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宸瑞 譚鵬程
【摘要】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是關乎我國長遠發展的重大經濟戰略。城鎮化將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農業人口實現農轉非,從而增加城鎮數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做好鋪墊。然而,就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現狀而言,融資困難阻礙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能否解決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城鎮化建設的進程。本文從融資的需求與供給兩個方面來對現有融資狀況進行探討,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最后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 信貸融資 金融支持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對農村進一步改革成了經濟突破勢在必行的新戰略點。城鎮化,這個已經不再生疏的字眼逐漸被重視提上議程。其中金融支持成了不得不被重視的關鍵問題。能否很好地使得城鎮化建設融資雙方達到信息對稱成了解決城鎮化建設融資問題的關鍵。
一、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融資現狀
(一)供給方面
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主要來自兩方面的供給,即金融組織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金融組織又包含正規的金融組織和非正規的金融組織。正規金融組織,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農村金融的一部分,2010年各項貸款余額16710.65億元,其同比增長2198.06,包括有關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600.17億元,農村水利設施建設235.91億元,農業綜合貸款271.82億元,縣域性城鎮建設貸款520.63億元。非正規的金融組織也可以說是民間金融。民間金融行為主要有民間借貸、私人錢莊、民間集資等等。這類非正規的金融行為目前類型繁多,且大部分游離于法律法規邊緣。2011年以來利率攀高,然而有些鄉鎮企業為了支撐走下去,不得不通過民間借貸的方式進行融資,民間借貸日漸活躍起來。
(二)需求方面
城鎮化建設的融資需求主要由農民、鄉鎮企業、地方政府機構對資金的需求組成。農民對資金的需求不及企業量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規模,農民在融資方面有以下特點:額度偏小,且空間上趨于分散。鄉鎮企業大都沒有現代化的管理且其有關財務方面的信息不夠透明,經營風險較大,融資難度和需求都較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引致對基礎設施的質量較高,但是政府債務不斷擴張,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面對日益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支出顯得力不從心,然而為了城鎮化建設的順利開展,地方政府只得通過債務進行融資。
二、我國城鎮化建設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融資渠道窄
通過對城鎮化融資現狀中融資供給的分析不難發現,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融資渠道還是比較狹窄,無法滿足我國城鎮化建設中現代農業發展多元化的需求。首先,融資渠道太過于依賴銀行貸款。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主要是來源于銀行的貸款,銀行貸款占了60.4%,農民自籌款占20.9%,財政補貼占8.9%,經過民間融資等等其他方面獲得的資金不到10%。其次,真正涉農的金融機構少,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種類以及網點機構缺乏。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信用社等是農村金融體系主要的機構,其他金融類的機構很少。最后,民間金融行為的不規范性使得其沒有發揮該有的融資力度。在經濟發達地區,民間金融活躍著各種形式,例如曾今的“抬會”、“銀背”,在以血緣和地緣基礎上建立的直接融資也非常普遍。
(二)投資主體單一,無法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
對于城鎮化建設中有關于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財政投資占很大的份額。從2012年公布的前10月固定資產的投資情況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的加速較為明顯,平均累計加速為14%,較之前九月12.5%的水平在繼續上升。地方政府財政主要是土地財政,然而根據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獲得收入28517億元,同比減少14%;通過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獲得的收入支出了28418億元,同比減少14.3%。可見,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收入以及對其支出的安排已從2011年的正增長變為負增長,反映出以土地財政為主的傳統的融資模式很難維持。
(三)城鎮化建設中融資者在信貸融資方面處于被動狀態
首先,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從事小農經濟的農戶需經歷農轉非的過程需要資金支持,然而農戶在對資金的需求過程中傾向于“私人借貸”,這類融資不具有可持續性。其次,鄉鎮企業傾向于關系貸款。由于銀行貸款的重重審查,對于財務狀況不達標的鄉鎮企業而言是難上加難,而且信貸資金的到賬和資金緊急運用在時間上存在錯配,相比較而言,鄉鎮企業傾向于方便快捷的關系貸款,在信貸融資方面處于被動。
三、對策建議
(一)拓寬融資渠道
第一,對現有融資渠道的強化改進現有融資渠道即正規金融組織和非正規金融組織,進行強化改進的主要是正規的金融機構,就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在不斷商業化改革的同時應該加快對城鎮化建設的支持力度。第二,探索民間金融發展的新途徑。例如,引導并且規范民間金融;“區別”對待民間金融。
(二)優化政策支持,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第一,針對優化政策支持。例如,構建與城鎮化建設相對應的地方財政體系;建立一定區域內產權交易市場,為金融機構創新土地金融產品以及落實金融債券提供條件。第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主要是金融機構就城鎮化建設而進行的創新。例如,對于小城鎮的金融資源配置各金融機構應該對其進行改善,適當的增加網點,加大人員配置及基礎設施的配置;創新金融產品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的金融需要。
(三)創新融資模式,緩解信貸融資矛盾
第一,可以組織大型銀團貸款,組織多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采用同樣的貸款協議,按照共同商定的條件為城鎮化建設中的公共型大項目提供資金。第二,嘗試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對于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可將其上市發行股票、債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從而擴大融資規模,延長融資期限。
參考文獻
[1]蔡四平.規范我國民間技能發展路徑選擇[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2).
[2]馬慶斌.中國城鎮化融資的現狀與政策創新[J].中國市場,2012(10).
[3]張曉東.試析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金融支持的問題與對策[J].金融經濟,2013(6).
[4]沈靜.關于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思考[J].區域經濟,2012(12).
作者簡介:張宸瑞(1992-),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與國際金融;譚鵬程(1987-),男,云南羅平人,云南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貨幣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