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靈君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國家,信仰與高尚的道德必然是任何執政黨追求的基本價值。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深入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就是強化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從政道德、底線思維,就是要繼承和發展綿延于幾千年中華文明中“君子之政”的從政價值,如能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有機融合,一定能開創我國國家與社會治理的嶄新局面。
一、君子之政的基本內涵與發展邏輯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中華數千年文明極其重視個人內心的自我約束,自我約束構成了德政的基本前提。德政意識誕生于周代的“天命”信仰,從而構建了中國人的“敬畏”意識,并逐步發展為綿延幾千年的“天道”觀。孔子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荀子也提出:“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道家提出了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老子強調:“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道”觀被浸潤于儒家、墨家、道家等“百家流派”的修身思想之中,逐步演變為“君子之政”的政治文化,全方位影響著中國人治國理政的思維方式。

君子之政的政治文化首先關注“心律”(內心自我約束力)與“法律”(外部規范的約束力)的關系,并強調“心律”的優先地位。如《荀子·君道》指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先失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論語·衛靈公》也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離婁上》強調:“徒法不能以自行。”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闡釋了“心律”與“法律”的關系。比如,他把“老莊申韓”單列在一起成為《老莊申韓列傳》。據他的研究,申不害、韓非等法家的思想乃是來自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司馬遷應該是中國學術史上率先提出“法律”來源于“心律”、“心律”大于“法律”的學者。這些足可以證明,中國人頭腦中的“法律”有其獨特的含義。在古代中國,如果要對中國的老百姓講法律,他們可能不懂,但只要講“王法”,沒有人不懂。而“王法”某種程度上來自于古代中國的“天道”、“天命”哲學。
由于有強大的“心律”訓練打基礎,中國古代出現一批具有極強“心律”能力的封建官員。東漢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冒邑縣令王密半夜前往送禮,被楊震拒絕。王密說:“幕夜無知者。”楊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1]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在一次離職時,僚屬們為避人耳目,特別安排在晚間設宴相送,并附送一批禮品。葉存仁當即附詩一首:“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誕生于隋、唐的科舉制是對官員“心律”訓練的重要平臺,從而強化君子之政的價值觀。如“四書五經”等經典從內心涵養讀書人的道德品質,而考試的形式如“帖經”、“墨義”、“八股文”等則培養官員的規矩意識,在守規矩的前提下發現應試者的創新才能與應變能力。古代皇帝把官員派送于幾千公里之外,官員只有內心守規矩,其行為才會有規矩,才能擋住各種誘惑,王朝的江山才會穩固。西方文官制度從中國科舉制中獲取靈感,確立了公務員的價值中立,并通過公務員道德委員會,強化“執行者”守規矩的思維訓練,增強執行力。由于大多數讀書人的自我約束力強,即使外在的制度約束力不強,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實現清明政治,因此,中國人普遍信奉政道哲學①。清代嘉慶皇帝就曾經說過:“各省膺民牧者(管理百姓者)多讀書人,于吏治民生實有裨益。”[2]
由于有君子之政的價值浸潤,古代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循吏。如漢代的文翁、黃霸、龔遂、召信臣、仇寬、王渙等,三國的董和、鄭渾等,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王蘊、江秉之、何遠、公孫景茂等,隋唐時期的辛公義、張允濟、狄仁杰、崔戎等。宋元明清時,循史更是層出不窮。這些循吏奉公守法,勤廉施政,心系百姓,政績突出。同時,他們大多重視教育,公正理訟,改善百姓生活。循吏們承天命、順民心、解民憂,而后得民心,則王朝江山穩固。毛澤東在《講堂錄》的手稿中指出:“人心即天命,故曰天視自我民視。天命何?理也。能順乎理,即不違乎人;得其人,斯得天下矣。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青年毛澤東非常敬佩曾國藩,曾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他在給老師黎錦熙的信中指出,曾國藩以一介書生平定洪楊,在于他學有本源,能抓住人心,能夠用本源去“動”湘軍之“心”,“動”天下之“心”。
