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經過兩年半的建設,沿邊9州市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并在全國或全省首創獨具云南特色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創新、跨境金融支付服務業務創新、貨幣兌換業務創新、“三農”金融改革和金融產品創新、跨境保險創新等金融創新。通過先行先試的金融創新研究,對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推動云南金融業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云南 沿邊金融 綜合改革試驗區 金融創新
2013年11月21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中國人民銀行等11個部委辦聯合印發了《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開啟了云南沿邊金融、跨境金融、地方金融改革創新的新紀元,對云南加快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的建設,推動西部大開發、沿邊大開放將產生新的突破性發展。
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范圍包括昆明市、文山州、紅河州、保山市、西雙版納州、臨滄市、普洱市、怒江州、德宏州9個州市,總面積為22.07萬平方公里,占云南省總面積的56%,而人口為2514.9萬人,占云南省總人口的54%。經過兩年半的建設,沿邊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并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將來的復制、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昆明金融創新
2010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在昆明建立區域性跨境人民幣服務中心;2011年5月,《國務院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中明確了把昆明打造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標;2013年12月出臺的《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了把昆明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昆明在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中處于核心樞紐和龍頭地位作用。
二、德宏金融創新
(一)“瑞麗指數”創新
2015年3月31日,中國首個中緬貨幣兌換中心在德宏州瑞麗市姐告邊境貿易區掛牌成立。以兌換中心為載體,在整合已有的瑞麗大通、瑞麗臺麗、云南亞盟、天津渤海通匯4家貨幣兌換機構力量的基礎上,首創發布區域性中緬貨幣兌換中間指導價——瑞麗指數,形成中緬貨幣匯率機制,對于逐步規范人民幣與緬幣兌換市場、推動中緬雙邊經貿發展、加大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金融創新力度、服務和助推“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截至2015年末,兌換中心業務量已達2.02億元人民幣,是2011~2014年4年業務量總和的2倍。
(二)金融服務產品創新
首先,隨著中緬經濟往來的日趨頻繁,在德宏工作的緬籍人員也越來越多,為了消除語言障礙,并向他們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州內各大商業銀行紛紛推出緬語叫號、緬語提示等金融創新服務。其次,允許境外機構和個人在瑞麗購房的政策出臺后,跨境貸款業務也實現破冰。
(三)跨境金融生態創新
首先,在云南成立了首個外籍人員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投訴站,為州內外籍人員提供金融維權的法律渠道。其次,中緬雙方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創新。中緬雙方銀行通過舉行定期會晤,增進了雙邊的溝通與互信,并分別與緬甸經濟銀行、CB銀行、環球財富銀行、KBZ銀行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創中緬跨境金融生態新局面。
三、普洱金融創新
(一)與境外銀行創新搭建結算平臺
自2012年農行孟連縣支行與緬甸邦康市商業銀行搭建起結算平臺以來,4年期間結算業務量及結算金額逐年雙雙創出新高。其中,2014年結算業務量為186筆,涉及結算金額合計達到5.93億元,比2013年增長200%。隨后孟連縣農村信用社也加入該平臺,使得該平臺業務量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并成為進出口企業防范和規避匯率風險的新渠道。
(二)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創新
2014年8月,孟連縣農村信用社率先成為全市首家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2014年,全市跨境人民結算量、邊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服務貿易項下人民幣結算量分別為761筆、624筆和30筆,涉及金額分別達到13.63億元、11.87億元和2141萬元,比2013年分別增長95.83%、168%和72.94%。
(三)金融服務產品創新
首先,兩個全省首創。瀾滄縣和墨江縣農村信用社分別推行農戶資產公證貸款、境外替代種植農戶訂單合同質押貸款和“煙草合作社貸款授信”模式。其次,兩個率先。一是率先開展咖啡倉單質押融資業務探索實踐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創新途徑。二是全省率先推行“工會會員普惠卡”,營造支付服務新平臺。
