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藍
政府機關出臺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嚴謹讓群眾覺得“高冷”、不易懂。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機關出臺的“紅頭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即將“官話”翻譯成“白話”,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講清楚。(9月16日新華社)
“紅頭文件”我們并不陌生,因“紅頭文件”的“官話”緣由,不僅僅看起來標準,讀起來更是嚴謹,更講究“專業”。然而,“紅頭文件”對官員來說是專業了,但是對老百姓來說卻有些“高冷”。尤其是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一不小心就會讓文件的內容變味或者解讀不全。因此,“紅頭文件”需要親民,要接地氣,首先就要打通“語言解讀”上的最后一公里。
不過,紅頭文件若完全依賴于發布“解讀版本”,是否會增加不必要的信息發布成本,或因為解讀口徑不一而更加讓人看不懂?這兩點也不得不防。這就要求,紅頭文件的“原件”,就應該要有普通民眾的視角,最大限度地確保其表述的精確性。而除此之外,從源頭上減少和規范紅頭文件,恐怕才是釜底抽薪之舉。
河南的這一規定明確,社會關注度高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省政府規章必須進行解讀。而在去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相關意見指出,要切實加強對紅頭文件的監督管理,逐步減少行政規范性文件。凡是直接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事項,原則上都要由法律法規作出規定。
還要看到,“紅頭文件”的發布程序比立法要“簡約”得多,其本身的合理性也缺乏足夠的保障。而加強對紅頭文件的“白話”解讀,并未觸及對紅頭文件本身合規性的審查。事實上,近年來屢有政府紅頭文件違法的案例被報道,典型如2013年12月,安徽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第45號文件:《關于煙花爆竹生產企業整體退出意見的通知》。而2015年4月,合肥中院判決“確認安徽省政府做出45號通知行為違法”。不難看出,若紅頭文件自身的合法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再“通俗易懂”的解讀,都可能無益于增進民眾的權益。
正視民眾“看不懂”紅頭文件的焦慮,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社會對于紅頭文件的規范要求,不能僅止于讓人“看得懂”這一個方面。讓政府出臺的所有文件都經得起合法性審視,并逐步告別紅頭文件的治理依賴,才是普通民眾最希望看到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