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摘要】隨著財政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出臺及在全國范圍事業單位的推廣、應用,事業單位在會計核算、預算編制、審批復核、資產管理及內部審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及資產使用效率的同時,降低了事業單位貪污舞弊風險。但在事業單位實際執行規范過程中,仍存在內控理念淡薄、考核機制不健全及人才缺失等問題,亟待事業單位通過不斷強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予以解決。本文通過對事業單位內控建設重要意義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強化內控制度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制度 意義 問題 途徑
一、加強我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促使事業單位加強固定資產管理
首先,通過將固定資產申請人與采購人分離及對采購申請進行可行性分析、集體決策審批等內控手段,可以降低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貪污舞弊行為發生概率,避免資產重復采購給財政資金造成浪費。其次,通過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盤點及與財務賬簿進行核對,保證固定資產賬實相符及安全。最后,通過對固定資產報廢處置進行審批,在規范資產處置程序的同時,減少因部門、個人利益造成資產浪費。
(二)保證事業單位預算編制規范化、科學化及執行到位
通過建立預算管理部門及強化預算編制與執行,保證事業單位固定資產采購預算編制科學化、規范化,同時,通過內部審計可以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并改正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差異及不足,促使預算管理目標執行到位,提高事業單位整體預算管理水平。
(三)為事業單位開展內部審計提供環境
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不但需要領導及各部門對其工作積極的配合,而且需要事業單位具有科學的財務核算、資產管理、預算編制、不相容崗位分離等內部控制制度,并且得到各部門及所有工作人員的認真執行,以為內部審計工作真正發揮監督作用提供環境。
二、我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一)內部控制理念尚未形成
首先,事業單位法人方面,多數領導將主要精力放在提供社會公益服務及爭取上級專項資金等方面,未根據規范要求在本單位內部建立內控制度及成立內控小組或者盲目照搬其他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導致制度缺少必要的可執行性。同時,由于一把手領導未擔任內控小組組長,致使各個業務部門及全體員工未能給予內控工作必要的配合。其次,各部門及工作人員方面,個別業務處室、員工中存在內控工作只是“表面文章”且是財務部門的工作,執行中只要走走過場即可等錯誤思想,該思想嚴重阻礙著事業單位內控工作的開展及作用的發揮。
(二)內部控制制度內外部考核機制缺失
一是內部監督方面。首先,個別事業單位出于人員編制、經費保障等原因考慮,未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對于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合理性及執行有效性缺少監督。個別事業單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聘請社會中介機構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審計,但由于中介機構職業水平參差不齊,加之其審計結果缺少強制性,無法真正發揮內審監督作用。其次,多數事業單位未建立內控考核指標,無法發揮考核工作對于保證內部控制制度順利執行作用。二是政府監督方面。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審計工作由同級或上級審計、財政部門負責,但由于內部控制制度審計工作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及違反條例定性相對復雜,同時,由于審計機關工作人員缺少內控知識,促使審計、財政部門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多以財政專項資金審計為重點,極少涉及預算單位內控審計,無法發揮審計工作對于督促預算單位制度建立及保證制度順利執行的作用。
(三)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一是業務能力方面。我國多數事業單位財務崗位由即將退休或其他處室調入的工作人員負責,普遍學歷偏低,加之專業限制及平時工作中未能及時關注國家財經政策、法規出臺,導致其在具體執行內部控制制度中出現偏差,無法真正發揮內控制度在規范會計核算、查錯防弊等方面作用,具體包括預算編制不夠精細化及執行隨意化、隨意擴大開支范圍、固定資產報廢未經財政及主管部門審批等。二是職業道德方面。個別事業單位財務人員出于領導授意或個人追求經濟利益等目的,不惜違反職業道德編制虛假會計憑證或串通舞弊、侵吞國有資產,導致設計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失效,嚴重擾亂國家財經秩序,給國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強化我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途徑
(一)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運行環境
一是在充分聽取各業務科室及調研的基礎上,根據事業單位自身特點設計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并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提高本單位工作人員內控意識,形成各部門、全體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內控工作的良好氛圍。二是建立內控考核機制。制度中應明確各處室、工作人員在內控工作的具體職責、權限,避免各處室或工作人員因職責不清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現象。同時,在事業單位內部應建立內控考核機制,將內控執行情況作為部門年終責任目標完成及個人晉升的重要參考標準,促使各業務處室及全體工作人員認真執行內控制度。
(二)提高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重視程度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需要得到各業務科室及全體工作人員的積極配合與參與,因此,事業單位法人應樹立正確的內控觀,帶頭重視本單位內控工作,在經費保障、人才指派等方面給予內控工作必要的支持,并督促內部各業務科室積極參與內控培訓與經驗交流活動,將執行過程中發現的差異及時向內控管理機構反饋,既保證事業單位內控工作順利開展,又充分調動全體工作人員參與內控工作積極性。
(三)強化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內外部監督
一是內部監督方面。首先,事業單位應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要求,成立內部審計機構,由該部門負責對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合理性及執行情況進行內部審計,并將審計結果及時向事業單位領導班子匯報,同時,加強對差異整改情況進行跟蹤審計。其次,事業單位應通過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購買服務方式,對本單位會計信息質量、內控執行等情況進行審計及業務咨詢,并積極對審計報告中發現問題進行整改。二是外部監督方面。本級財政、審計部門應定期開展預算單位內控專項審計,并在審計前認真學習內部相關文件及制定審計方案,提高內控專項審計能力。同時,審計部門應加大違反財經法規行為處罰力度,審計中應保持必要的客觀性、公正性,避免因“托關系”、“走后門兒”影響審計公允性。
(四)充分發揮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控制作用
事業單位應不斷強化預算編制、審核、差異分析、績效考核等過程管理工作,充分發揮預算在控制支出、避免資金浪費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首先,在預算編制方面,事業單位應提高預算指標精細化水平,嚴格按照財政部門制定的人員及辦公經費定額編制基本支出預算,同時,細化專項經費資金項目,使項目資金預算符合實際。其次,對于各業務處室在具體預算執行中出現的差異應及時進行匯報、反饋,總結超收、超支原因,為下年度編制預算提供依據。最后,事業單位內部應建立完善的考評體系,將預算執行考核結果作為部門年終目標責任考核、個人晉升的重要標準,調動各部門及工作人員參與預算管理工作的積極性。
(五)建立內部牽制、審批制度,降低人為貪污舞弊機率
一是事業單位應建立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對于關鍵崗位進行分離,使各個崗位形成內部牽制,特別是明確貨幣資金崗位責任,不得由一人掌管辦理支付所需所有印鑒,加強出納、印章及簽章管理,發揮內部控制制度在防范舞弊、降低財務風險等作用。二是建立內部審批制度,明確各個業務處室所具備的審批權限,規定銀行賬戶開設、資金支付、對外投資及購置、報廢固定資產必須經審批人簽字方可執行,對于大額支付或重大投資、資產處置必須由事業單位領導班子集體決策或審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