然而,過分強調“心律”,忽視“法律”和制度建設,忽視權力的制約機制,必然會導致貪官污吏輩出。“中國歷朝歷代都在研究循吏政治、推行循吏政治,幾乎每個朝代都在總結前朝之失,然而又都避免不了一個共同命運:都在澄清吏治、懲治貪污中開場,又都在腐敗成風、民變蜂起中落幕。”許多歷史學家都將這個共同規律歸結為皇帝或大臣的道德墮落,卻忽略了一個根本原因——封建專制主義的等級授職制。等級授職制必然產生諸如裙帶之風、買官賣官等人事上的腐敗,必然出現官官相護,由此形成一個腐敗滋生不息的怪圈。這表明,循吏政治追求的是一套道德自律型的“軟約束”文化,缺乏制度他律型的“硬約束”,經常只有少數人做得到,大部分官員做不到,最后必然走向壞的結局。與循吏政治一致的是,歷朝歷代統治者在創業初期無不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包容大度,但到了王朝末期,則胸無大志、墨守成規、思想僵化,最終因人才匱乏,導致人事上的不足,一遇到天災人禍則各種異端邪教崛起,流言讒語飛奔,最終導致奄奄氣息的王朝“檣櫓灰飛煙滅”。
于是,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轉折(如南北朝、五代、近代軍閥混戰等)時期,一旦“心律”遭到破壞,制度約束力的不足瞬間就表現出來,社會亂象立刻出現。所以,民國時期中山大學的一位著名學者指出:“一個國家民族之治亂與衰,其統籌全局之政策大計,固是根本,然而如果沒有循良(即“心律”強的官員)的奉行,那種政策大計,終歸會流于徒然而無效用。就是歐美法治之國,如果地方官不良,仍舊要為害于地方,因為法無論如何嚴密,人是活的,總可以于十分嚴密之中上下其手。”[3]
然而,光有“君子之政”的宣傳和教育還不夠,現代政治文明必須在“法律”上有更好的制度設計,使其符合權力制約的基本規律。因此,只有把人的“心律”融于“法律”建設,才能培育出一個具有強大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新加坡就是一個典型。李光耀從古代中國的“君子之政”中得到了很多智慧,如在國家治理體系中,人民行動黨政府力推新加坡核心價值觀,倡導個人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在推進全社會物質進步的同時,推進社會道德進步;在設計出嚴密的權力制約機制的同時,強調政治家誠實可靠的道德品質;廉潔文化教育抓住根本,從娃娃抓起;在人民行動黨黨員中倡導干凈、廉潔的價值觀;實行對高級公務員高薪養賢,建立廉能政府,在推進社會進步中彰顯個人價值;為了培養接班人,李光耀甚至用面試等手段親自挑選人民行動黨的高級干部;等等。
二、融“君子之政”于黨性修養
通俗地講,黨性就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本質屬性,就是“共性”(組織性、統一性),就是人民性。共產黨員的黨性主要是指對黨的事業忠誠、對人民忠誠,而實現忠誠的現實途徑就是黨性修養。中國封建統治者都知道承天命、順民心,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群眾黨”①。當然,懂得重民心、順民意、解民憂,必然要樹立“群眾就是上帝”的認識,樹立“敬畏群眾”的意識。為此,中國共產黨從“君子之政”的論述中吸收了許多有益的智慧,變成了黨性修養的思想源泉之一。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將“慎獨”作為黨性修養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指出:“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黨的領導人還經常引用古人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心浮必氣躁,氣躁則神難凝”,“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等箴言。在黨員干部的“心律”訓練上,中國共產黨進行大膽創新,如通過黨內政治生活中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工具實現集體“修煉”,通過改造客觀世界改造個人的主觀世界。這種“心律”訓練超越了儒家、佛家唯心主義式的個人修煉,把個人修煉和集體修煉結合起來,把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結合起來,找到了黨性修養的集體途徑、實踐途徑,在黨內培養了一大批黨性修養極強的黨員干部。延安時期,有一位“紅色技術專家”叫張協和,一身正氣,始終堅持黨性修養,到了晚年,他總結出自己的座右銘:“做人,對有的事情要感興趣,對有的事情要不感興趣。比如追求權位、物質享受是無止境的,你的興趣若在這方面,就苦惱一輩子。如果你對求學問、對為人民服務很感興趣,你將會永遠樂觀。”[4]
黨性修養是對全體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也包括從事專業工作的黨員干部。《尚書·呂刑》強調:“非佞折獄,唯良折獄。”把法官判案時的良心放置于其巧言善辯的法律技巧之上。這個思想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法治工作影響深遠。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時期就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體制,強調司法干部既要注重“斷官司”、“寫判決書”,也要注重團結群眾、教育群眾,把司法工作與傳統民間調解結合起來,把嚴格司法與尊重民俗結合起來,把說理與重情結合起來,把法官的“良心”與堅持走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廣泛普及了民間調解運動。1944年11月5日,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司法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司法工作,如果不從團結老百姓、教育老百姓方面著眼,只會‘斷官司’、‘寫判決書’的話,即使官司斷得很清楚,判決書寫得漂亮(實際上不可能辦到),則這個‘斷官司’和‘判決書’的本身,仍將是失敗的,因為它和多數人民的要求相差很遠。要達到上述的目的,必須普及民間調解運動。”“如果不發揮人民本身的力量,孤獨依靠我們司法干部去處理,那就需要些年月!”“至于調解委員會,這個組織形式是很好的。縣、區、鄉、行政村,都可以成立,但必須是‘民辦公助’。‘公辦’和無工作內容的,非但不能組織,已組織起來的,亦應取消,以防流弊。”[5]
