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虹
〔關鍵詞〕高三學生;心理困惑;學習暫時性困難;生活困擾;輔導
筆者在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一線咨詢工作中發現,高三學生作為特殊而癥候群顯著的人群是咨詢室的常客,筆者將學生來訪的各種原因、表現和咨詢情況進行記錄,以供經驗交流。雖然高三學生來訪的事由各有不同,但與其他年級的學生似乎大同小異,無非是學習困惑、情緒情感困惑、家庭關系緊張、人際關系敏感、應對事件困難等,然而成長性問題與高考不期而遇導致的心理困惑是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經原因分析和癥狀分類,筆者將高三學生常見心理困惑分為學習暫時性困難和因“學習失利”演變成的各種生活困擾。
一、學習暫時性困難
(一)學習動機不足
這類學生來訪的起因一般是察覺自己近期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沒精神、無助。 “當學習分神時一般在思考些什么”“學習這件事情對于你來說意義如何”這兩個問題常常是咨詢中著重討論的焦點問題。
和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交流時,我們了解到他們往往因外部干擾力量過大而忽視自身價值和學習的意義。比如父母已經安排好了要考取的大學和專業,甚至將來從事的工作;從小到大都是教師心目中的“模范”學生,暫時迷失方向、惶惶不安……基于當前教育的特點,很少有學生能去探索求學的意義、進行自身生涯規劃,而聽過來人的所謂經驗和建議,久而久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便產生了核心問題:“我想要怎樣的生活(達到什么目標/哪里是盡頭)”“我為什么要那么努力地學習?”
遇到這類學生,第一步,和他一起尋找一直以來努力的原因,可以是為了父母、為了教師的肯定、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然后總結一句:滿足了父母的期許、獲得了教師的垂青,隨之而來是害怕失去,可見外部的動力來源是不穩定、不持久、容易失衡的。第二步,直面自己的需要,構建理想的生活方式,化被動為主動。“你理想的生活是怎樣的?”搭建一個理想王國,嘗試讓內在動力變成核心動力。最后,引導成就理想的生活模式,將求學進步變為發自內心的需要。
(二)對學習及相關事件的不當焦慮
學習焦慮,是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學生感到現實的或預想的學習情境對自己自尊心構成的威脅而產生某種擔憂的心理反應傾向。高三學生的學習焦慮愈發強烈,他們會擔心每一次階段考和高考的表現。學習焦慮的學生將精力集中在自己擔心害怕發生的事情上,成績的暫時下滑加劇了他們的不自信,使他們陷入惡性循環,周而復始,疲憊不堪。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面對焦慮,適當的焦慮能調動積極性。面對焦慮不是去抗衡,而是學會與之共處,將焦慮具體成實實在在的事件。然后思考可以做什么,積極地緩解焦慮。
(三)學習方法不佳
高三階段的學習講究心態,更講究方法、技巧。超過一半的學生沒有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很多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尋尋覓覓,部分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學習方法不當。學生方法不當主要有以下幾種。
1.學習知識刻板機械,不善于將原始學習資料個性化;
2.不善于規劃時間和學習內容,破罐破摔或顧此失彼;
3.儀式感太強,學習形式大于內容(如把筆記整理得很唯美,真正獲益不多);
4.不善于變通,平均用力多于漸強漸弱,單一復制多于靈活運用;
5.抱僥幸心理,只面對自己愿意看到、能承擔的不足,沒有勇氣、沉不下心梳理系統性知識薄弱點(害怕失敗、覺得不劃算);
6.意志薄弱,易受干擾:方式方法的初見成效需要時間,很多同學可能等不及驗證成效就自亂陣腳,特別是看到周邊同學成績提升比較明顯,迫不及待臨陣倒戈、盲目模仿,這類學生常伴有患得患失感。
(四)應考技能不成熟
在咨詢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每次階段性考試失利原因的總結,一般有以下幾種。
1.知識點不熟悉、答題困難或猶豫。階段性知識提取困難(舌尖現象),明明很熟悉的題型,卻思路空白或者只記得某片段。
2.情緒不穩:進入考試狀態慢,易慌張焦慮。
3.時間分配不合理,出現數學大題沒時間細看,語文作文寫不完,理綜或文綜某一科目時間不夠用等情況。
4.半路被難題卡住,尤其當難題在試卷中的位置靠前或居中時,深究沒信心,放棄不甘心。
5.反復(無效)檢查卷面,對題目不確定,對自己沒信心,習慣性檢查(強迫性檢查)。
6.受外界環境影響。
