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幫正
教學主張
構建以“探究”為核心學習行為的初中物理課堂
■許幫正
“探究行為”是指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有目的的探查活動和體驗行為,基于“探究行為”設計和評價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可為落實培養目標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途徑。基于此,2009年至今,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先后開展了“學生科學探究行為的評價”和“初中物理‘行為課堂’的構建”兩項江蘇省重點規劃課題研究,立足課堂實踐,著力構建以“探究行為”為核心學習行為的初中物理課堂生態。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課例稍作闡述,以與同行交流。

圖1
教材是課堂學習的載體,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體現方式一般表現為具體的學習任務。基于“探究行為”設計物理課堂教學,必須準確把握課標要求,明晰教材中每個模塊的學習任務目標,以探究活動的方式設計學習任務。具體見筆者設計的“浮力”教學流程(見圖1)。
剖析探究的特質。探究應該是基于問題、借助一定的手段去發現和建構規律的過程,所以,“探究行為”的設計重點應該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思維載體”和以實驗為核心的“資源載體”的設計。
1.思維載體的設計。
認知心理學認為,“行為”是“思維”的體現,“行為”又可以促進“思維”的創新,“行為”與“思維”結合的紐帶就是“有價值的問題”。為使思維活動既連貫又不乏躍遷,應根據學習目標,將問題整合成具有內在邏輯的問題鏈或問題群。
1.利用歸納法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基于測量分析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
3.基于控制變量的思想和方法,設計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分析常見的事例或實驗,體驗重力、彈力、摩擦力的存在,進而能在實際情境中判別力并會用示意圖表示。
環節一:基于現象的分析
出示三幅圖并配一段視頻(截圖見丁),請學生討論并順次回答下列問題:


圖2
1.從甲、乙、丙、丁中各找到一種力,并描述“什么是力”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分析圖甲,說明重力的特點,并畫出這個力。圖丁中王亞平老師是否受到重力作用?
3.分析圖乙,手拉彈簧時,手受到的力是如何產生的?畫出這個力。
4.分析圖丙,當繩索拉力為3N時,如果木塊沒動,請畫出木塊所受的摩擦力;如果木塊被勻速拉動,請畫出這個摩擦力;思考木塊被加速拉動時,摩擦力大致的范圍。
(設計說明:此環節是針對第1、4組目標設計)
環節二:基于實驗探究的分析
實驗1:取質量相等的四只鉤碼(每只50g)和彈簧測力計一只,提出如下問題:
1.如何設計實驗說明“彈力大小與形變的關系?”
2.如何正確地測出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請學生上臺演示,其余同學評估操作)
3.如何設計實驗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請設計數據處理方案。
1.如何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請學生上臺演示,其余同學評估操作)
2.如何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如何改變接觸面壓力的大小?
4.怎樣研究其中某一個因素對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
5.如何改進你的方案設計?(請學生上臺演示,其余同學對具體方案實施評估)
6.你還能想到采用何種方式減小木塊運動時所受的摩擦力?
(設計說明:此環節是針對第2、3組目標設計)
2.資源載體的設計。
同理,以“功能結果”“社會結果”“心理結果”“成本結果”為自變量,分別以“安全感”“生活品質”“人際交流”“成就感”“自我價值”“娛樂興趣”“歸屬感”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以性別、年齡、學歷、收入、職業、旅游方式這6個題項為控制變量。使用“逐步法”(Stepwise),以P≤0.05為自變量選入標準,以P≥0.10為自變量剔除標準建立回歸模型。調整R方>0.4,表明回歸模型擬合度較高,P<0.05表示變量之間顯著性強。標準化回歸系數如表所示,可以發現結果層的4個因子與目的層的“娛樂興趣”“歸屬感”兩個因子的模型擬合度低,且無顯著相關性(如表9所示)。因此,剔除這兩項因子。
物理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要凸顯學生的探究行為,應該倡導把實驗作為核心的課程資源,讓實驗教學成為提升學生學科素養和體現課程理念的重要途徑。實驗教學設計的關鍵是要引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規律。

