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別風險影響因素復雜多變,傳播速度快,危害范圍廣,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外資產業務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隨著中國經濟的外向性程度越來越高,國別風險事件頻發使我國銀行境外資產面臨較大潛在威脅,如何充分識別和有效防控國別風險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本文結合我國銀行國別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與自身情況相適應的國別風險評級體系、構建系統完善的國別風險評估報告體系、積極采取國別風險轉移和緩釋措施等建議,以實現有效識別與防控國別風險。
【關鍵詞】銀行 國別風險 識別 防控
一、國別風險概述
(一)國別風險起源
國別風險源于20世紀50年代國際銀行跨境業務。那時當某國銀行向其他主權國家或本國境外企業提供貸款時,可能出現的海外信貸風險被稱為國別風險。1959年古巴革命后新政權對美國巨額財產實行國有化,引起美國政府、企業和學界的巨大震動和高度重視,由此拉開了國別風險研究序幕。此后,歷經國際石油危機、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等風險事件,國別風險研究領域不斷拓展。
(二)國別風險定義與主要特征
迄今為止,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國別風險定義,因為國別風險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際關系、自然環境及突發事件等諸多方面,不同國際經濟活動需要分析、評估的國別風險因素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學術界對國別風險的定義更為寬泛、其涉及風險主體既包括銀行,也包括國家、企業及個人等;而銀行對國別風險的定義則相對具體,風險主體是銀行,更關注國別風險的源頭及可能給銀行造成的損失。
中國銀監會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國別風險管理指引》將國別風險定義為: 因某國經濟、政治、社會變化及事件,導致該國借款人或債務人沒有能力或拒絕償付銀行債務,或使銀行在該國商業存在遭受損失,或使銀行遭受其他損失的風險[1]。目前,我國銀行一般采用這一定義。
國別風險是銀行跨境業務經營中面臨的重要風險,與其他風險相比,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誘發因素的不可抗性。其誘發因素可能是一國或地區的經濟狀況惡化、政治動蕩(如內部沖突和外部沖突)和社會不安(如恐怖主義和自然災害)、資產被國有化或被征用、政府拒付對外債務、外匯管制或貨幣貶值等,這些變動不由企業或個人所改變,對所有相關企業和個人,甚至是主權政府產生影響。二是影響因素復雜多變且難以預測。國別風險既可能來自于主權政府違約,也可能來自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如通貨膨脹、經濟衰退),還可能來自于政治社會狀況的變化(如社會動蕩、資產被國有化),或來自于自然環境的變化(如地震、海嘯等重大自然災害),而且這些因素還會隨著國際局勢或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國別風險影響因素的復雜多變性導致它預測的高難度。三是傳播速度快,危害范圍廣。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投資經營活動和金融業務不斷增多,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這不僅增加了國別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而且導致一個國家的國別風險事件會快速傳播至其他國家乃至全球。四是涉及范圍廣,損失金額大。對于銀行而言,國別風險存在于授信、國際資本市場業務、設立境外機構等經營活動中。一般而言,如銀行在經營中遭遇到某家企業的信用風險,其損失可能僅局限于該企業貸款本息;然而,如遇到國別風險,其損失將可能是在該國家所有跨境業務的總和,遠大于單一客戶信用風險的損失。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國別風險防控措施
國別風險具有突發性強、影響范圍廣、危害性大等特點,一旦發生較難化解。因此銀行的國別風險防控措施應以事前防控為主。以下結合我國銀行國別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國別風險防控措施相關建議。
(一)我國銀行國別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適應自身特點的內部評級。目前我國銀行多采用外部評級,即直接采用外部評級機構評級結果對國別風險進行管理。如美國國家風險國際指南(ICRG)、英國經濟學人情報社等定期發布的國別風險評級,惠譽、穆迪、標普定期發布的主權風險評級等。外部評級可以作為國別風險管理工作的參考,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一是覆蓋范圍有限。如ICRG可提供140個國家的國別風險評級,但與聯合國193個成員國相比仍有部分無法覆蓋。二是政治風險評估方面不夠客觀,不能體現發展中國家立場。如ICRG將政治體制作為政治風險評價基礎,認為社會越民主,就越具有可靠感,受突發性政治巨變的影響越小,政治風險越低,部分發展中國家被西方認為民主程度不高,得分偏低。三是評級結果不能體現被評級國家與我國業務合作情況。由于外部評級本身的制約,被評級國家與我國的經貿合作情況,雙邊合作資信情況未能反映在評級結果中。
2.國別風險系統性評估不夠,評估力量有待加強。由于我國銀行開展境外業務較晚,部分銀行尚未開展系統性國別風險評估工作,加之境外機構相對缺乏,評估人員經驗不足等原因,未能充分識別國別風險。
3.國別風險緩釋措施不足。由于東道國政治社會狀況及法律環境等與本國差異較大,與境內業務相比銀行較難對境外業務實施實際掌控。特別是在一些不發達國家,往往難以獲取抵押物,或即使有抵押物也沒有足夠的機制獲得抵押物價值,嚴重時抵押物完全不可以動用,甚至遭到目標國法律歧視。
(二)我國銀行國別風險防控相關建議
1.建立以內部評級為主的國別風險評級體系。國別風險評級是銀行實施國別風險管理的基礎,也是境外貸款審批決策、貸款定價、貸款風險分類的重要參考因素。因此,銀行應建立與國別風險暴露規模和復雜程度相適應的,以內部評級為主、外部評級為輔的國別風險評級體系。該評級體系可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一方面可以通過專家評分的方法,就政治外交、制度運營、社會安全環境方面有代表性的指標進行綜合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數學模型較為精確的分析各風險因子導致國別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指標篩選以及多重差異分析,最后實施系統性定量分析。
2.構建完善的國別風險評估報告體系。在國別風險評級的基礎上,為系統全面反映國別風險詳細情況,需要構建國別風險評估報告體系。國別風險評估報告作為國別風險識別與評估的重要載體,完成報告的過程,即國別風險識別與評估的過程。國別風險評估報告內容主要涵蓋政治外交環境、經濟金融環境、制度運營環境、社會安全環境、與我國政治經貿關系、外部評級情況以及綜合評估和政策建議,可以運用到貸前調查和貸后檢查環節中,以有效識別、防控國別風險。
3.積極采取國別風險轉移和緩釋措施。國別風險轉移和緩釋是指通過相關措施,將國別風險從境外資產業務國別風險所屬國家轉出,降低或消除國別風險對境外業務不利影響的行為。主要國別風險轉移和緩釋措施包括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和提供第三方擔保。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以及投資保險等,可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和緩釋國別風險。第三方擔保指通過尋求國際多邊機構、第三國企業或銀行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保證,使國別風險轉移至信譽較佳的第三國。此外,境外業務還可考慮采用銀團貸款方式。當國際貸款金額龐大且不易取得第三者保證時,可通過銀團貸款由參與銀行共擔風險,減少銀行單獨放款的可能風險。銀行亦可通過與世界銀行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合作融資的方式,達到化解風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銀行業金融機構國別風險管理指引》.中國銀監會,(銀監發 [2010]45號).
作者簡介:羅億東(1977-),男,漢族,廣東普寧人,任職于中國進出口銀行風險管理部,研究方向:國別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