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全球布局的由來與演變

2016-09-10 07:22:44熊玠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6年12期

【摘要】美國處理對外關系之構思與部署,經歷了開國時“孤立主義”的閉關自守、19世紀初的門羅主義、二戰后的霸權布局的演變過程。在這一縱深發展的背后,是美國對自己國力雄厚的自信心。美國21世紀的戰略布局正在摸索階段,反恐機制、應付歐佩克對石油市價之壟斷、群力環保、世界扶貧工程等四項是其當務之急,但由于美國對中國的恐懼與日俱深,其未來的戰略布局將仍以防范中國為主干。其原因乃在美國的外交導向過分受到國際關系學科中實力派的影響。實力派引用歷史實例為依據,指出凡是崛起的新興強權一定會與當前第一強權爭奪霸主地位。但是,實力派所引用之先例全是第一次崛起的“暴發戶”。而中國第一次崛起早在713~1820年之間一千多年,目前是中國第二次崛起,是復興而非“暴發戶”之行列可比。本文還引用了三個“標示”以證明中國目前之再起絕對不會導致與美國爭奪霸主地位。美國未來全球布局,不應以“中國威脅論”作其大前提。

【關鍵詞】區域布局 全球布局 獨立主義 門羅主義 戰略邊陲

【中圖分類號】 D815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2.001

導言

美國立國之初選擇了閉關自守,談不上任何全球布局的構想,等它走出這個孤立主義的陰影,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而真正開始有全球布局,則是在二戰結束以后的事。這其中的淵源須稍作交代。

美國最初與外界隔絕的選擇,可由華盛頓總統的惜別贈言(Farewell Address)窺得其依據。這篇演講的主要叮囑是:美國在自身謀求和平之同時,須切忌干預(境外)他國事務,尤不可與任何國家或集團締結永久同盟關系。所以,美國在一度與法國在1778年聯盟之后,下一次與其他國家締結同盟關系是171年之后的北大西洋公約。這種美式孤立主義,其實并非出于消極心理,因為它到19世紀初(1823年)已演變成了很積極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發生這一演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要防止歐洲國家插手西半球、影響美國在本地區“唯我獨尊”的地位。回顧歷史,我們可將門羅主義看作是美國一個早期的區域性布局。這種看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美國在二戰后的全球布局是門羅主義從美洲推向全球的一種自然延伸。在門羅主義(甚至以前的孤立主義)和二戰后美國全球霸權擴展之間,有一個隱蔽而關鍵的共同點,那就是美國對自己強大之國力有堅不可破的信心。正因為如此,美國才認為自己退可以閉關自守、進可以執行門羅主義。而等到二戰結束美國承襲了英帝的霸主光環,這股自信心就成為美國領導全世界的精神支柱。因為二戰后要對抗斯大林共產集團的挑戰,所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美國領導之下應運而生。值此,美國即從19世紀獨霸美洲地區的共主演變成20世紀中葉以后的全球霸主。但與英國帝國主義傲霸全球不同的是,美國沒有像后者那樣熱衷建立一個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國。這可說是美國比英帝高明之處:它不建立殖民帝國,但卻能制定世界博弈規則,讓全世界隨它的音樂起舞。

另外,有鑒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專制獨裁的敵人(法西斯與納粹政權)發起的侵略戰爭,所以作為霸主的美國必須領導一個揭橥民主、自由的世界秩序,方能確保長期和平與穩定。因此,在布局上,二戰后的美國除了要領導反共之艱巨重擔外,還兼任了自己認為是推動民主、自由的一個夙夜匪懈之義勇軍,甚至還充當世界警察。

美國全球布局的由來

美國二戰后的霸權布局,有政治(包括軍事)與經濟的兩方面。先談它在政治上的布局。

要了解美國在政治上的布局,須先知道羅斯福總統的“邊陲戰略”(Rimland Strategy)。由于在二戰期間斯大林所領導的蘇聯已蠶食鯨吞了東歐一大片,其勢力擴張氣焰已咄咄逼人。在二戰尾聲之際,羅斯福總統目睹歐亞兩洲法西斯與納粹勢力俱已垂臨敗亡,而英國勢力雖然已執世界牛耳一個多世紀,但在二戰中已消損疲憊殆盡,所以認定戰后國際秩序之領導非美國莫屬。他在籌劃戰后秩序之布局時,深信未來對世界的威脅定必是來自邱吉爾稱之為“鐵幕”的共產蘇聯極權集團。因而采用由權威地緣政治學家斯必克曼(Nicholas Spykman)教授首創之“邊陲戰略”理論①。該地緣政治理論將西歐與東亞核心的中國定位為美國必須盡全力爭取與籠絡的東西兩個戰略邊陲(rimland),用以幫助美國圍堵地跨歐亞兩洲的心臟強權——蘇聯——與其附庸。

