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農村信用社立足“四個面向”的市場地位,對推動農村農業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傳統的地脈、人脈優勢也讓其在農村金融陣地上始終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龍頭地位。但隨著股份制商業銀行扎堆下鄉、利率市場化邁出實質性步伐、互聯網金融創新加速、金融脫媒來勢迅猛等新形勢、新變化,信用社正在受到傳統競爭與新型競爭相互交織的沖擊,經營環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面臨的挑戰更加直接和艱巨。研究大局、順應變化,實施新戰略、尋求新突破是唯一出路,經營轉型刻不容緩。
【關鍵詞】新常態 農村信用社 經營 轉型
一、前言
自農村信用社成立以來,由于客戶群體特定、服務地域固定等特點,主要采用的是交易式、粗放型的經營管理模式。隨著各項業務的的不斷發展,這種經營方式已經顯現出它的一些問題,運營成本高、盈利渠道狹窄、工作效率低、客戶體驗性差等現象極大地制約著農村信用社的進一步發展。中國60年來的經濟飛速發展,讓中國迎來了“新常態”的發展機遇。“新常態”指的是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已經由高速(10%)向中高速(7%左右)轉變,而經濟結構開始不斷優化,創新驅動慢慢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對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而言,又有著更多的意義。在“新常態”下,農村信用社需要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根據現代農村農業發展需求,加快經營理念的轉變和運營模式的轉型。但是,想要完成這些并不容易,它不僅需要農信人在發展中看清形勢,還要有魄力敢打破常規,用大無畏精神去開拓和創新,才能創造出一個屬于“新常態”下的信合事業新天地。
二、當前問題分析
盡管農村信用社在支持縣域及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坦率的講,更多地表現在速度的提高,規模的攀升和外部形象改觀上,真正促進發展的內在的、科學的、合理的機制體制仍不完善,沒有完全擺脫粗放經營的窠臼,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新形勢下,經營管理中一些矛盾和問題也逐步暴露。
(一)傳統優勢正在逐漸減弱
長期以來,網點多、人員多、服務覆蓋面廣是農村信用社的傳統優勢。但隨著互聯網金融及電子渠道業務的快速發展,物理網點的服務定位、服務功能已不能滿足城鄉群眾多方面、全方位、智能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巨大的任務壓力和高強度的柜面服務,也讓一線工作人員精疲力盡,走村串戶、背包銀行的工作方式一去不復返,傳統的人脈、地脈優勢在激烈的市場及同業競爭中已不再凸顯。
(二)服務及產品競爭力不強
最突出的表現是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陳舊,經營手段單一,多元化發展成效甚微。產品創新滯后,和服務供求無法完全對接,限制了業務發展和市場開拓。以陜西省為例,農村信用社資產、負債業務仍以傳統的存款、貸款業務為主,中間業務品種匱乏,信用卡、理財產品發行仍是“零記錄”,電子銀行業務特色、優勢不明顯,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創新力度和市場競爭力與同業相比處于劣勢。
(三)全面風險管理水平不高
在人民銀行、監管部門多年來的監督指導以及信用社自身的發展努力下,農村信用社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逐步規范。但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農村信用社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流程不完善。員工對風險種類及復雜性認識不足,識別防控能力不強;風險管理與業務拓展的關系處理不得當,信息科技風險防控能力不足等問題突出存在。統籌、全面的管理各類風險,已經成了決定信用社發展質量、決定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
(四)人力資源優勢未轉換為“生產力”
以寶雞農村信用社為例,2009年至今,每年面向社會招錄的大學生員工平均近百人。2014年底,全市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員工占比56%,人力資源優勢明顯,但從各類調研檢查情況看,“三不”現象卻沒有較大改觀,即:綜合素質不高,業務能力不強,工作作風不硬。一些員工僅滿足于應付日常工作,一專多能不突出,工作主動性不夠;日常工作中的違規違紀行為仍沒有得到徹底根除,隊伍的整體執行能力、服務能力、工作活力仍需進一步提高。
三、新常態下經營轉型的關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指出,要認識當前形勢,辨識出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征,優化產業結構,為社會經濟注入持續動力。作為農村信用社,要把握內涵,借鑒經驗,走出一條適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經營轉型新路子。
(一)關鍵在于理解經營管理內涵
經營管理關系著企業的發展。廣義而言,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主要是服務客戶的同時為股東創造財富,而狹義的經營管理指的是以規范的制度和后臺操作,實現組織運作和優化。它是銀行的基礎業務平臺,能夠極大地提高服務效率、規避風險,并在優化成本的基礎上形成競爭力。