基于以上幾種歸因的應對方法。首先是鼓勵學生把知識學透、把方法學明,掌握應考知識點是最基本的。其次,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營造等效情景是訓練應考技巧的有效方式:模擬考試時間——可以適當縮短幾分鐘,這幾分鐘可能就是正式考試時突發問題的預留時間。模擬考試狀態——“模擬當大考,大考當模擬”,學生應嚴格在預設時間完成試卷、避免隨意中斷考試狀態,比如馬虎對待、中途休息、查閱資料等。在模擬中探索適合自己的答題習慣——每次模擬結束,除了分析得分、強弱項,也要用心感受自己考試情緒的變化,更要分析自己的答題習慣,如多久和如何更快進入考試狀態、試卷上每個板塊的時間分配、遇到難題的應對策略等。
(五)對成績起伏的慌亂無措
高三是一場持久戰,中間需要經歷一場場形勢各異的小戰役。談話中,筆者發現高三很容易產生極端“自怨自艾”“居安思危”兩種心態:當遇到學業瓶頸、遲遲不見成績提升時,學生會手足無措,自我懷疑;適逢成績攀升時,又有受寵若驚之感,沒有底氣而自我懷疑。成績的起落都是有因可尋的,先允許自己靜下來擁抱正常的情緒起落(哪怕是適當的情緒發泄);接著針對前一階段的學習狀態做針對性調整;最后一步非常關鍵——“行動,你將免于焦慮”,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履行每一個計劃,哪怕進展慢一點、進步小一點,暫時的龜速進步比無措的原地打轉更具效益。
二、冠“生活困擾”之名的學業失利
(一)家庭關系緊張
身處心理敏感期的高三學生常因學業壓力大而將不滿情緒轉移到家庭上,所以高三這一年不僅是學生的情緒問題高發期,也是家庭問題的集中爆發期,高三的高壓加劇了家庭矛盾,如家庭內部結構不良——單親、再婚、私生;交流方式欠佳——忽略冷淡、過分緊張、“雞同鴨講”等。
面對這類學生,第一,我們應理解、接納他們對家庭的不滿,筆者不建議咨詢教師過多留戀高三學生家庭問題的處理,雖然家庭問題是根源,但學習效能才是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第二,嘗試讓學生了解該階段出現的家庭關系緊張可能是自己學業壓力的轉移。第三,引導學生從家庭困頓中解放出來,看清家庭問題的本質,短期內能緩解的可以嘗試溝通,短期內解決不了先允許問題存在,學會與之共處。第四,和學生一起討論學習現狀,以肯定鼓勵為主,爭取中短期內見效,以提高成就感,實現自我認同。
(二)人際關系敏感
人處于高壓狀態時,同學和朋友的影響非常直接。出于安全感、情感寄托等需要,高三學子們總希望能在高中學業最后沖刺階段維持穩定親密的友情及和平友好的社交氛圍,即收益高于付出的社會支持系統。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維持關系需要花時間費精力,置之不理又害怕別人的眼光,因此人際關系緊張成為高三學生靜心研學的又一攔路虎。
自覺人際關系緊張的高三學生們,可以先思考幾個問題:
1.在你情感付出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期待的人際收益是怎樣的?收支基本平衡的大前提下,這種期許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
2.當你處于高三學業情緒敏感期時,由于憂心忡忡,對朋友情感反饋的關注是否多了一些?這種關注會否讓你吹毛求疵?
3.你的朋友是否與你一樣也處于特殊時期,他是否同樣需要適當的情感寄托和宣泄?他這個階段的情感表達或許并不具有針對性,只是你對號入座了?
4.你感覺到的人際緊張是否有具體可供解決的基礎事件?還是只是你對現象的主觀猜測?
(三)情緒迸發,思維奔逸
壓力的釋放方式有很多,壓力內化的結果或轉化為動力或直接表現于思維情緒。筆者接觸過一類高三學生,他們來到咨詢室后滔滔不絕,思維豐富發散、邏輯尚清晰、講述內容真實,講到敏感話題時可哭可笑、情感豐富、情緒激烈但可控,主訴此情況每隔一段時間會出現,表現后得以恢復。筆者認為高三學生若有情緒迸發、思維奔逸情況不足為奇(前提是來訪學生有自知、思維邏輯清晰、無主觀臆想、情緒可控),這亦是釋壓的直接有效方式。咨詢教師可用心傾聽、理解接納,與來訪學生一起整理思路、釋懷執念,可同步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對話(簡易日記)、思維發散圖等方式自我釋壓。
三、思考與交流
讀完全文,大家可能會質疑:將高三學生的情況最后都落足于學習,是否過于片面?筆者并非將所有高三學生心理困擾的原因都歸結于學習,只是通過實踐發現提高學生學習效能是處理高三學生心理困擾的有效思路。
首先,一名高三學生從學業中獲得成就感,自我力量提升,那么他應對外界干擾和自身困擾就更有自信。
其次,從事心理咨詢的同行都非常清楚,解決來訪者的根本問題歷時較長,對于高三學生而言時間成本高、收效低,更不利于重要事件——高考的準備。
再次,青少年的心理困擾很多涉及成長性問題、原生家庭問題,當個體成熟到特定階段,自然會有更高的視角、更強的能力去應對甚至改善。
因此,筆者更推崇通過心理輔導,實現學習效能的提高,從而緩解他們當下的心理困擾,以此來作為高三來訪學生輔導的切入點。當然如果來訪者主訴事件為單純性生活事件,不涉及學習成效,那么咨詢師可遵循以往咨詢思路,就事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