此后在歐洲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就是這個理論下的產物。其責任與功能乃在鞏固西歐的邊陲,以對付來自蘇聯共產集團的威脅。而戰后東亞的中國,除了是戰敗日本有功勞的盟邦以外,也是美國必須扶持的另一戰略邊陲。其重要性是雙重的:既可以幫助從東邊抵制心臟強權蘇聯,又可看住戰敗后的日本,防其蠢動。也因為如此,中國必須以戰勝國身份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樣的安排,可說刻畫出了美國準備負起戰后霸主責任的一個在地緣政治上布局的輪廓。可是沒有想到,4年以后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替代了其原先盟友蔣介石政府。這個轉變打亂了羅斯福總統對戰后國際秩序在地緣政治上布局的亞洲部分。雖然解放前的中國被美國定位為其東亞邊陲,但新中國則因被華盛頓誤判為蘇聯共產集團的延伸,而在美國戰略地圖上消失了30年。以下,我們還須對美國在經濟上的布局作一個交代。俾使我們對美國戰后布局的政、經兩部分有一個全貌的認識。

二戰后國際金融治理體系創立之理論基礎與美國的布局

美國對戰后布局的另一部分是創立戰后金融治理體系。這其中牽涉到實際考慮與對歷史的檢討,也有其理論的基礎與用意。先談實際考慮與對歷史檢討之部分。

在二戰之前,世界上并沒有國際多邊金融治理體系,因為那時的國際關系主要是雙邊關系。同時,很多西方國家都有殖民地,連美國在打贏1898年與西班牙的戰爭后也取得了菲律賓群島作為它的殖民地。國際投資一類的金融關系多半是宗主國在殖民地進行的縱向經濟活動。而一個宗主國與另一宗主國之間的橫向投資,雖然是有,但其發生的頻率與金額均微不足道。在英帝的運作下,英國的國家銀行實際上行使了相當于世界銀行的功能。

自工業大革命以來,世界經濟史上的相關理論,可以說主要表現為保護主義(即關起國門抗拒外來產品)和自由貿易(即呼吁各國均須開門接納外來產品)兩派的抗衡②。

國際上有關經濟(包括金融)秩序的變動——譬如由雙邊到多邊、由區域性變為全球性、由依靠一個霸主的保證到以多邊條約為基礎而形成制度化——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止后第二次大戰爆發前的兩件大事有密切關系。其一是希特勒納粹勢力的崛起,其二是20世紀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

這兩件大事有其密切相連的關系。第一次大戰結束后,法國與英國堅持要求在巴黎和約中規定戰敗的德國必須付出巨額賠償。由于巨大的賠償負擔,德國經濟很快被拖到絕境。為了履行對英法的賠款義務,德國每年必須向美國華爾街的金主作大量的借貸。而英、法兩國也須依靠來自德國的賠款才有錢以分期付款方式對華爾街償還它們在戰時的貸款。這樣的循環流程由于1929年華爾街股票市場發生空前崩潰遽而中斷。其導致的后果是,德國借貸來源斷絕,因而付不出對英法的賠償。英法也因此無法對華爾街繼續償還它們戰時借貸的分期付款。這更加深了華爾街資本短缺窘境,導致本來就受損于股票市場崩潰而特顯疲軟的美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美國國會為了挽救此嚴重經濟拮據,在1930年制訂了《斯穆特—霍利法案》(Smoot-Hawley Act),給美國豎立了一道嚴密的保護主義壁壘。孰知歐洲各國為了自救,也學樣紛紛設立了保護主義關卡。這一串連環行動終于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在德國經濟崩潰絕望之余,希特勒登高一呼,以必須力挽狂瀾改變現狀作為競選號召,他的納粹黨遂被選為德國國會的多數黨。希特勒于1933年被任命德國總理,6年后的1939年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兩件大事給世界各國政府敲響了警鐘。它們意識到,原來世界各國經濟是休戚相關的。無論是華爾街股市崩潰,或是德國經濟被拖垮,都會波及全球經濟。如一個國家樹立保護主義關卡,就會刺激其他國家回以相應的關卡,遂而導致全球災害。這種覺悟與共識,為未來建立一個嶄新的國際秩序奠定了理論基礎。二戰結束后,戰勝國不但不再要求戰敗國支付賠款,而且為了確保國際經濟不再受累于保護主義的困擾,他們在美國領導下制訂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制度——1995年被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

