格形成中,除了來自于配額、減排目標以及資產稀缺性因素外,不同碳交易產品間的價格沖擊效應同樣會顯著影響到實際交易價格。這意味著,在排放企業進行碳交易過程時,除了參考碳排放配額與核證減排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基于價格關聯進行對沖交易及掉期交易的能力以實現減排與成本控制的雙重目標。碳金融的衍生產品市場應該與現貨市場同時誕生,而遼寧省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來碳衍生品交易市場。
4.缺乏碳交易的中介服務機構。碳交易的中介機構,應為獨立的第三方,這里主要包括碳排放交易核查咨詢和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核查咨詢機構的主要作用是保證碳排放數量核查的真實性,在交易前對其進行確認、審核,最后出具證明。碳排放交易所的主要職責是為碳排放權交易雙方提供交易信息和交易的場所,并協助交易達成。此外還有環境評估機構,金融機構以及非銀行的金融機構。環評機構專業性強,確定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確定企業碳排放基準提供可行的依據。
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參與,是碳交易市場得以活躍的主體。無論是CDM項目還是CCER,都需要銀行的積極參與。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對于項目的融資方面有積極的貢獻,比如公私合作伙伴形式的融資基金等。碳排放權交易的快速發展對碳金融產生了巨大需求。碳金融是利用金融工具來配置、盤活和優化企業的碳資產,主要包括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技術和項目的直接投資和融資、銀行貸款等。目前遼寧省也只有興業銀行、中信銀行等少數金融機構開展此項碳金融業務。中介服務機構參與度較低也是導致企業在開展項目時經常遇到融資困難以及企業無法有效管理碳資產的原因。
5.懲罰機制和抵消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企業參與度不高。遼寧作為工業大省,自愿減排市場非常落后,企業參與度不高,作為自愿減排的CCER項目很少參與,主要的是CDM項目,發展也非常不均衡。因為遼寧省的重工業地位,可以節能減排的空間很大,但是有許多企業沒有意識到年度碳排放交易的重要意義,以及可以通過參與而盈利。
雖然碳交易市場是市場化的買賣碳排放權的場所,激勵企業的節能減排,但是如果沒有總量的控制,建立超過排放量要懲罰以及自愿減排量的抵消機制,很難在交易中確定如何獲利。因此在稅收方面的制度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6.認證體系和監管體系都不完善。由于統計數據和企業自報數據可能存在較大差別,只有通過初始的碳盤查才能確定企業申報碳排放數據的邊界。因此,應對所有納入企業逐一進行初始碳盤查。由于缺乏第三方的機構,認證體系與監管體系都不完善,所以需設立專門的碳資產管理機構,通過初始碳盤查和企業之間的溝通,確定排放邊界,才能獲得更準確的基礎數據,才能為碳配額的發放提供依據。這也是保證政府預留配額,干預市場價格的保障。由于監管體系不夠完善,信息披露不夠透明,往往還會導致許多企業欺騙瞞報,為爭取配額,影響正常的交易程序。
(一)確立定價機制,按照市場化方式配置碳排放權
為碳排放定價就是根據企業目前的排放情況與同行業的平均水平,為企業制定碳排放定額,超過定額的排放,需要交納罰金。使碳排放權成為市場上可以交易的商品,激勵企業減排,從而在市場上獲利,而超排的企業可以選擇在市場上購買碳排放權,也可以繳納罰金,比較成本,作出選擇。開始階段政府免費發放配額,成熟階段對配額總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公開競價拍賣,所有市場參與者都可競價購買。競價收益專款用于碳市場基礎能力建設。
(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界定初始碳排放權交易的配額
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建立的初期采取免費分配的方式,然后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發展完善,同時需要加強行業技術標準的確立,以保障配額分配的透明、高效與公平。根據有關的法律規定,需要嚴格的懲罰機制,如有違反法律法規的,應該依法嚴懲。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對于試點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進行嚴格的監控,除此之外,在配額交易過程中還要設立計算能源消耗和碳減排量的測算體系,對企業的實際碳排放量和減排量進行核算與監測,從而實現碳配額交易的過程公平。
(三)建立碳交易的期貨市場
目前,國內一些地區的碳交易市場在嘗試期貨交易的市場模式。遼寧省目前仍以基于項目的碳現貨交易為主。碳期貨市場在發現價格方面意義很大,也有分散風險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碳現貨價格與碳期貨價格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將碳期貨產品納入碳交易平臺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充分發揮期貨產品的價格引導與風險管理功能,增強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構建基于碳排放資產化的市場化減排激勵模式,也成為我國碳交易市場的重要目標。遼寧省的碳期貨市場前景廣闊,依托于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的優勢,開展碳期貨的交易具有十分便利的條件。
(四)吸引金融機構以及民營資本的參與,建立氣候融資機制
隨著碳交易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對碳金融的需求與日俱增,為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民營資本參與碳金融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1.構建碳金融的組織體系。我國商業銀行參與碳金融活動的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商業銀行沒有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進一步了解碳金融與相關的碳金融產品、市場、氣候投融資以及風險管理等。所以,在遼寧碳交易市場建立完善過程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組建組織機構,認真實施低碳金融服務的組織創新。
2.建立CDM項目融資租賃的擔保機制。CDM項目是當前商業銀行參與碳交易的主要業務。這種清潔發展有助于我國改善氣候環境,更重要的是,將為我國吸引外資以及加速經濟發展提供機會。該機制通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入資金和技術,以及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合作來實現雙重目標:幫助發達國家靈活地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實現其減排承諾;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并采取措施以減緩氣候變化。需要銀行提供擔保,進行融資租賃,才能使項目順利進行。
