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威 張壬戌
走進楊王苑,只見成片的別墅紅瓦白墻,錯落有致地掩映在樹蔭花叢之間,平坦寬敞的柏油路穿園而過,而邊上的小河波光粼粼,倒映著白云藍天……此時此景,誰能想到這竟是上海郊區的一個農村。
“這都是托共產黨的福呀!”村里的吳阿婆說,“多虧孫躍明書記頭帶得好,我們才住上了大別墅,過上了好日子。”吳阿婆說的,正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奉賢區南橋鎮楊王村黨委書記、楊王經濟園區主任孫躍明。
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羊”
鏡頭拉回到20年前,彼時的楊王村發展跌入谷底,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村集體賬面上沒有一分錢,相反還負債1360萬元,人均負債1.31萬元,企業不景氣,村莊破落,村民怨聲載道。楊王村成了奉賢叫得上號的窮村、差村。短短一年的功夫,村領導班子走馬燈似的換了3茬,但都沒能讓楊王村走出困境。
誰會是合格的帶頭人?群眾的目光漸漸聚焦在年輕的孫躍明身上。雖然他當時還是小字輩,卻已有多年闖蕩商海的經歷。從村辦工廠的工人做起,到技術員、負責銷售的副廠長和廠長,孫躍明一步一個腳印,迅速成長為一名懂經營、有闖勁的企管人才。困難之際,面對全村父老鄉親的重托,孫躍明毅然決定挑起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擔,走上了村主任這個崗位。回想當年這個決定,孫躍明說:“雖然當時我自己是企業老總,可以走發家致富的道路,但是我決心寧可不當個人富翁,也要為楊王村百姓造福一輩子。”
為了發展經濟,孫躍明帶領村民自籌資金開發了100畝工業園區,還經常跑去深圳,一次次地出席招商引資會議。有一次,為接洽一個客戶,孫躍明在這家公司門外足足等了七八個小時,終于感動了客戶,簽下了投資楊王的協議。4年間共引進企業400多家。數年之后孫躍明又自籌資金開發1000畝工業園區。功夫不負有心人,孫躍明的一次次“大手筆”,讓楊王村實現“咸魚翻身”,走上了崛起發展的康莊大道。
十幾年時間,楊王村不但甩掉了“窮村”的帽子,而且一躍成為奉賢區有名的富裕文明村,成為上海郊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張名片。到去年底,全村一、二、三產業實現經濟規模128億元,稅金實現3.19億元,全村可支配收入達到4100多萬元,形成了工業經濟園區、現代農業區、生產性服務業區、鄉村旅游區和農村新型社區五大板塊的新農村建設格局。村綜合實力在全國農村中名列第35位。楊王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十佳小康村”等榮譽稱號,而孫躍明本人則被評為“中國十大杰出村官”、“新農村建設領頭羊”等。
代表履職路上的“奮蹄馬”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孫躍明的奉獻和付出,讓他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信任和支持,2013年他光榮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也是上海市唯一一名來自農村的代表。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參與行使國家權力。孫躍明感到,這是一份榮譽,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如何當好全國人大代表?這是對我的新挑戰,壓力還是蠻大的。記得第一次上北京開全國人代會,我總在想審議的時候如何講得好一點,把問題看得透一點,好多東西要思考得深一點,晚上老是睡不著覺,甚至還發了燒。”
漸漸地,孫躍明把壓力變為動力,開始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全新征程。一方面加強學習、思考和調研。認真參加全國人大組織的代表初任學習、履職學習及專題學習班,參加上海市人大組織的調研、視察等各項閉會期間活動,還向連任代表“討教”履職經驗,力爭盡快了解掌握代表履職“應知應會”內容,提高履職的能力。另一方面,他決定充分利用自己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對三農工作比較熟悉的優勢,多為農村的改革發展建言獻策、貢獻力量。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兩年多來,他廣泛聽取農民和村、鎮、政府機關等部門的意見,查閱大量的文件資料,在全國人代會上共提出《關于推進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的建議》、《關于基本農田保護應納入生態補償范圍的建議》等5份代表建議。今年初,他提交了《關于新農村建設若干問題的建議》,提出“三農”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問題:一是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未能有效發揮;二是農村村級組織帶領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不足;三是鄉風文明建設弱化,發展不平衡;四是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要有機結合,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得到承辦建議的相關國家部委的肯定和采納。