堅持黨性修養,必須嚴格黨的紀律。在革命戰爭年代,有不少人入黨帶著各種各色的目的和動機,如有的農民入黨是為了“打土豪、分田地”;有的人入黨是贊成共產黨堅決抗日的方針;有的是仰慕共產黨的聲望;有的是在社會上找不到出路——沒有職業,沒有工作,沒有書讀,或者要擺脫家庭束縛和包辦婚姻等;有的是為了依靠共產黨減輕捐稅,為了將來能夠“吃得開”;有的是被親戚朋友帶進來的;等等。① 這支隊伍如果不經常進行教育和整頓,共產黨員的思想和作風自然不可能純潔。而整頓好這支隊伍,塑造嚴格的紀律,就必須要增強黨員干部的紀律修養。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黨的紀律建設,他發表的大量著述和講話都在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思想,無論是在延安整風時期,還是新中國建立以后的歷次整黨活動,都體現了毛澤東一貫重視“從嚴治黨”的思路。
鄧小平同志也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思路。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同志就號召黨內要清理“三種人”,十二屆二中全會正式以中央文件的形式確立整黨的目標。在確立改革開放的目標時,鄧小平同志強調既要抓物質文明建設,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設,其中,精神文明建設不光針對老百姓,也要針對黨員干部。1986年1月17日上午,鄧小平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時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設,抓黨風、社會風氣好轉,必須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從具體事件抓起。越是高級干部子弟,越是高級干部,越是名人,他們的違法事件越要抓緊查處,因為這些人影響大,犯罪危害大。抓住了典型,處理了,效果也大,表明我們下決心克服一切阻力抓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我看真正抓緊大有希望,不抓緊就沒有希望。”2月26日,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在聽取端正黨風領導小組匯報關于航天工業部廣宇工業貿易公司走私18萬套彩電組裝件的重大案件時插話:“我們堅決不戴‘兩頂帽子’。”“黨外人士說我們有兩頂帽子,一個叫官僚主義,一個叫不正之風,掩蓋了犯罪的行為。本來是犯罪的,用官僚主義開脫了;本來是違反黨紀國法的,用黨內不正之風開脫了。”“不管什么人,只要犯了法,都要按法律辦事,黨員還要按黨紀辦事。”“在打擊經濟犯罪、刑事犯罪中,清除一批人不會犯錯誤,這樣辦可以純潔我們黨的隊伍。”[6] 1989年,針對北京天安門的騷亂,鄧小平同志對全黨講:“這個黨不抓不行了。”
美國學者芭芭拉·塔奇曼所著的《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一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抗戰初期,有幾位記者訪問了延安,記者們回到漢口后寫了一些熱情洋溢的報道。宋美齡女士請記者們喝茶,她盡管不相信,但還是想親自聽他們談談延安的情況。記者們熱情地贊揚共產黨人廉潔奉公、富于理想和具有為事業獻身的精神。她聽后走到窗口,凝視著窗外的長江。幾分鐘后,她轉過身來,說出了她一生中最悲傷的一句話:“如果你們講的有關他們的話是真的,那么,我只能說他們還沒有嘗到權力真正的味道。”宋美齡女士這段講話應為今天所有的黨員干部所牢記。在全黨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就是要在以黨性修養為載體強化黨內監督的同時,把更嚴的黨規黨紀挺在國法前面;就是要更加重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不斷完善權力授予、權力制約和監督的體制機制;就是要更加重視推進黨規與國法的有機銜接,讓黨規發威,讓國法有力。
三、堅持以德治黨與依規治黨有機結合
今天,改革開放進入了新時期。從嚴治黨與全面深化改革從來都是同步的,改革要成功,必須要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的領導。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必然是同步的。從嚴治黨首先是從嚴治吏。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干部隊伍建設工作,早在福建工作時,就提出,當干部的宗旨首先就是講奉獻,就是講服務。“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當干部就不要想發財,“莫伸手,伸手必被捉”[7]9。我們的目標是:既要發展經濟,又要廉潔的政府、清明的政風。[7]27在浙江工作時,他提出干部“要‘干事’,更要‘干凈’”[8]。擔任總書記不久,習近平同志就在《人民日報》撰文,要求全黨樹立“規矩”意識,尤其是樹立遵循黨章這個最大的規矩意識,他提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黨要管黨,首要要求全黨認認真真學習黨章、遵守黨章。”習近平指出:“黨章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在各級黨組織的全部活動中,都要堅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自覺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切實做到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9] 2014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狠抓制度執行,扎牢制度籬笆,真正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俗話說,一次守不住、次次都讓步,小洞不補、大洞吃苦。”2014年3月“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在安徽省代表團的講話中還專門提出了“三嚴三實”的要求。