另外,自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之后,人們得到一個啟示,即國際社會需要一個機構來維護國際貨幣穩定性與兌換之規律,并且可以兼作一個最終應急貸款之援手(lender of last resort)。其功能是在所有國家普遍發生資金短缺時,可以注入緊急資金,使國際經濟由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在此共識之下,美國在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塑建了一個“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這個體系包括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其中IMF的設立,主要是為了防止世界經濟大蕭條悲劇的重演③。

把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加起來,就構成了二戰后新的國際經濟體系。這個體系的精神是反對保護主義而鼓勵開放式自由市場。其理論基礎,英文叫economic theory of peace,中文可譯成開放經濟的和平理論。這個理論可以用日本1941年炸珍珠港一事來作比喻的例證。日本是一個毫無天然資源的國家,這也是它發動對東亞侵略戰爭的一個重要借口,而為了維持其對東亞的侵略戰爭,需要持續有戰略物資的支援。當時的東印度群島(即今日的印尼)擁有日本急需的資源(譬如石油),但因美國那時坐鎮菲律賓,正好擋住去路。1941年珍珠港事變之發生,正是日本企圖以轟炸珍珠港來逼使美國由菲律賓撤退的一次冒險。抽象一點來說,如果世界上有自由市場讓日本可以取得它所缺乏的天然資源,它就不須靠戰爭手段來取得,而且絕對比發動戰爭更為輕便,也不必付出那樣高昂的代價。

事后推敲美國這種經濟布局的真正意圖

盡管如此,至于美國真正的意圖,我們要等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后,目睹了國際基金(IMF)既沒有預防這次金融海嘯的發生、又未能幫助全球經濟復蘇,才恍然大悟。原來美國當初創立IMF的真正意圖,并不是任它成為調節全球金融的一個權威的機構,而是企圖要它成為美國管控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工具,以保證全球的金融經濟都會應美國的音樂而起舞。有了這個認識,我們才能將美國戰后一切金融方面安排的布局以及之后發生的種種情況完整地串聯起來。

第一,雖然說IMF要充作最終應急貸款之援手(lender of last resort),但它的總基金額僅有2500億美元($250 billion)。針對2008年金融海嘯,歐盟提議將之增加一倍,也不過才5千億美元。再看奧巴馬總統于2009年1月對國會提出的為美國經濟“救市”方案,需求之總數是25000億,結果國會通過了8310億($831 billion)的撥款。相比之下,IMF的總基金額簡直連小巫都算不上。IMF這種先天不足,完全是由于美國對全球金融管制要自己直接參預,決不松手。因此,它不認為IMF資金短缺是問題,就不足稀奇了。

第二,當初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之時,美其名曰要鞏固全球貨幣穩定,所以各國貨幣統統均與美元掛鉤,兌換率皆以美元作為計算之標準。美元又與黃金掛鉤,1兩黃金定價為35美元。在這個體系里還設立了史無前例的“加權”投票制度(weighted voting),與其他國際機構的一國一票制完全不同,這里各會員國擁有的票數多少,是依其在IMF所分攤的認股(quota)多寡而定,而認股多寡又是按每個國家經濟體之大小而決定。因此,美國以其經濟為世界之最,故擁有最多的票數,占全體票數的16.5%。最小的馬紹爾群島的票數,只占0.001%。加權投票制度,也等于是幫助美國確保IMF作為它對全球金融管控工具的一項法則。

第三,二戰后之初期,世界各國普遍缺乏美元,美國在1947~1958年之間積極主導了美元的大量輸出。杜魯門計劃與美元外援(簡稱美援)計劃應聲而起,后來,馬歇爾計劃再撥款170億美元作為援助美國的歐洲盟邦(以后再加日本)經濟復蘇所需。一般人只認為這是應付冷戰而來,實際上則是美國要借此種種辦法將美元推廣成全球貿易與投資的共同貨幣以及兌換折算的基礎。它成功了④。但是,美國這一成功也是IMF在面對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無能為力的原因。

自1958年開始,其他國家的美元持有率逐漸增高,殆至1970年左右,所有外國持有的美元總數已超過美國所有。尼克松總統感到如果這些國家把它們手中持有的美元向美國要求以35元兌換一兩黃金的話,美國將面臨空前危機。因此,1971年,各國在美國主導下簽訂了斯密松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美元與黃金以及與其他貨幣兌換均告脫鉤。世界進入了一個自由浮動的時代,意即黃金價值和任何貨幣與美金之間的兌換率,均由國際市場浮動決定,不加人為管制。

