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萬金?官群
〔關鍵詞〕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發展觀;具身-協同論
本刊第18期,我們介紹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觀,即“動態心理平衡”。如何形成、保持和提升心理平衡?這就涉及到心理發展問題。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積極的心理變化,是不斷扶正祛邪的過程,是矛盾不斷運動的發展過程。既指從小到大不同年齡階段縱向的心理發展,也指同一年齡階段橫向的心理發展。可以是個體自身的心理發展,也可以是種系的心理發展。個體心理發展,一方面像地球自轉一樣,實現自己心理的縱向發展;另一方面,像地球公轉一樣,承繼并兼容種系心理的歷史積淀。人的一生,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矛盾,這些特殊矛盾的產生和解決,不僅推動了心理發展,還形成了不同時期本質的心理特征,這些不同質的心理特征就構成了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實質就是促進心理朝著積極方向健康發展,因此,不同的心理發展觀決定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內容、過程、方法和效果。
傳統心理發展觀至少有兩大弊端:一是在傳統“無病即健康”的心理健康觀導向下,將心理發展重點放在了化解心理問題、診治心理疾病上,忽視了塑造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幸福指數。二是機械片面,難免走極端,比如: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成熟論、相互作用論,都顯示出合理性,但也各有局限。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在前人觀點基礎上,借鑒哲學界、心理學界最新世界觀和方法論,綜合創新,提出獨具中國特色兼具世界視野的心理發展觀,即“具身-協同論”。
一、遺傳決定論
遺傳決定論主張心理品質在基因中就已經被決定了,環境的作用僅在于引發、促進或延緩先天心理的自我展開,而并不能改變其本質。遺傳決定論的創始人是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他明確提出:“一個人的能力是由遺傳得來的,它受遺傳決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機體的形態及軀體組織受遺傳決定一樣。”美國心理學先驅之一,美國心理學會第一任主席霍爾的典型觀點是“一量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
遺傳決定論得到了實驗證明。美國研究發現,孩子說謊好斗,往往緣于基因。這項由弗吉尼亞大學領導進行的研究發現,反社會人格特征如好斗、愛爭吵、說謊、欺凌弱小等可能是天生的。這項新研究挑戰了科學界的一個共識:難與人相處的孩子是破碎家庭的產物,或父母身教不善的惡果。這項研究暗示,有“反社會”基因的孩子,即使由他人收養或在快樂家庭長大,也會有不好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會一代一代傳下去,那就是說經常打架的父母有可能是因為自身的基因使然,而且這些基因會傳給他們的孩子,導致后者有同樣的傾向。以色列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人的表情其實也來自遺傳。消極的表情,更容易“世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發表的這項研究報告中,科學家第一次證明,人的面部表情更多源于基因而不是模仿他人。根據該理論,每個家庭都有特定的表情習慣,生氣時咬嘴唇、思考時吐舌頭都是來自遺傳,而并非孩子模仿家長的結果。以色列海法大學的吉利·皮萊格女士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對天生失明者進行研究后發現,一個家庭的成員在面部表情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消極的表情比積極的表情更容易被遺傳。比如,在一個家庭中,各成員生氣的面部表情是最具有相似性的,其次分別是吃驚、厭惡、高興、傷心和集中精神。
二、環境決定論
先看一則故事:1920年10月,一位印度傳教士辛格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叢林中發現兩個由狼哺育長大的女孩。大的女孩約8歲,小的1歲半左右。據推測,她們必是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到洞里去的。辛格給她們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Kamala)、小的叫阿瑪拉(Amala)。當她們被領進孤兒院時,一切生活習慣都同野獸一樣,不會用雙腳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們害怕日光,在太陽下,眼睛只開一條窄縫,而且,不斷地眨眼。她們習慣在黑夜里看東西。她們經常白天睡覺,一到晚上則活潑起來。每夜10點、1點和3點循例發出非人非獸的尖銳的怪聲。她們完全不懂語言,也不發出人類的音節。她們兩人經常動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與他人接近。她們不會用手拿東西,吃起東西來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樣用舌頭舔。吃東西時,如果有人或有動物走近,便嗚嗚作聲去嚇唬人。在太陽下曬得熱時,即張著嘴,伸出舌頭來,和狗一樣喘氣。她們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隨地便溺。她們被領進孤兒院后,辛格夫婦異常愛護她們,耐心撫養和教育她們。總的說來,小的阿瑪拉的發展比大的卡瑪拉的發展快些。進了孤兒院兩個月后,當她渴時,她開始會說"bhoo(水,孟加拉語)”,并且較早對別的孩子的活動表現興趣。遺憾的是,阿瑪拉進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瑪拉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后一共只學會了6個字,7年后增加到45個字,并曾說出用3個字組成的句子。進院后16個多月卡瑪拉才學會用膝蓋走路,2年8個月才會用兩腳站立,5年多才會用兩腳走路,但快跑時又會用四肢爬行。卡瑪拉一直活到17歲。但她直到死還是沒真正學會說話,智力只相當于三四歲的孩子。
上述“狼孩的故事”就是人文環境缺失的經典例證,從反面證明環境對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但環境決定論片面強調和夸大環境在心理發展當中的作用,固執地認為心理發展完全是由環境決定的,而不受遺傳因素影響,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遺傳素質的作用。典型代表是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華生,他著名的論斷就是“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一個由我支配的環境,我可以保證,無論這些兒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們培養成為任何一種人,或者是政治家、軍人、律師,抑或是乞丐、盜賊。”
三、成熟決定論
與遺傳決定論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認為心理發展就像按照預設程序自動展開一樣。生理成熟在心理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樹大自直”。環境和教育如果超前,將是拔苗助長,低效或無效。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他認為“學習需要一定的成熟做基礎,某機能的生理結構未成熟之前,學習訓練是不能進行的,只有達到足以使某一行為模式出現的發育狀態時,訓練才能湊效。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格塞爾曾經做過的“雙生子實驗”。
格塞爾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號為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7周,C只練了2周。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應該是練了8周的T比只練了2周的C好。但是,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周的C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好,C能在10秒鐘內爬上那特制的五級樓梯的最高層,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