四、西雙版納金融創新
(一)人民幣跨境業務創新
首先,2014年9月23日,勐臘農村信用社在老撾磨丁經濟開發專區通過金融服務終端POS機設立首個在老撾的金融支付服務點。截止2015年5月末,該服務點共發生人民幣交易筆數2454筆,金額405萬元。其次,推動境外邊貿企業開立人民幣NRA賬戶(Non-Resisdent Acountment),用于跨境貿易結算,截至2015年5月,境外企業在州內銀行總共開立人民幣NRA賬戶72戶,其中,在2015年1~5月期間,賬戶涉及清算的人民幣資金達到2.54億元。再次,境外機構或企業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辦理現金業務實現零的突破。
(二)貨幣兌換業務創新
首先,在2015年7月,由勐臘縣農村信用社與天津渤海通匯貨幣兌換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合作成立的全國首家“特許機構+商業銀行”的貨幣兌換點在磨憨聯檢樓內開設,截至2015年10月末,總共辦理兌換業務232筆,其中人民幣分別兌換老撾基普、美元和泰銖的金額為89.79萬元人民幣、8.35萬元人民幣和10.87萬元人民幣。其次,實現本外幣兌換業務范圍和對象由個人延伸和擴大至貿易業務和機構對象。
(三)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
首先,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截至2015年4月末,完成轄區內10.93萬戶農戶經濟信用檔案采集,占總農戶數的75.28%,同時創建78832戶電子化農戶信用檔案。其次,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全州農村信用社推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和倉單質押貸款等綠色農業生態貸款,截至2015年4月末,該類貸款共38筆,涉及貸款余額7675萬元,從而使得20個綠色經營主體從中受益。
五、臨滄金融創新
(一)跨境金融支付服務業務創新
采用“惠農支付服務業務”運行模式,率先在全省開展跨境金融支付服務業務。2014年6月24日,通過移動POS機具在緬甸開設3個跨境金融支付服務點,提供小額取款、轉賬匯款和刷卡消費等金融服務。2015年7月23日,又相繼在與滄源、耿馬、鎮康三個邊境縣接壤的緬甸佤邦、撣邦北部果敢自治區、撣邦北部省臘戌縣布放12個跨境金融支付便民服務點,全市跨境金融支付便民服務點達到15個,布放數量居全省首位,占全省布放總數的75%。截至2015年末,累計辦理業務1535筆,涉及金額141.59萬元,服務區域輻射范圍由以前的邊境線30公里延伸至70公里,惠及境外居民12萬余人。
(二)全國創新試點企業大額人民幣現鈔跨境攜帶證業務
2014年,在鎮康縣南傘口岸成功辦理全國首筆外經企業大額人民幣現鈔出境攜帶證結算業務。截至2014年4月末,全市3個邊境口岸共受理3家外經企業大額人民幣現鈔出入境攜帶證結算業務10筆,涉及金額2261.91萬元。
(三)創新推動跨境人民幣賬戶使用范圍
滄源縣農行、信用社開展對持有緬甸佤邦身份證的居民到市內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試點,解決境外居民到我國境內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難的問題。
(四)創新實踐國際結算業務
農行臨滄分行與緬甸經濟銀行滾弄分行合作互開賬戶、緬甸佤邦銀行到滄源縣農行開立同業往來清算賬戶,積極推動國際結算業務的開展。
六、保山金融創新
(一)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創新
農行保山市分行與緬甸板瓦開發銀行互開人民幣結算賬戶,截至2015年6月末,累計發生業務19筆,涉及金額3765萬元。騰沖農村信用社實現轄區內農村信用社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零的突破,截至2015年6月末,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5筆,合計金額518萬元。
(二)“三農”金融改革創新
保山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和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創新雙雙實現突破。市內首家縣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在施甸縣誕生,而10個鄉鎮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則在龍陵縣建立,通過資源整合,提高以林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居民房屋所有權等“三權三證”為主的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辦理的便利化程度。昌寧縣以核桃林收益權進行抵押貸款,實現經濟林果權抵押貸款零突破,龍陵縣成功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實現零的突破。截至2015年末,全市林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1.61億元,余額7.05億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48筆、287萬元,余額192.5萬元。農村房屋(宅基地)抵押貸款累計發放81筆、691.8萬元,余額479.7萬元。
(三)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創新