IMF于1986年開始發行SDR(特別提款權),象征IMF開始有其自己發行的幣制(昵稱“紙金”),其價值由一個包含美金、英鎊在內的一攬子儲備貨幣來決定。1992年歐盟成立后,又開始有了歐元幣制。美金雖是遭遇到競爭,但它在各種幣制中仍占翹楚地位。美國仍對世界金融系統(包括布雷頓森林體系)保持以往的管控。真正受到嚴重挑戰,要等到2015年兩個嶄新金融機構的出現:(a)金磚五國NDB(新發展銀行)與(b)由中國推動而擁有57個創始會員國的亞洲基建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至于后者,盡管美國極力反對,仍無法阻擋那與美國最親近的盟邦英國投資加入。繼英國之后,法、德、意諸盟邦也照樣跟進。之后又有澳大利亞以及韓國陸續違背美國意旨而加入了亞投行的行列。

時至今日,美國由羅斯福總統在1944年憑他的遠見與信心籌劃的戰后美國霸權領導世界的布局,政治與經濟的兩部分均遭遇到種種變換,已面目全非。至于其政、軍構想的部分,在西歐的邊陲,由于蘇聯垮臺,北大西洋公約雖是幸存,但沒有了心臟強權蘇聯的威脅,其創設之初衷不復。何況歐盟之崛起已囊括了歐洲27國,西歐往日對美國的亦步亦趨已不復重見。而在東亞核心中國的這塊邊陲,雖經過1949~1979年的一度隔離,自尼克松要玩“中國牌”以牽制過分囂張的蘇聯又重返美國的戰略地圖,但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已于幾年前登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榮譽榜,中國的地位也隨之劇變。何況高盛公司、座落巴黎而具有34成員國的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及很多其他分析家都異口同聲地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即將超過美國,而人民幣也將替代美元作為世界金融制度的基礎。如果屬實,美國將非有其應對21世紀格局的新布局不可。

在此,為了深入追蹤探討美國自羅斯福布局以來所遭受未能預期的挫折,我們須分析美國經濟近年來一蹶不振的兩大導因:一是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二是2008年以前世界石油價格的飆升。

二戰后布局給美國帶來優勢,但為何其今日經濟陷入困境

羅斯福為戰后而設的戰略布局,一方面讓美國能夠主導全球行為規則的制定(譬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加權投票制度);另一方面是讓美元變成世界金融經濟的共同貨幣,已如上述。還須加一點,那就是二戰后的美國還兼任了自己認為是鼓動民主、自由的一個夙夜匪懈之義勇軍。這一點對美國在金融經濟上的好處,并非顯而易見。有人說,因為美國不遺余力地標榜民主自由,所以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動亂,當地有錢人一定攜帶他們的財富逃來美國。這話乍聽起來似乎是無稽之談,但仔細觀察,也不無實例可佐證它的幾分真實性。不用說太早以前,就算最近20年來東歐與北非的“顏色革命”以及中東(譬如伊拉克與敘利亞)動亂諸例,幾乎沒有一次不是當地的有錢人帶了他們的財富跑到美國避亂。不僅如此,自從中國開始富起來之后,一方面有諸多“裸官”將大量不義之財交由家人悄悄挪出國門,最常見的仍是投向美國;另一方面有某些暴發戶個人出于莫名的原因不甘藏富于國內,而向國外轉移巨額財富,也多半是以美國為資金歇腳的目的地。(當然也有若干中國有錢人帶了財富來美國并取得美國公民身份,但發覺美國征稅查稅過于苛嚴,所以為了財富保值寧可放棄公民身份而遠走他鄉或者返回中國。)

我們在前面說起,戰后美國認為在它的霸權之下除了標榜民主自由之外,尚須自己充當全世界警察的角色。有鑒于以上動亂地區有錢人紛紛攜帶他們的財富競相來至美國的實例,所以美國標榜民主自由對自己的實質好處是見效了。但是,充當全球警察一角,其所遭遇的結果,尤其是在冷戰終止后,不盡理想。在索馬里、海地、波斯尼亞與科索沃的事件中,美國的干預雖然沒有具體的成果,但也無傷大雅,但美國插手阿富汗與伊拉克的軍事干涉,卻遭遇到難言之隱。喪兵折將以外,最諷刺的是,美軍要打退堂鼓都找不到體面撤軍的臺階下⑤。所以,我們對未來美國的布局是否仍對充作世界警察有同樣的熱心,可以存疑。