圖3
活動1:讓小車動起來
師:同學們的桌上都有一輛靜止的小車。如何讓小車動起來?
生1:用手推,用力拉。
師:怎樣才能讓小車一直運動?
生2:一直用力。
師:咱們再做一組對比實驗,先讓小車車輪朝上(圖甲),再讓小車車輪朝下(圖乙),用大約同樣大小的力拉車并思考以下問題:1.拉力消失后,小車立即停止運動了嗎?2.哪輛小車運動的路程更長?原因可能是什么?
學生兩人一組完成實驗,小組討論并回答:
1.拉力消失后,小車并未立即停止(甲可以從細線的彎曲上看出);2.乙小車運動的路程更長。原因猜想:所受摩擦力比甲小。
師:如果沒有任何摩擦呢?運動的乙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生3:能。
師(小結):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現象似乎給我們這樣一個經驗,只有施加了力,才能使物體運動,要使物體持續運動,只有持續施加力,如“推車車動”“風吹樹搖”“風停樹靜”,似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上述的探究告訴我們,事實并非如此。
在設計實驗教學時,教師要關注以下兩點:一是不同學段探究能力目標的層遞性,其中八年級更加注重觀察和描述、提問和猜想、操作與信息收集、交流與合作,九年級除繼續關注以上四項外,逐步關注設計實驗、信息處理、分析概括并提倡評估。二是不同實驗類型探究能力目標的側重點,其中演示實驗側重提升觀察品質和分析能力,學生實驗的探究過程更加深入且能力目標更為全面。
探究的課堂應該是靈動的課堂,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涵蓋學生所有的表現。教師具體授課時,要善于捕捉學生實際探究行為表現中的有價值之處,利用評估和交流讓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以促進學生發展。
“歐姆定律”教學中,在控制U不變,研究I 與R的關系時,筆者巡視學生實驗,發現有下列一組數據。在仔細觀察了他們的接法后發現他們采用的是圖乙的接法。

實驗序號1 2 3 R/Ω 5 10 15 I/A 0.5 0.28 0.18

圖4
當時,筆者心中暗喜,正愁沒法解決本課的一個難點:如何分析該實驗中存在的誤差?于是,立即組織了下面的評估活動:
先請部分學生匯報數據,當絕大部分學生的數據與上表不一致時,請該組學生拿出了這組數據,并請其余學生評估。基本上,學生都認為是電流表讀數出錯。
筆者請該組學生在黑板上把自己的實驗電路畫成電路圖(圖乙),再次組織評估。于是大部分學生認為接法錯了,應該采用圖甲。
筆者提出第一個問題:甲、乙電路的接法中,電壓表、電流表的測量對象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達成共識:甲圖中電壓表所測為電阻兩端電壓,而電流表所測為電阻和電壓表的電流之和;乙圖中電流表所測是電阻的電流,而電壓表所測是電阻和電流表電壓之和。
筆者又請其余學生再按照乙的接法進行實驗,所得數據基本與該組相近,從而排除了電流表讀數出錯,認定是由于該實驗的設計帶來的誤差。
于是又組織學生對該實驗進行了有關實驗誤差的探討。明確該實驗存在誤差的一個原因就是無法真正做到電壓表、電流表均只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電流。
筆者提出第二個問題:那為什么采用圖甲,與所得“歐姆定律”結論更貼近?關于這一問題,請學生在學完下一節后再給出意見。
可見,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注意觀察學生的探究行為,抓住問題的生成點,組織評估與交流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益,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科思維發展拓寬了空間。
課堂評價有三個關鍵要素,即清晰的學習目標是前提,科學的評價標準是杠桿,適時的反饋與指導是保障。換言之,教師首先要有“課程標準”的意識,要把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內容標準”轉化為教學中的“質量標準”,轉化的途徑是依據課程標準解讀教材文本,確定清晰的、可測量、可界定、可評價的課時學習目標。沒有課程標準參照的教學無異于失舵的船,沒有學習目標參照的評價更像是沒有刻度的儀表盤。
課堂教學評價應該由“基于標準”的測量和與學習過程相伴的“基于學習目標”的及時性評價共同組成。關于測量技術,可以采用“習題選擇”和“任務設置”的方式進行,以“浮力”教學中“阿基米德原理”的研究過程為例,要完成該原理的探究,必須知道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浮力,知道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這個浮力,這里不僅有知識上的要求,同時也有操作技能上的要求。而要評價這兩點,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探究任務,以顯現學生的探究行為,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所以,在授課時筆者直接利用課后思考題設計了一組探究(具體參見“《浮力》教學實錄”中的課堂評價活動)。關于及時性評價技術,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只要我們能夠構建“以‘探究行為’為核心學習行為”的課堂生態,以問題作為指引,然后再設計一定的情境,組織學生通過有目的的實驗、研討或思維的交流活動解決所設置的問題,此時學生所體現出的就是探究行為,而在解決過程中組織好師生評估,這就是一種質性評價過程。只有跳出特質論的窠臼,從研究特質向研究過程轉變,強調能力與過程的動態且可控制的相互作用,才能切實起到以評價促進學習的目的。
綜上所述,構建以“探究行為”為核心學習行為的初中物理課堂,重點是考慮探究行為發生的載體,著眼于“探究行為”設計課堂教學,著眼于“學科思維”組織課堂教學,并以評價促進學習。具體的課堂操作技術路徑如圖(見圖5)。

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