(二)關鍵在于借鑒商業銀行的成功實踐
自90年代以來,工商銀行啟動后臺集中工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功能完善、高效、低風險的管理體系,強大的網絡金融服務平臺及系統更是遙遙領先同業金融機構。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下沉機構,戰略布局,延伸服務觸角,創新金融產品,不斷擴大農村金融市場份額。招商、浦發、中信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率先實現網點轉型,在零售業務、渠道服務等方面做出了亮點和特色。
四、轉型的思路與對策
“新常態”下農村信用社經營轉型要獲得成功,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經驗和思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理念
時代在變化,要轉型,理念很重要,明確轉型的方向和目標更重要。各級農信人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新常態發展意識。經營理念必須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徹底轉變;經營模式要由傳統的“存貸匯”向“綜合金融”快速轉變;盈利模式要由主要依靠存貸息差向收入多元化穩健轉變。管理要以集約化、流程化為目標,以全面整合業務和管理流程為抓手,切實打造機構扁平化、業務垂直化、風險集中化管理的現代“流程銀行”。
(二)人才
當今社會的各種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在轉型過程中,農村信用社應當實施素質提升工程,加大對干部、員工的價值關懷,重視優秀員工職業規劃及培養,建立科學合理的干部及后備人才選拔激勵機制。讓好的管理型人才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讓優秀的社交人才贏取更多的客戶資源,讓精湛的業務人才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務,打造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員工隊伍,為信合的發展帶來生機和活力。
(三)產品
“新常態”下,農村信用社要做好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和服務,就要打破傳統思維定勢,沖破條條框框限制,在產品創新上不停步、不懈怠。突破傳統抵質押擔保模式限制,創新倉單、存貨、應收賬款、林權、土地流轉使用權、專利權質押等信貸產品,為中小企業、新型農業經濟體、現代農業量體裁衣,提供支持。深刻把握存款利率市場化的總趨勢,豐富負債產品種類,幫助城鄉群眾實現理財需求。將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應用到業務發展中,不斷創新開發電子銀行新業務產品,提升客戶對信用社的滿意度。
(四)風險
農村信用社應切實加強“三道防線”建設,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控體系,保障各項業務可持續發展、金融消費者利益不受損害。從精細化制度建設、流程約束、員工道德技能培訓等方面夯實信貸、財務基礎管理,筑牢風險防線。強化稽核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專業性、實效性,加大對重點環節、高風險業務、重要崗位監督檢查,加強合規教育,降低操作風險。完善信息系統支撐體系,強化科技風險防控意識,保障各項業務穩健持續運行。
(五)服務
著眼銀行未來發展方向,服務轉型應從三方面著手:一方面,結合城鎮化推進和縣城規劃,綜合人流、物流、資金流優勢,優化布局,科學配置網點資源。同時,圍繞網點環境建設、服務禮儀及流程規范、現場管理等內容,加快高規格精品網點建設。另一方面,加快推進網點服務功能由傳統的交易核算型向交易、服務、營銷型轉變,加大智能設備、自助設備、自助銀行建設投入,形成物理網點與電子設備協同配合,多渠道服務客戶、多渠道分流客戶、多渠道銷售產品的多元化服務格局。第三,轉變營銷觀念,靈活服務方式,真正變“坐商”為“行商”,重塑“便捷銀行”新形象。
五、結論
經過60年來的發展,我國經濟已經走向了新時期。在新常態下,要更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我們要抓住農村信用社的問題,轉換理念思想,強化人才戰略,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服務質量,為縣域社會經濟發展再做貢獻,同時為中國農村經濟的下一次騰飛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慶萍.商業銀行營業網點轉型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0(1):61-65.
[2]高玉成.新常態下農村信用社亟須五大轉型[J].河北金融,2015(11).
[3]劉立成,楊源.新常態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發展[J].河北金融,2015(9).
[4]秦漢鋒.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的總體目標與路徑選擇[J].武漢金融,2013-02-10.
[5]郭溪茗.科學發展 穩步前行——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對大型銀行發展提出六個準確把握[J].中國金融家,2012-01-15.
作者簡介:杜亞妮(1977-),女,本科,經濟師,主要從事金融管理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