盡管美國二戰后的布局使自己的國際安全有了保障,但當初布局的構想,從來沒有任何應付恐怖襲擊之心理準備。故“9·11”恐襲將空前動亂帶來美國本土,產生的慘重后果至多。包括嚴重地創傷了美國經濟,令其一時無法轉圜。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為了防止經濟不斷衰退,采取了連續13次降息措施,最后把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降到1%。孰料這些措施為美國帶來更大的傷害。由于利率大量降低,造成大眾借貸來搶購房地產的異常現象。同時也招來很多國外資本注入美國大炒房地產。房地產泡沫以及次貸危機問題,都是由此衍生而來。回頭來看,我們可以說,由于美國從未遭遇過像“9·11”這樣的事件,所以金融界過分反應,造成銀行過分放寬房屋借貸標準,幾乎對申請貸款者來者不拒。銀行也知道如果太多借款人償還不出他們的貸款的話,銀行自己將面臨資金周轉危機。所以,這些銀行與放貸公司早已將放貸打包,轉賣給了半官方的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兩大公司。沒想到點滴水渠聚集成河,而河川匯集,終成汪洋大災。房利美與房地美兩家公司因累積呆賬高達50億美元之多而被政府接管,成為華爾街崩潰倒閉之先聲。

除“9·11”以外,另一使美國經濟癱瘓的變數,則是21世紀初的石油價格飆漲。本來在此以前,石油價格已居高不下,害及很多行業,尤以航空業與旅游業為最。為了縮減成本,很多公司只好裁員節流,引起失業率上升。到了2008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卻飆漲至每桶147美元。美國經濟因此遭遇莫大的挫折,失業率更直線拉高,銀行呆賬急劇上升。投資銀行本來習慣玩耍杠桿游戲,譬如以1塊錢抵押就可以借貸30塊錢,形同走鋼索,而石油價格飆升的效果,如同將走鋼索人手上的平衡棒打掉了一般。這一切積累效果導致華爾街無法收拾,終于造成2008年的崩潰,引起全球的金融海嘯。

可是有一件事令人困惑。即自1500年以來,西方國家一直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場定價,為什么偏偏現在出了問題?要知道此答案,我們必須先知道近代國際法上的一個悄然但重要的演變。因為很少人抓住此中奧秘,所以需要略加解釋。

在歷史上,國際法中的主權觀念始終是指一個國家在政治意義上的自主性,并不涵蓋經濟上的自主性。正是因為如此,西方國家才得以控制中東地區石油資源。西方所謂的“七姐妹”⑥才能來此開采這些資源,然后將生產的石油產品賣到世界各地。這“七姐妹”也壟斷了石油定價權。可是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由于現代國際法接受民族自決權,而且將它定為一個“人權”,大量的新興國家在掙脫西方國家的殖民控制后,紛紛參加了國際社會的各種活動。由于他們的鼓動,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天然資源的永久主權》決議案。從此,在本來只是政治意義上的主權之外,又增加了經濟意義的主權,從而在國際法上建立了經濟主權的觀念,因而一個國家對其土地上的天然資源擁有其絕對自主的權利。這表明了一個資源擁有國為了“公共目的”有“國有化、沒收、征收”它擁有之資源的權利。

這一發展,對于西方石油公司一向基于“屈讓”(capitulation)老觀念而取得的采油權造成莫大威脅⑦。西方石油公司為圖求存,紛紛與當地國簽訂了共同“參預”協議(譬如與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以及科威特的英國石油公司簽訂的協議)。某些協議還允許當地國政府擁有51%比率的利潤分享⑧。此后,這種擁有石油的當地國之“參預”權得到延伸,甚至讓它們可以決定石油在世界市場的售價。我們熟悉的OPEC,雖然名稱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但實際上是擁有石油當地國的組織。它成立于1960年,自1974年開始,中東石油的賣價就全權由OPEC(而非西方“七姐妹”)絕對掌握。從此,石油市場永無寧日。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能源(石油)危機在1974年爆發的重要原因。

從1971年到1973年底,波斯灣的原油從每桶1.8美元漲到每桶11.65美元;到了1982年已漲到每桶40美元。而在2000年后,原油價格很少低過每桶60美元。到了2008年7月原油價格居然漲到每桶147美元,這是史無前例的。

分析以上(“9·11”恐襲)的突發事件和石油價格失控的兩大變數,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有一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幕后的策動者都是中東的某些極端勢力。在炸毀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和促成華爾街崩潰方面,這些勢力均達到了它們的目的。如果可以這樣下結論的話,那么為什么這些人會如此痛恨美國乃至要摧毀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紐約世貿大樓與華爾街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最顯著的象征)?如果我們試從某些中東阿拉伯人視角觀之,最可能的解釋是,他們認為美國對中東阿拉伯與以色列的政策過于偏頗,以至傷及阿拉伯人權益。如這個揣測屬實,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何奧巴馬總統上任后給予中東問題特別優先關注,甚至不憚重提自1947年以來就被擱置的巴勒斯坦建國這一敏感議案。

