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詞源出《詩經·大雅·民勞篇》:“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但作為一種理想社會模式,最早在《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它相對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的初級階段。古代所說的小康社會,是一種建立在落后生產力基礎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中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小康社會形態,但持續時間不長,更多時間處在貧困狀態。正因為如此,小康思想在中國民間影響深遠,盛行千年而不衰,成為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普通百姓對于衣食無憂生活的向往。從溫飽到總體小康,從“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中共十二大到十八大,小康社會的標準伴隨著實踐不斷深化。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到了決勝階段,“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就是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一直以來,很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是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強調工業化發展程度,這是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的“線性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使得一些新興發展國家在短時間內經濟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資源過度消耗、貧富差距過大、生態嚴重破壞,等等。上世紀60年代以后,世界各國認識到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發展,物質富裕不等于幸福,于是開始反思這種發展模式,以應對其帶來的嚴重后果。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綜合體系,不僅要強調經濟因素,也包括社會轉型、民主進程、文化建設和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一個綜合、廣泛、系統的范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只有全面體現了這種系統性和綜合性,才能科學地評價小康社會建設的進展情況。
全面小康進程測度指標體系構建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我們對世界各國與地區全面小康進程進行必要的定量考察、比較與評判,揭示在全面小康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與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加快全面小康進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其難度不在于完成定量指標,而在于完成定性標準。如果片面地認為有限或者定量指標就是全面小康目標,就會出現可量化的指標完成情況良好,但是廣大人民實際感受不符的被動局面,或者出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導致思想上的懈怠和放松。我們要特別注意將全面小康的標準簡化成有限指標的傾向,更要防范有限指標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誤導,要全面、正確認識全面小康“五位一體”的目標任務,重視量化指標,但不迷信、濫用量化指標。既重視定量指標,也重視定性標準,真正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到實處。因此,全面小康的標準應該是定量與定性目標的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發展是核心,經濟建設是基礎,以人民為中心是根本,脫貧攻堅是重點,建成是關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中央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這一目標的實現符合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努力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也要繼續深化對小康社會評估的相關研究,通過一整套完善的指標體系和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找出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不足或短板,中央層面也可以通過評價方法較好地統一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度。全面小康應包含哪些內容?在構建全面小康進程測度指標體系時應遵循哪些原則?有關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應當如何確定?全面小康與現代化兩者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全面小康一定是現代化的必經階段或初級階段嗎?目前全面小康評價中存在哪些比較突出的問題?這些都是在全面小康實現過程中必須嚴肅回答的問題。由此,本期“中國的全面小康”策劃,組織專家從經濟、社會、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法治等各個維度對全面小康的評價標準進行梳理,以饗讀者,敬請期待。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