3.引導商業銀行進行碳金融產品的創新。積極推動商業性金融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戰略合作項目在本省落地,爭取信貸規模和資源向本省傾斜。發揮資本市場對生態文明建設資金籌措的作用,加強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積極引導商業銀行進行碳金融產品的創新,啟動各種碳資產的交易與衍生產品的運行。
4.加大政策性金融對碳交易市場的支持力度。按照“綠色金融”的理念,從政策上扶植和支持有關生態建設方面的項目,比如通過無息貸款、低息貸款、優先貸款、延長信貸周期等方式,組建生態文明建設投資基金,碳基金,發揮擔保、保險、基金等政策性金融對碳交易市場建設的金融支持。
5.鼓勵民營資本的積極參與,探索PPP的融資新渠道。采用公私合作伙伴(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是民營資本參與碳交易的融資新渠道。政府公共部門與民營部門合作過程中,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主要從融資方面,鼓勵民營企業的進入,成立環保基金,對解決碳交易中出現的融資難問題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政府提供財政補貼、產業等配套政策,提高企業參與度
通過建立有效的碳稅制度約束企業的行為,對節能減排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協助企業降低減排成本,加大針對低碳技術研究的公共支出,以及通過稅收優惠和稅收減免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鼓勵新能源技術的開發,提高企業參與度。
具體來看,明確財政政策扶持的重點,對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企業,增加財政資金的投入,建立專項資金進行扶植,另外政府采購的部分對節能減排產品也給予優先考慮。在碳交易中超出配額的排放量通過稅收懲罰的方式,使這種成本遠高于從市場上購買的碳排放權。這樣有利于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市場。
(六)逐步確立和完善第三方認證體系及監管體系
對碳排放中介機構應建立嚴格的資質審查制度,規范第三方認證市場,并建立健全市場準入與退出制度。如果出現在核查中弄虛作假等欺騙行為,并觸犯法律法規的,碳排放中介機構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監管機制應當包括許可證發放、交易主體資格審查與交易申報登記等制度。環境主管部門要明確監管職責邊界,建立起機構的配合協調機制、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制度來實現監管權力的制衡。
建議設立遼寧省碳交易監督管理機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監管:管理碳排放配額的發放,建立起有效的政府監管體系和交易誠信體系。建立統一的碳期權、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監管體系,加強對碳期貨業的垂直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加強對碳期貨市場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工作。負責為碳交易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管理。加強對碳期貨市場試點工作的監督和檢查以及各地區、各部門與碳市場有關的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包括登記注冊系統、交易系統等硬性平臺和排放數據監測報告核查等軟規范。
還需強調轉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轉變消費模式,對低碳環保意識的加強,也需要政府能夠積極宣傳,制定獎懲措施,鼓勵大家樹立低碳消費的觀念,改變出行方式,節能節水,建立個人碳足跡的檔案,在碳交易市場中積極參與碳交易。
〔1〕 賈康,王澤彩.應對氣候變化:PPP模式融資機制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13(8).
〔2〕 韓城.遼寧省碳交易市場建設中的問題及建議[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3).
〔3〕 孟耀.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和政策選擇[J].經濟與管理,2012(7).
〔4〕 周文波,陳燕.論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3).
〔5〕 付婧,李佳辰,孫文.遼寧省碳金融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區域經濟,2013(8).
〔6〕 王超,陳福影.遼寧省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1(31).
〔7〕 費玄淑.經濟學視閾下碳排放權交易研究[J].臨沂大學學報,2013(2).
〔8〕 劉寧,林原.遼寧省經濟增長與碳排放計量關系研究及對策[J].遼寧經濟,2012(10).
〔9〕 付云鵬,祝國君,馬樹才.能源消費、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總量之間的關系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10〕畢德利.遼寧省發展綠色經濟的戰略政策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0(6).
【責任編輯孟憲民】

2016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區經濟財政情況
F205
A
1672-9544(2016)08-0096-05
2016-06-05
賈曉薇,東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大連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楊國瑰,東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大連外國語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金融工程;高欽姣,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數學。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W2013177)遼寧省碳金融市場發展的困境與碳交易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