這個實驗告誡人們,心理發展要遵循內在成熟的“時間表”,不可超前,也不可跨越,否則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危害。
四、相互作用論
相互作用論肯定了遺傳和環境的雙重作用,強調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因素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它們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對人的心理發展產生影響。遺傳的作用離不開環境因素,遺傳所決定的只是一種傾向性和易感性,而個體是否表現出遺傳的性狀或心理特征,還要取決于環境因素。現代發展心理學已經認識到,探討遺傳與環境對心理發展的影響的最好方式,應該是去了解遺傳和環境因素在具體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在遺傳與環境之爭中,交互作用的觀點已經成為當今發展心理學中的一種共識。它摒棄了絕對決定論的極端、片面,改變了調和作用論的孤立、機械,以一種辯證的觀點來看待遺傳與環境的辯證關系。其代表人物有皮亞杰以及蘇聯的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創始人維果茨基,其精髓是:遺傳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缺一不可,即一種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都依賴于另一種因素,它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相加或調和。比如,上文提到的“狼孩”由于缺乏人文環境很難成為一個正常的人,這就是環境的作用;同樣,猴子再聰明,無論如何訓練,也無法變得像人一樣智慧,這就是遺傳的作用。目前,交互作用論關注的不再是爭論遺傳與環境在發展中的作用有多大,而是關注如何切實地使每個人具有的優異的遺傳素質得到最好的發揮,如何為每個人創造充分發揮潛能的優良環境,更重要的是如何將二者結合,實現效益最大化,心理發展最優化。
文化歷史論是相互作用觀的補充和延伸,代表人物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他從種系和個體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發展實質,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來說明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歷史發生問題。維果茨基首先區分了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這是個體早期以直接的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覺加工和自動化過程;另一種則是作為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即以符號加工系統為中介的心理機能,如記憶的精加工。正是高級心理機能,使得人類心理在本質上區別于動物,心理發展也因此具有鮮明的種系累積性和社會性。
五、具身-協同論
從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成熟論、相互作用論不難看出,人們對于心理發展的見解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全面,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創新,提出新的心理發展觀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但美中不足的是,各家觀點都忽視了作為心理寄生之處的身體的主動作用,有身心分離之嫌,忽視了心理發展各個要素、各個方面的協同作用,有機械孤立之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強調身體的主動和各要素的統一,前者基于具身認知觀,后者基于協同論。二者合起來才是心理發展的實質和真諦。
具身認知觀同傳統認知主義視身體僅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為的效應器的觀點截然不同,它賦予身體一種在認知的塑造中樞軸的作用和決定性的意義,在認知的解釋中突出身體及其活動的重要性;主張身心和環境組成一個動態的統一體,思維和認知等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和發端于身體,身體的構造、神經的結構、感官和運動系統的活動方式決定了人怎樣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塑造了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結構。權威觀點認為,具身的性質和特征表現在四個方面:
(1)身體參與了認知,影響了思維、判斷、態度和情緒等心智過程。
(2)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的知覺依賴于身體作用于世界的活動,身體的活動影響著關于客觀世界表象的形成。
(3)意義源于身體,抽象的意義以身體感覺—運動系統為基礎。
(4)身體的不同,傾向于造就不同的思維和認識方式。具身認知理論主要就是指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生理體驗激活心理感覺,反之亦然。
科學已經證明,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隨著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即活動的發展,在創造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在創造和發展著自己的身心。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可見,人類心理發展寓于個體心理發展之中,它是迄今萬千世代無數個體心理發展的累積。人類心理發展不可能抽象地進行。它只能通過人類的實體、即個體的心理發展而發展。而個體心理發展也不可能脫離種系心理發展,任何新一代個體的心理發展,都以種系心理發展為基礎,并伴隨著身體發展。個體通過遺傳獲得人類種系發展所形成的身體結構和機能,又通過生活、學習、實踐,在社會環境和教育的作用下,掌握人類種系心理發展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個體的心理正是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的。可見,置身于特定情境中的身心,接受和處理情境所產生的刺激信息,然后做出反應,使得正確的得以發揚光大,偏差和錯誤得以糾正,這就是心理產生和發展的機制。
協同論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是近十幾年來獲得發展并被廣泛應用的綜合性學科,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代表人物是20世紀70年代初聯邦德國理論物理學家哈肯。自組織是協同的關鍵機制,揭示了在一定條件下,系統是如何自動地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自組織使心理發展中個體主動性成為重中之重。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以“具身”強調特定情境下的身心統一,以“協同”實現遺傳、環境、成熟、相互作用等因素的有機統一,尤其以“自組織”凸顯心理發展中個體自主實踐性的重要作用,開辟了心理發展觀新視野。
作者簡介:孟萬金,博士、教授、博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創始人,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科院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官群,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博士,匹茲堡大學博士后,教授、博導,國家社科基金“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與規律研究”核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