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丹
食品行業與傳統的行業相比,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食品行業關系人們的生活、飲食、健康等問題。進行食品供應鏈的管理涉及到了食品的保質期、衛生條件、存儲條件等問題。因食品質量不過關而導致的安全問題的事件屢見不鮮,食品質量管理與食品供應鏈的管理備受關注。
食品供應鏈管理與食品質量安全之間的關系
食品物流與安全。在食品供應鏈管理上,食品物流管理是第一環節,在該環節中主要針對食品的生產原料、運輸、包裝、儲藏、配送和銷售。食品原材料的采購質量決定著食品后期食用的安全,在該環節的管理工作中比較混亂。基于食品供應鏈的管理,需要保障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對于原材料的管理至關重要。據報道,食品的主要原材料時的質量安全水平抽檢合格率僅為70%,三分之一的產品不合格,使得農產品在生產的源頭上出現質量不合格的情況。
食品生產與安全。食品生產是對于食品原材料的深加工,在該環節中最為容易出現食品質量問題,如在食品生產環節中增加添加劑、加工環境惡劣等情況。食品生產環節中的質量安全問題大部分為來自于小作坊、小型的生產企業。在此環節的質量監督管理力度不到位將會引發比較嚴重的社會悲劇。
食品儲藏、配送與安全。食品的儲藏和配送是食品管理的最后環節,該環節能夠與消費者直接基礎。該環節涉及到很多技術因素,如,對于食品的冷餐、保鮮等。很多蔬菜、水果、肉類等都比較容易出現腐爛等情況,食品儲藏環節中,溫度環境控制不好將會出現比較多的損失。在食品配送環節中,需要注意食品的保護,如很多水果、蔬菜等不能在碰撞下保存。因此,在食品的儲藏和配送環節中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食品供應鏈模式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解決對策
強化食品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基于食品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需要在食品物流理論基礎上,在食品質量管理環節中引入新技術、新工具。食品物流理論基礎對于食品質量管理具有積極的意義,國際上很多食品專家對于食品物流理論格外重視,對于多方面的技術研究比較深入,而與保障我國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技術也越來越多。如,對于冷鏈物流下的溫度、濕度、初級農產品的運輸工具選擇。這些技術能夠結合我國食品生產、運輸的實際情況,強化食品物流鏈應用。
注重食品供應鏈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食品供應鏈管理下的食品質量管理水平提升,需要注重食品供應鏈的基礎設施建設。首先,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很多區域中,其食品輸送需要經過遠距離的路途,在區域經濟不發達,交通網絡堵塞的情況下,食品運輸成本提升,食品質量安全難以得以保障。因此,在食品供應鏈下,需要盡可能的打開食品運輸產地的交通網絡,以四通八達的交通,為食品配送提供便利;其次,建立食品“生產—直銷”的管理模式,減少食品生產之后運輸路途、配送環節,食品生產完成之后,直接基礎客戶,以直銷的模式讓客戶購買到第一手產品。例如,桃李面包生產商在全國范圍內認籌零售直銷點,與各大超市、便利店等建立直銷站點聯系,當產品生產完成之后,直接配送到便利店中,省去了產品的儲存等環節。實現了面點“一天一送,三天一消”,保障消費者所購買到的面點是當天生產的產品;最后,加快建立食品供應鏈標準體系,完善法律法規,在食品物流標識標準體系方面、食品運輸設備標準化方面、食品供應鏈各個環節標準化方面、食品供應鏈管理標準化方面等,保障標準體系建立完善。
RFID技術在食品質量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將RFID技術應用到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中,能夠保障任何供應鏈下的產品數據交流,使得食品行業能夠實現兩個重要目標:第一,徹底從源頭上實施了食品追蹤解決方案,保障了食品源頭上的安全;第二,在食品供應鏈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RFID系統能夠為供應鏈中的實際的貨品的各自位置、身份、儲運歷史、目的地等重要信息進行分析,保障食品的不同環節質量,使得各個生產、運輸等環節的信息可查詢。
綜上所述,食品質量安全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在食品供應鏈管理下,實現食品質量管理,能夠從食品原材料采購、食品加工、生產、包裝、配送、儲存、銷售等環節,對食品進行質量控制。在本文中提出強化食品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注重食品供應鏈基礎設施的建設等措施,并且分析了RFID技術的實際應用,希望相關的研究能夠促進我國食品質量管理。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糧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