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堅軒
“本市污染環境犯罪大多是無證作坊的超標排放廢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呈現出由“單打獨斗”向“鏈式作業”發展的趨勢;性保健假藥犯罪居于危害藥品安全首位;假藥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現象突出”。這是市檢察院對近年來,本市環境資源保護和食品藥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分析,提示的新特點。
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2015年3月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在最高檢統一部署下,開展為期兩年的“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和“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以下簡稱“兩個專項立案監督活動”),至同年11月底,共監督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上述兩類犯罪案件共計201件264人。其中,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23件43人,危害食品藥品安全類案件178件221人,并立案偵查食品安全監管領域職務犯罪案件1件2人。
環境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六大特點
1、污染環境犯罪主體多為無證經營的加工作坊業主,犯罪行為以超標排放廢液為主。這類違法犯罪大多數都是在較偏僻的郊區,違法排放等行為主要通過河流、田地、農用井、窨井、自挖滲坑等來進行,犯罪成本較低,但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租賃青浦區趙巷鎮方夏村某號的李某某及妻子黃某某,無證開辦了金屬件加工廠,對金屬件除銹氧化,操作時卻將廢水未經處理直接通過滲坑排放,造成土地嚴重污染。經檢測,非法排放的廢水含重金屬濃度超過上海市標準三倍以上,且含有鉻重金屬有毒物質。去年8月經青浦區檢察院建議案件移送公安立案偵查。目前李某某被判處徒刑8個月、罰金2萬元;黃某某被判處徒刑6個月、緩刑1年,罰金2萬元。
2、破壞資源類犯罪涉及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案件呈上升態勢。在全市檢察機關受理提請批捕環境資源案件中,涉及瀕危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案件占3成,同比上升20%,主要涉及象牙制品、收購瀕危保護動物、非法狩獵野生動物等。去年10月,崇明縣檢察院獲悉,該縣林業部門正在查處兩件私自拉網捕捉野生鳥類行政案件,及時了解案情,認為該兩件均已涉嫌非法狩獵罪,遂向林業部門制發了《建議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函》,目前公安已對上述案件立案偵查。
3、食品領域犯罪案件涉案食品種類繁多,涉及面廣。主要犯罪手段是,在麻辣燙、牛肉湯、小龍蝦等食品內添加罌粟殼等有毒有害物質;非法銷售病死肉、過期肉,走私并銷售疫區牛肉、含瘦肉精牛肉等,以鴨肉、豬肉假冒牛羊肉等;面制品中濫用明礬等含鋁食品添加劑。去年7月,青浦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該區重固鎮一家燴面館進行檢查時,當場查獲添加罌粟殼、嗎啡、可待因等有毒有害物質的面湯用調味品,經該區檢察院建議,公安機關對經營該面館業主吳某某刑事立案偵查,目前吳某某被判處徒刑3年、罰金3萬元。
4、食品領域犯罪呈現出由“單打獨斗”向“鏈式作業”發展的趨勢。犯罪分子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銷售等環節分工協作,“互惠互利”,形成了相對穩定、隱秘的利益鏈。犯罪嫌疑人沈某等人獲知上海一食品企業有超過保質期的冰凍螯蝦待銷毀,即充相關人員承攬銷毀業務,卻將待銷毀的70余噸螯蝦出售給茅某、謝某等人,幾經轉手流向市場銷售。日前經浦東新區檢察院建議,已經移送公安立案偵查。
5、在藥品領域,性保健假藥犯罪案件居于首位,美容微整形領域假藥案件有增多趨勢。全市檢察機關立案監督生產、銷售假藥案件中,銷售性保健假藥案件占到九成。一些不法份子利用美容微整形市場需求增多,在無銷售藥品許可證情況下,購進美使癢丁注射液、溶脂針、玻尿酸溶解針等,加價向整形醫院、機構、醫師及做微整形的客戶銷售。犯罪嫌疑人蔡某某從境外購買復合維他命B注射液等加價銷售,經相關部門認定,上述涉案藥品未取得藥品注冊證書均為假藥。蔡某某因涉嫌銷售假藥罪被徐匯區檢察院批準逮捕。
6、假藥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現象突出。由于網絡同步監管和治理水平相對滯后,犯罪分子未取得經營許可,通過互聯網銷售假藥成為假藥犯罪的重要手段。
多管齊下監督執法 檢察官在行動
今年3月活動啟動以來,本市檢察機關切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依法監督行政執法機關移送立案偵查破壞環境資源和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案件,嚴肅查辦背后的職務犯罪,打擊負有監管職責和偵查職責的“保護傘”,促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以重大疑難案件聯動執法為切入點,加強協作配合,充分運用涵蓋了包括食藥監在內的22家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信息共享平臺”(以下簡稱“兩法平臺”),及時發現可能涉嫌犯罪的案件。
針對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領域的犯罪案件涉及的專業知識多、取證難、鑒定難、定性難等問題。今年8月,全市檢察機關由22名檢察官分別組成的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領域兩個研究小組,并將食品、藥品領域犯罪案件細分成肉制品、奶制品、性保健假藥、美容整形假藥等類別;將環境領域細分為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類別,分別對每一類別的定罪標準、取證要求、法律適用等進行專題研究,為提高辦案質量提供保證。
市檢察三分院發揮集中管轄重大跨行政區劃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犯罪案件職能作用,依法提前介入備受社會關注的“11.25特大跨境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日本牛肉案”,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寺田伙同陳某某予以接運、倉儲,并分別銷售給他人,總計銷售金額達人民幣3603萬余元;徐某某銷售疫區牛肉金額達235萬余元;顧某某在明知非法銷售的情況下,仍提供冷庫幫助非法貯存。整個過程中的采購、走私、運輸、接貨、倉儲、銷售等各個環節均由專人專門負責,環環相扣、緊密高效,形成了一條穩定高效的灰色產業鏈。目前該案已向法院提起公訴。
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犯罪多發,往往與一些部門監管不力、行政不作為,一些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包庇縱容有關。全市檢察機關結合“兩個專項立案監督”,重視摸排深挖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犯罪背后的職務犯罪線索。閔行區檢察院在辦理某公司生產、銷售過期牛肉案時發現,區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檢疫員王某,利用職務便利,以“加班費”名義收受該公司賄賂8.2萬元,對該公司違規貯藏12.4噸過期牛肉的行為隱瞞不報。還伙同該所凌某共同收受另一家公司賄賂4.2萬元,對該公司違規問題,未及時上報并督促做無害化處理,導致該公司對外銷售8000余公斤過期牛肉。目前,王某和凌某涉嫌受賄、玩忽職守案正在審查起訴中。
綜合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參與
結合辦案,檢察機關深入分析案件背后的社會原因以及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檢察官認為,目前由于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辨別能力還不夠強,以及擔心打擊報復等方面的原因,社區群眾對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犯罪行為的監督舉報力度還不夠,群防群治的效果還無法體現;當前,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案件中跨區域實施犯罪情況層出不窮,跨區域的聯動執法工作機制尚未形成,單方面執法往往效果不佳;行政執法部門與司法機關的案件信息通報機制還不夠健全,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對案件移送的標準和程序還需要完善。
對此,市檢察院建議行政執法機關加大監管力度和范圍,確保監管不留死角和盲區;鼓勵廣大群眾在發現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違法犯罪線索時及時投訴舉報,確保違法犯罪行為能夠被及時查處;要建立犯罪危害后果應急處置機制;要建立跨區域行政執法合作機制;要健全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的信息通報機制,以及重大敏感案件應急處置機制,建立統一的案件移送標準和程序,為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