在全國人代會期間,孫躍明抓住與來自各方面的全國人大代表共同履職,尤其是黨和國家領導來團參與審議、共商國是的機遇,積極參與討論,充分利用好每一次發言機會,反映農村實際情況,為做好“三農”工作建言獻策。同時,在接受媒體采訪等場合,他也不遺余力地為推進農村的改革發展鼓與呼。為提高發言質量,他還經常工作到深夜,精心準備、打磨發言內容。
“作為基層代表,我就是從群眾當中走出來的,會更多地傾聽到老百姓的社情民意。我要把基層的聲音帶到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發揮好橋梁紐帶的作用。”孫躍明代表說,“希望通過我們這些基層代表的努力,讓老百姓的呼聲更好地被聽到,讓老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好。”
服務群眾的“孺子牛”
在全國人代會上,孫躍明常自稱自己是“草根”代表,平時就工作、生活在農村最基層,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孫躍明說,不論是做好代表工作,還是村的發展工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緊密團結群眾,聽取群眾意見,同時了解群眾的思想、期盼和困惑,及時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他提出,楊王村群眾工作要做到四個要:群眾有問聲我們要有應答;群眾來訪我們要接待;群眾有難事我們要解決;群眾的權益我們要維護。
“發展的最終落腳點,是讓老百姓得到更大實惠。”數年前孫躍明決定以宅基地置換歸并為突破口,建設“楊王苑”新村,既節約用地,又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他還專程請來市、區有關專家,科學設計新農村規劃。為做好動遷動員工作,他挨家挨戶上門征求意見、做工作,得到絕大多數村民的擁護。有一戶農戶為了給兒子多爭一套房鬧情緒,孫躍明多次上門宣傳政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說:“我是楊王的兒子,想為村民辦好事。你要把我也當成自己的兒子,不要為難我了。”說得這位村民熱淚盈眶,最終在協議書上簽了字。
為了建設“楊王苑”,孫躍明日夜奔波在工地上,連小舅子因病不幸去世也顧不上去照料。家里的老人、孩子全甩給他愛人一人支撐著。可是,他卻在村民家噓寒問暖,許多老人感動得不禁潸然淚下。“楊王苑”總算竣工交房了,孫躍明提議:新樓房讓村民先挑選,村班子成員放在最后。孫躍明家的那套就是群眾挑剩下來的。
這些年,孫躍明始終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要讓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圍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努力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楊王村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62歲的村民王勤華見證了從貧困村到富裕村的巨變:過去,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幾十年,兜里空空沒有錢;而現在大家不種田,人人袋里都有錢”。村里老人更是“冬天孵太陽,夏天乘風涼,搓搓小麻將,吃吃白相相”。
現在的楊王村村民基本享受到“貧有所依、病有所醫、難有所幫、老有所養、應保盡保”的待遇,年末還有一次性實物福利;考取大學的村民子女可領到獎學金;人均年收入低于上海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家庭都給予落實三級定補,合作醫療投保率達到100%;患白內障的低收入老年村民由村里提供手術費,進行復明手術。楊王村推出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擁護。
當了全國人大代表,孫躍明的視野更寬了,他的社會職責也不僅僅局限在楊王村。到了2015年底,他開始提前思考醞釀2016年初全國人代會將提交的議案和建議。他說:“作為農村來的人大代表,就要為農民說真心話,反映農村客觀情況,讓黨和國家了解真實的農村,制定出符合農村實際的政策,讓更多的村能夠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