2014年6月30日,在第十六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強調,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營造良好從政環境,要從各級領導干部首先是高級干部做起。領導干部要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堅持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要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對上對下講真話、實話;要堅持原則、恪守規矩,嚴格按黨紀國法辦事;要嚴肅綱紀、疾惡如仇,對一切不正之風敢于亮劍;要艱苦奮斗、清正廉潔,正確行使權力,在各種誘惑面前經得起考驗。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給全體黨員干部定規矩,如2012年12月制定的《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2013年2月24日,中央辦公廳發出《關于加強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和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2013年3月,《關于在干部教育培訓中進一步加強學員管理的規定》印發;2013年5月,中紀委發出《關于在全國紀檢監察系統開展會員卡專項清退活動的通知》;2013年7月,《關于黨政機關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的通知》印發;2013年9月,《中央和國家機關會議費管理辦法》頒布;2013年10月,《關于進一步規范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問題的意見》印發;2013年11月,《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頒布;2013年12月7日,中央組織部頒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工作的通知》;2013年12月,《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等五項規定印發;2014年1月,《關于加強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的意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印發全黨;2014年中組織部下發的《配偶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任職崗位管理辦法》規定:裸官不得在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紀委、法院、檢察院領導成員崗位,以上機關工作部門或機關內設機構負責人崗位等五類重要崗位任職,同時要求,針對已在所列五類崗位任職的裸官,組織人事部門應與其談話,或者動員其配偶、子女回國或者調崗,等等。這些規定、意見、通知等黨內法規在全黨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對過去規范不詳或規范的盲區做出了具體規定。
2015年10月,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把依德治黨與依規治黨結合起來,把高線管理與底線管理結合起來,把正面倡導與負面清單結合起來,成功地把君子之政的傳統價值與“三嚴三實”的現實要求融合進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制度規范,把管黨治黨推向了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總之,一個運轉有效的制度不必需要一群好人,但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制度卻離不開一群好人。當“君子之政”的價值觀浸潤于國家治理體系時,就好比給一臺科學設計的機器加上了上等的潤滑油,必然運轉得又好又快。因此,“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就是要強化黨員干部的“心律”能力,就是要繼承和發展綿延幾千年中華文明中“君子之政”的精髓。如果能有效地把嚴與實的理念貫穿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始終,就一定能以優良的黨風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形成在全社會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濃厚氛圍;就一定能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M].長沙:岳麓書社,1994:365.
[2]清·欽定禮部則例:卷一百一.
[3]陳德榮.甘棠集:歷代循吏匯編[M].北京:新中國建設學會印行,1935:21.
[4]張大健,張輝.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紅色專家張協和延安經歷[J].中華魂,2012-01(上).
[5]習仲勛.習仲勛文集:上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29-30.
[6]鄧小平.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102,1106.
[7]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8]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1.
[9]習近平.認真學習黨章,嚴格遵守黨章[N].人民日報,2012-11-20.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