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旺

建制鎮污水處理廠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不僅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事關“兩美浙江”建設和“五水共治”成效以及城鄉人居環境的改善。
在去年對全省23家建制鎮污水處理廠專項跟蹤監督的基礎上,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對建制鎮污水處理廠再次開展審議。2016年7至9月,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袁榮祥帶領下,省人大環資委赴杭州、溫州、湖州、紹興、金華、臺州6市進行調研。
23家污水處理廠不再“曬太陽”
去年10月未完成主體工程的嵊州市甘霖鎮污水處理廠,目前已經投入試運行,由嵊州水務集團委托湖北君集處理有限公司運行維護;在去年未投入運營的蒼南縣臨港污水處理廠,目前已經規范運行,今年上半年運行負荷率70.7%,進水COD達到120mg/L……這是近日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分赴我省各地了解到的最新情況。
去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就23個建制鎮污水處理廠閑置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后,省建設廳及有關地方政府積極落實省人大督查意見,制定“一廠一策”解決方案,及時有效整改,使污水處理廠閑置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23個建制鎮污水處理廠均完成投運任務:10個正式投入運行、13座試運行或調試。15個污水收集管網配套不到位的廠新增管網113公里,累計建成管網198公里,為規劃長度的81%。
2016年,省政府繼續加大支持力度,投入省級財政“以獎代補”資金6.35億元,用于城鎮污水處理處置設施及管網建設,對23家建制鎮污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建設予以重點支持。經過整改,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偏低問題得到明顯改善。截至 2016年7月,23座建制鎮污水處理廠平均運行負荷率達到65.6%。
調研顯示,“五水共治”以來,在設施建設方面,全省639個建制鎮全部開工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我省繼2007年率先在全國實現縣縣建有污水處理廠后,2015年又成為全國第一個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的省。
在污水處理方面,依據《浙江省城建統計年鑒》數據,2014年全省城市污水處理率平均為89.9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2個百分點,2015年我省城市污水處理率平均為91.3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45個百分點。而在出水排放標準方面,截至2016年6月,全省已建成的城鎮污水處理廠中,出廠水執行一級A標準的有228座,占總數的77%。太湖、錢塘江流域絕大部分完成了提標改造工程。我省將提前實現國家“水十條”要求2017年敏感地區達到一級A標準的目標要求。
從市、縣情況看,亮點紛呈,可圈可點。諸暨市、義烏市、永康市對市(縣)域內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科學規劃布局,打破鄉鎮行政區劃限制,從縣(市)域范圍、按流域水系對污水處理廠進行布局。湖州、金華、紹興一些縣市積極開放城鎮污水建設運行市場,吸引社會和民間資金投入。
“四大短板”亟需重視和破解
不過在調研中也發現,我省建制鎮污水處理廠雖然已經不再“曬太陽”,但在建設、運行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有的還是突出短板。
第一塊短板就是規劃不夠科學合理。調研中發現,較為普遍的情況是:許多地方當時對規劃科學論證不足,致使設計規模過度超前,或者選擇工藝、選擇地址不當。有的是死守規劃機械上馬,不顧客觀形勢發生變化,遇到產業結構調整后生產企業工業污水減少、人口轉移后生活污水減少等情況,仍然不作合理調整。有的根本沒有按區域或流域統籌規劃,而是由各個鎮鄉各自規劃,劃地建設,布局不合理。
第二塊短板就是管網建設滯后太多。基層“重終端主體工程建設輕管網建設,重工業園區管網輕集鎮生活污水管網,重主干管網輕毛細支管網”的情況十分突出,而且沒有較大改變,提標改造和管網建設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資金保障”。
第三塊短板就是運行負荷率偏低的現象仍然較為突出。據杭州市有關方面介紹,杭州市27座建制鎮污水處理廠中,運行負荷率低于60%的有8座。23個閑置污水處理廠雖然目前已全部投運,但運行負荷率達到60%的只有11座。一些地方的建制鎮污水處理廠,雖然出水排放都達到標準,但進水濃度明顯偏低。為應付運行負荷率考核,個別污水處理廠還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
第四塊短板是管理和監督存在薄弱環節。我省一些地方建制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問題較為突出,污水處理廠投入不足,監測監控設備不全;有的廠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操作不規范;更普遍的問題是專業人員缺乏,技術力量薄弱。在采取PPP合作模式和第三方運營機制后,一些地方政府與運營企業的關系沒有完全理順,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不夠明晰,影響運營企業的積極性。此外,收費問題也是困擾地方各級政府的一塊“心病”。許多地方的建制鎮污水處理收費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政府對自備水的污水處理費征收難度也很大。
精準施策提升污水處理水平
“要改進考核,有效應用指揮棒”。省人大環資委的報告認為,省政府將城鎮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和達標排放率作為目標管理重要內容,確實抓住了工作“牛鼻子”。
“如根據城鄉發展實際,對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建制鎮污水處理廠的考核要求有所區別,或對運行負荷率等指標的考核予以進一步細化,采取分類分期的考核方法。對規劃建設中先天不足、受客觀條件限制一時達不到標準、運行又十分困難的污水處理廠,宜給予一定的緩沖期,使其整改既有一定壓力,又有積極動力。”
報告還指出,“各地在下一步的規劃建設中,應該打破‘一鎮一廠’的局部思維,克服為建而建的短視行為,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和環境治理形勢,統籌區域、流域的水環境治理,嚴格論證污水處理廠建設的布局、形式、規模和進度,科學地作出規劃設計。”
調研組建議,在污水處理廠建設方面,對前期規劃不合理、設計規模明顯過大的建設項目,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作細致認真的評估分析,采取“一廠一策”處理措施:對當前尚未全面建設的,要抓緊調整規劃,改變建設規模、建設期檔或處理工藝,防止釀成新的“曬太陽工程”;對硬性上馬既成事實的工程,如果在相當時期內污水收集量確實達不到要求、運行十分困難、每年投入資金量又較大的,要客觀分析效應,比較利弊關系,及時采取妥善措施,以免出現更大的浪費。
“各級政府要繼續把管網建設滯后作為重點短板來處理,全力抓好建制鎮污水收集管網特別是支線管網和入戶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率,保證配套管網長度與污水處理能力相適應。加大對管網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重點幫助生態功能區的建制鎮解決資金困難問題。”調研報告如此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