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珊
在農業生產現代化的背景下,我國的柑橘產量大幅度提升,在近五十年的發展中已從50年代初的21萬噸提升至2015年的100萬噸,并以每四年為一段基礎的速度不斷提高,成為全球生產柑橘的三大國之一。然而隨著我國柑橘產量的不斷增加,相應的采后儲藏與保鮮等一系列問題也隨即產生,這也間接反映了我國農業部門對于水果采后的儲藏與保鮮技術研究不足的基本問題。由此,筆者就抓住這一基本問題,主要站在柑橘的采后儲藏與保鮮角度出發,更好的探索出一套科學地適用于柑橘的采后儲藏與保鮮的實施方案。
柑橘的基本生產情況
在近幾十年的現代化農業生產中,我國的柑橘產量經歷了飛躍,我國的柑橘生產總量逐年遞增,在1997年已名列全球的第三大柑橘生產大國。然而總結我國近百年的柑橘產量發展歷程而言,其中也難免存在著相應的一些問題:第一,在過去我國還未全國多地區、全范圍地推廣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時,為了更好的擴大柑橘的生產總量,促進柑橘產能的持續提升,大部分的柑橘種植者選擇采取一種叫做不斷擴大栽培面積的方法進行種植。然而盲目的擴大栽培面積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柑橘的產量,但是經過細致的計算得知,在這36年內,我國的柑橘單產能力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第二即由于生產操作技術的不成熟,80%的柑橘產量始終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這也是導致中國柑橘單單位面積產量較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柑橘儲藏保鮮技術的兩大基本要素
采后儲藏溫度條件。事實證明,柑橘內部的果實如果長時間處在一定溫度較低的環境內,那么其果實內部的呼吸功能就會進一步減弱,一旦呼吸消耗的能量減少,那么果實內部就更易形成干燥、易于儲藏的環境機制。由上可知,要想更好的儲存采摘后的柑橘,首先就必須要在儲存期內創造一定的低溫環境,這樣才能將柑橘的保險儲藏期進行延長。同時,經過大量的學者實驗與調查,筆者總結不同種類的柑橘所適宜的最佳儲藏溫度也會有著細微的差別,這與柑橘所摘地的生長條件、氣候溫度、地理位置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采后空氣濕度條件。有大量的實例表明,新鮮的柑橘在摘后的15-20分鐘會產生一定的果實萎縮、外部脫皮且干癟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柑橘在采后由于缺乏樹木中的水分供給,內部的果實會在長時期的儲藏過程中水分逐步蒸發。因此,柑橘在采后所處環境的空氣濕度也是影響柑橘采后儲藏與保鮮的重要因素之一。
柑橘采后儲藏保鮮的主要技術與方法
冷藏保鮮技術。在我國大部分的柑橘生產基地所采取的儲藏保鮮方式即冷藏保鮮,也稱控溫吸水處理。其與存樹保鮮方法的操作原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基于柑橘內部果實的水分流動而展開控制。而冷藏保鮮是控制果實內部的水分以正常的代謝速度進行流失,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果實內部的營養供給,減少柑橘的呼吸作用,進一步降低組織老化的可能性,從而實現儲藏期延長的目標。
氣調保鮮技術。氣調保鮮主要指的是在低溫儲藏控制的條件下的一種通過外界人為因素來改變內部儲存氣體組成,來更好的實現果蔬在該環境下的儲存持久的生物技術。其共有以下兩種基本儲藏方式,分別為:溫度控制儲藏(CA儲藏)與改善溫度儲藏。在氣調保鮮的過程中常常會使用相應的二氧化碳、氧氣、氮氣乃至一定的二氧化硫氣體實現內部儲存空間空氣的輪換。這樣也是為了更好的調動起果蔬內部的氣體流通速率,使得果蔬的采后儲藏保鮮效果達到最大化。
綜上所述,除了上述最基本的兩種儲藏保鮮技術:冷藏保鮮與氣調保鮮技術之外,筆者建議相應的柑橘種植人員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生長、不同種類的柑橘,選取最為適宜的方式與技術來進行柑橘的采后儲藏與保鮮,如存樹保鮮技術、生物技術處理以及輔以天然的保鮮劑進行儲藏保鮮等一系列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減短柑橘內部的水分流失時間,進一步促進柑橘采后儲藏與保鮮技術研究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材料工程學院2014級材料化工創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