理解這些演變與復雜背景,我們就會發現,羅斯福為二戰以后制定的戰略布局已無法適合“后冷戰”時代所需。美國對于21世紀應有怎樣的新布局,似乎尚在摸索之中,但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已有足夠依據可以基本認定美國未來應該關注的事項,大約可以歸納為四點:控制世界石油的穩定;制約國際恐怖主義者之行動;參與世界扶貧工程;在環保方面作出努力。

揣測美國21世紀布局應有的基本考慮與努力

根據以上分析的諸多發展與演變,美國如要確保它在21世紀中霸權地位之于不衰,應有幾個特別專注不能懈怠。茲分別簡述如下:

第一,為了鞏固自己經濟的強勢,首先須在世界石油的穩定上著手。美國本來的政策是盡量不開采自己境內的石油。但因OPEC操縱石油價格已導致美國經濟因成本大增而受損,所以近五六年來華盛頓政府已鼓勵美國頁巖石油的生產,自2010年以來,其產量已經增加了一倍。美國每日4.4百萬桶的頁巖石油產量,占全世界頁巖石油總產量的90%。今年初國際市場石油的售價降到了27美元一桶,恐怕正符合美國的心意。

第二,為了維護美國本土以及世界各地安全,美國必須在全球反恐努力上起得帶頭作用。除了掌管美國國防安全的官員外,連今年競選總統與國會議員的政客口中都不停地高呼要消滅恐怖分子的根源(ISIS“伊斯蘭國”)。

第三,由于要與中國競爭取得第三世界的擁戴,必須認真參與世界扶貧工程。除了拉美以外,美國一向對發展較落后地區(包括非洲)一概無大興趣。相反,中國對弱小民族則愛顧有加。在2008~2010年間,中國對開發中的國家貸款數量竟超過世界銀行,達到了1100億美元的總數。此外,北京還免除了不能償還貸款的發展中國家幾十億美元的債務。在2000~2009年間,中國免除了35個非洲國家全部312筆貸款,而且這些國家都沒有什么中國需要的天然資源。美國因感中國這方面競爭的威脅,也開始注意如何幫助削減世界上的貧窮問題。

第四,促進世界環保合作。美國雖然早先退出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但是奧巴馬上任以來卻相當注重環保問題。在此議題上,他曾于2014年在北京與習近平主席共同簽發了一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去年(2015年)他也親自參加了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并和習近平主席達成協議。中美雙方強調制定和公布以全球溫升控制在2攝氏度(相當于3.5華氏度)之內為目標的本世紀中期低碳經濟轉型戰略之重要性。而且,雙方重申支持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以解決發展中國家所需。

總而言之,美國21世紀的布局,應該脫離不了以上四點核心考慮。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除了第一項之外,在其他三點上,美國均應發現如它能與中國合作,勢將事半功倍。可是,華盛頓會否真如此想,恐怕還有變數。這個變數就是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

美國眼里的中國崛起與美國未來的布局

美國對華政策,在尼克松時代,是以玩“中國牌”來對付彼時過于囂張的蘇聯。但在蘇聯垮臺以后,除了“中國牌”之用場告罄以外,還面臨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力直線上升的中國崛起。自從卡特總統第二任以來,美國曾試圖以加深美中經貿關系(“全面接觸”)來促使中國內部的“和平演變”。但后來發現如此做法,除了大大幫助了中國經濟更加倍突飛猛進以外,并未取得美國預期改變中國內政的效果⑨。因此,華盛頓方面開始覺得,必須防范崛起的中國替代以前的蘇聯而成為美國的勁敵。

在研究國際關系的理論中,影響最大的當首推實力派(realists與Neorealists)的論點。他們認為,歷史上所有崛起的新興強權都會挑戰現存的世界霸主,沒有什么“和平”崛起的先例,崛起的中國一定會挑戰現任霸主的美國。因此,他們認為美國的對策是在中國國力還沒有完全達到足以挑戰美國之時,“乘機將它打下去”。有知名的學者竟主張美國應該聯盟日本來共同鉗制中國⑩。