市政府出臺《保山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意見》,積極引導金融機構以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為突破,開展農村金融創新。現今,全市各家銀行根據自身的經營特點相繼推出“貸免扶補+合作社+農戶”貸款模式、“煙草公司+合作社+農戶”烤煙封閉貸款模式、“擔保公司+合作社”貸款模式,以及“企業+合作社+林權”聯保貸款模式等農村創新金融產品。截至2015年末,全市信貸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155個,比2014年末的100個增長55%,貸款余額2.70億元,當年累計發放金額2.63億元,帶動農戶數21792戶,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七、紅河金融創新
(一)YD指數創新
2016年3月17日,云南省首個區域性人民幣兌越南盾指導性匯率在河口4家外匯指定銀行及1家外幣兌換公司同時發布,簡稱YD指數。YD分別代表人民幣代碼CNY和越南盾代碼VND的尾字母。YD指數是由河口地區各主要結算銀行及貨幣兌換公司統一發布的人民幣兌換越南盾指導性匯率,該指數由河口地區各成員單位采用輪值方式,通過每個工作日采集報價樣本計算得出并公布。2016年6月起,文山州參與到指數的發布,由文山州麻栗坡與紅河州河口成功聯合發布YD指數,參與發布的機構達到8家,進一步擴大YD指數的影響力。YD指數的發布有利于規范人民幣與越南盾兌換市場,為逐步形成獨立、統一的人民幣兌越南盾匯率機制奠定了基礎。
(二)人民幣跨境業務創新
首先,中越兩國間人民幣現鈔調運的重任由農行河口支行承擔。其次,推動境外企業和個人人民幣結算賬戶的開立。再次,2014年3月6日,河口縣對外經濟貿易公司成功辦理了第一筆貿易項下越南盾兌換人民幣業務,此舉標志著河口乃至紅河州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從個人擴展到所有貿易及服務貿易業務,而范圍則由個人擴大到境內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三)跨境保險創新
一方面,積極探索開展跨境旅游保險和出入境人員保險等跨境保險合作業務,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擴展機動車保險服務,并在河口縣實施機動車使用補充保險方案,實現我省跨境保險業務零的突破。
(四)城鄉產權交易中心創新
2014年4月15日,開遠市成立了云南省首家縣級城鄉產權交易服務中心,隨后還將在全州其余縣市建立城鄉產權交易中心,此舉將進一步促進農村產權的流轉和交易,為全面推進“三農”金融服務改革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八、文山金融創新
(一)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
首先,跨境人民幣結算渠道創新。2014年5月,農行麻栗坡支行與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銀行實現互開本幣賬戶,開創了文山州境內外銀行邊貿結算新渠道,結束了之前與越南進行跨境結算需通過河口轉匯的歷史。創新業務積極推動了全州跨境人民幣業務量逐年攀升,累計人民幣結算量由2014年8月末的5055萬元,增加至2015年末的10885.09萬元,一舉突破億元大關。其次,在麻栗坡縣天保口岸實施跨境移動金融惠邊應用創新。
(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首先,“三農”金融改革創新。2014年7月1日實行的全國首個地方金融條例《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條例》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服務“三農”、推動“三權三證”抵押貸款提供制度保障。累計發放“三權三證”抵押貸款由2014年8月末的9.9億元增加至2015年末的55.8億元。其次,村鎮銀行相繼開業。2016年3月底,由武漢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主發起行,在州內硯山縣、馬關縣、丘北縣和廣南縣發起設立4家長江村鎮銀,提供更便利的“三農”金融服務。
九、怒江金融創新
2015年9月4日,農行怒江分行成為全州首家在瀘水縣片馬口岸境外的緬甸克欽邦大田壩和崗房兩地布設兩個跨境金融支付服務點的州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跨境金融支付服務點的設立,大大提高了緬甸邊民在當地服務點辦理人民幣存取款、轉賬匯款和繳費等金融服務的便利化程度,對推動人民幣跨境業務的創新、擴大人民幣的跨境支付和結算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鄭艷玲.“瑞麗指數”:領跑中緬貨幣匯率機制形成——德宏中支在全國首創中緬貨幣兌換匯率機制[J].時代金融.2016(1).
[2]羅本祥.德宏州加快推進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5(11).
[3]陳文玉.立足實際突出特色探索創新努力提升區域人民銀行服務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工作水平——對普洱市推進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轄區工作的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2015(10).
[4]孫翌.云南深入推進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思考——以西雙版納為例[J].時代金融.2015(8).
[5]高云.怒江農行在緬設跨境金融服務點[J].時代金融.2015(12).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5Y54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課題主持人:李鋒(執筆)
課題組成員:寧會珍 唐 坤 孫 霄 劉 丹 祝 華
李 剛 姚伯瑾 李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