但是,根據筆者的研究,這些西方學者有一共同盲點,即他們所根據的歷史先例全是第一次崛起的國家(亦即“暴發戶”的行列)。譬如:工業革命之后興起的英國、拿破侖領導下的法國、俾斯麥帶起來的德國、明治維新創造的日本、斯大林帶動的蘇聯、二戰以后的美國。但是,中國不是第一次崛起。根據國外的權威數據資料(包括英國權威經濟歷史學者Angus Maddison的數據庫),中國在713~1820年之間的一千多年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國。其GDP比全歐洲加起來都大許多?。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由于內憂外患,特別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蹂躪(包括日本的侵略戰爭),中國衰頹了一個半世紀,至1978年以后才逐漸再度抬頭興起。所以,中國現在是第二次崛起,絕不能和以上第一次崛起的“暴發戶”國家相比。

雖然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有類似中國第二次興起的記錄,我們因此沒有先例可尋,故無法知曉第二次興起的大國會有如何的行為表現,但有三個“標示”可以幫助我們推敲中國再起后行為表現的方向。第一,中國第一次崛起的一千多年并沒有侵略他國記錄的事實(如有的話,鄰國歷史不會沒有記載)。第二,中國有在1840年以后衰頹一個半世紀的感受與體會。聯合國憲章中第二條第三款中的“正義”(justice)一詞,有記錄顯示是中國當初在憲章草擬時堅持加進去的。這是由于中國飽受帝國主義欺凌之苦故而深感世界上應該提倡社會正義。中國今日善待弱小民族的表現,正是出自這種信念。第三,中國在它1978年開始復興再起的38年來,對于國際秩序的尊重以及對美國禮讓之表現(譬如在聯合國安理會對美國所提出或支持的決議案,包括對朝鮮違反核武擴散的制裁案,中國投票記錄幾乎完全與美國投票意愿相符;這與過去蘇聯的表現完全不同)?。基于這三個方面的“標示”,足證第二次再起的中國與以上實力學派所引以為依據的第一次崛起的“暴發戶”國家絕對不能同日而語。我們可以斷定再起的中國不會因為自己要稱霸而挑戰美國?。

可是,雖然鐵證如山,而且習近平主席為了釋出善意也矢言中美兩國“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但美國政府對華猜忌仍然不為所動。奧巴馬總統的“重返亞洲”(又說是要尋找再平衡),說穿了,主要還是針對中國。奧巴馬2014年訪問日本時,毫不含糊地宣稱,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概括了美國共同保護日本尖閣群島(即中國的釣魚島)的義務。今年(2016年)5月他訪問日本時,特地去廣島對那死于70年前美國原子彈下的亡魂的后裔致敬。這一切具表明了奧巴馬在積極拉攏反中國的日本。其用意不言而喻。

我們不要忘記奧巴馬總統2014年5月31日在西點軍校演講時宣稱美國將維持再一百年的霸權,我們也應該知道美國貪婪的文化決定了它是一個富不知足、強不能安的國家。所以,盡管中國有愛好和平的記錄,也多次宣示絕不稱霸,并且還以實際行為表現不與美國爭霸,但美國對中國的猜忌根深蒂固。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只要這種猜忌之毒素存在美國領導人(包括競選中的政客)心目中一日,他們內心就一日不得安寧。展望美國21世紀的全球戰略布局,恐怕最終仍是以防范它想象中的“中國威脅”的大前提為準。換句話說,防范中國崛起的威脅,在美國全球布局上,將比以上所舉四項關切的的任何一項(甚至所有四項加起來)的比重還要大。我們以上說起美國自建國以來曾長時期因覺自己國力雄威而獨具不可動搖的自信心。相比之下,面對崛起的中國,美國以往的自信心完全不知去向。

追其究竟,不外乎是由于西方人習慣于以前中國人的禮讓以及在外交上傳統之退讓政策(至少在鴉片戰爭以后的表現是如此),而在美國看來,現在的中國非但已不顧韜光養晦的格言,而且還大談要與美國策劃平起平坐的“新型大國關系”,故而讓美國有絕對的恐懼感。中國的對策,筆者認為還是應該不勝其煩地重復指出中國不是第一次崛起等諸點,直到美國人相信為止?。

結語

以上所說美國官方對“中國威脅論”的恐懼感已至瘋狂狀態。除了以上所言的緣由之外,還有一個真實但被某些重量級學者否定的因素。他們否定的,卻是美國國力已悄然進入嚴重滑落的論點。筆者認為這種否定,是色厲內荏的心虛表現。因此,而對中國僅以30多年的努力已經復蘇崛起,他們覺得更加可怕。

關于美國是否已開始衰退的問題,雖然民間與輿論界頗有附和,但若干重量級學者卻極力反對。這些學者,包括奈伊(Joseph Nye),著有“美國世紀結束了嗎?”(Is the American Century Over?);越夫(Joseph Joffe),著有“美國衰退之迷思”(The Myth of America's Decline);以及卡干(Robert Kagan),著有“美國塑造的世界”(The World America Made)。據說奧巴馬總統極為器重這一派的意見。

筆者之所以認為這些學者是心虛的表現,是因為有數據為我們作證。第一,美國的國債(包括公家與私人的全部債務)是美國GDP的141%,在全世界排名第一。相比之下,中國的國債僅占其GDP的16.2%,全球排名第十一(這些是根據美國CIA的數據)。第二,根據維基百科全書,美國的中產階級(年薪在4萬至10萬美元),有11%的家庭在緊急情況下手頭拿不出400塊美元應急。尤有甚者,縱使是年薪10萬美元的美國家庭,有27%也有同樣的問題。

就是因為美國的國力衰退只有繼續下滑而無挽回的機會,所以它更加擔心譬如中國的海軍是否趕上美國。因此,要在南海問題上以航行自由為借口,企圖抑制中國海上發展與擴權。

目前是美國開國以來第一次喪失了對自己國力充沛的信心。所以它對全球的布局,一定是要防范第二大國國力的擴充,以保證它自己在后冷戰時期領導地位的不衰。

注釋

Nicholas J. Spykman, American Strategy and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42.

Herman Schwartz, States and Market: Emergency of a Global Economy, New York: Macmillan, 2000.

Charles P. Kindleberger,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revised and enlarged ed.,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參見熊玠:《金融海嘯對國際關系理論的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10期,第59~67頁。

參見Michael Mandelbaum, Mission Failure: America and the World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石油工業“七姐妹”是指20世紀50年代控制中東石油資源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分別是:標準石油公司(愛克森石油公司的前身)、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龍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海灣公司、殼牌石油公司與英國的BP公司。

所謂“屈讓”是西方國家在國際法上借用一個(國內)習慣法的觀念。用白話說,意即我在你土地上投資開采你的資源,也分你一杯羹。久而久之,我就幾乎可以霸占甚至擁有您土地上的資源,你就等于失去了(經濟)主權。

Stephen Gill, David Law,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262.

見Michael Mandelbaum, Mission Failure, p. 35ff.

John Mearsheimer, "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Pacifier," Foreign Affairs, 2001, pp. 46-61.

Angus Maddison, 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30 A.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相關討論,請見James C. Hsiung, China into Its Second Rise: Mythis, Puzzles, Paradoxes, and Challenge to Theory,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2, pp. 47-70.

見Hiung, China into Its Second Rise, p. 251ff.

見熊玠:《大國復興》,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225~229頁。

以中國第二次再起角度來摧毀西方實力派之觀點,除了拙著China into Its Second Rise以及中文版的《大國復興》以外,另外批判實力派有關中國威脅論的書籍值得推介的有;Steve Chan, Looking for Balanc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Power Balancing in As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Rosemay Foot, Andrew Walter,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 Global Order, Cambridge Univesity Press, 2011.

責 編/鄭韶武

Abstract: In terms of thinking about and making arrangements for its foreign relations, the US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the "isolationist" closed-door policy when it was just founded, the Monroe Doctrin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hegemonic arrangement after World War II. Behind this is the US confidence in its powerful national strength. The strategic arrangement of the US in the 21st century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with four top priorities including anti-terrorism mechanism, responding to the OPEC monopoly over the oil price, joint effort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world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due to America's increasing fear of China, its strategic arrangement in the future will still focus on guarding against China. The reason is that the US diplomatic orientation has been over-affected by the power group of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cademia. The power group refers to previous examples in the history and state that all the emerging powers will eventually compete with the existing power for hegemony. However, the examples they use are all "upstart" countries which become powerful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e first rise of China took place as early as 713 A.D. and lasted until 1820, and now is the second rise of China, it is a revival rather than an "upstart". This paper also cited three "signs" to show that the Chinese rise will definitely not lead to a fight with the US for dominance. The future global arrangement of the US should not be preconditioned on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Keywords: regional arrangement, global arrangement, independence, Monroe Doctrine, strategic border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欧美日韩|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男女精品视频|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色AV色 综合网站|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日本视频91|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 综合五月天网|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免费激情网址| 日韩在线第三页|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片在线无码观看|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不卡网| www.亚洲天堂|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天堂成人av| 亚洲三级影院|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久青草网站|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98超碰在线观看| 色视频久久|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在线色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亚洲成人|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色综合中文|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久视频免费精品6|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激情视频综合网|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97久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