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
教學演示又稱演示教學法,它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配合講授和問答,向學生展示實物、模型、標本、畫面或通過實驗、幻燈、投影、影視等演示,說明有關事物的特點和發展過程,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量的現代教學技術和媒體進入教學領域,對改革教學方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教學儀器蓬勃發展更為演示提供了日益豐富的手段和材料.然而,面對眾多的演示手段,教師該如何選擇,如何讓課堂教學演示充滿科學與藝術的魅力,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由于教學演示能使學生獲得生動和直觀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因此教學演示廣泛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之中.那么,教學演示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注意演示可見度要大
既然是演示,其演示的可見度就應該放在首位,對于一些較小的觀察對象,教師要想辦法將其放大.
1.1放大細小的刻度
教師在向學生介紹刻度尺、溫度計、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分度值的時候,可以利用投影儀將細小的刻度放大;或者制作、繪出其放大的刻度進行講解.
1.2放大細微的變化
對于一些細微的變化,教師要想辦法將其放大,便于學生觀察.如溫度計、電流表示數的變化,可以用投影儀將變化情況放大觀察.又如在講解密度這節課時,要比較體積相同的水和酒精哪個的質量大,此時就要觀察天平指針的指示情況,為了讓學生清晰地觀察到此現象,教師可以在指針上貼一個紅色的小旗幟將指針的偏轉情況放大.
1.3增加色彩的對比度
鮮艷的色彩對人的視覺不僅有較強的刺激作用,而且可以增加對比度.如在演示懸浮實驗時,教師可以用裝有紅墨水的瓶子,將其懸浮在清水中,由于色彩的對比,學生很容易看到懸浮的瓶子.
2注意演示要與講解緊密結合
課堂教學演示不是讓學生看看現象就完了,在演示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講解甚是關鍵.一是教師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明確需要觀察的對象,這時,教師的語言要提示學生有重點地觀察,啟發他們思考問題;二是在實驗前由教師先提出問題,之后進行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三是在演示過程中,教師進行必要的語言描述和講解可以讓學生理解觀察到的演示現象,同時也在教師的講解中學到知識.
3注意演示要適時適度
所謂演示適時,就是指教師要在恰當的時候進行演示.當教師把教具帶進課堂的時候,學生一般都比較感興趣,都期待看到演示.此時,教師一定要懂得“調學生的胃口”,先將教具放在學生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在適時的時機進行演示,或在開始講授新知識時演示,或在講授的過程中演示,或在鞏固、復習階段演示,或者指導學生實驗之前演示.該什么時間演示就在什么時間演示,不要提前,提前了學生會被教具吸引,無心去注意正在學習的內容;也不能在相應的內容學習完畢后,隨意擺放教具讓學生觀看,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所謂適度,指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應該根據需要進行適度安排,要恰到好處.這要求教師在備課前一定要進行認真思考,哪些實驗是有必要進行演示的,哪些是沒有必要的,要選擇得當.不能在一堂課里,各種演示紛至沓來,弄得學生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這樣就會喧賓奪主.畢竟,演示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不能為演示而演示.
4注意演示器材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量的現代教學技術和媒體進入教學領域,教師在選擇演示器材時一定要注意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其實,演示工具也不一定是越現代越先進效果就越好,如果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即使演示效果再好,學生也有“距離感”.反之用一些學生常見的生活用品進行演示,反而有“親切感”,并且學生還可以互動,甚至課后再去實驗.如以氣球為例,用氣球不僅可以做摩擦起電實驗,還可以做力學實驗:用力可以改變氣球的形狀,用力還可以改變氣球的運動方向和運動快慢,還可以驗證空氣的浮力.又如利用礦泉水瓶,可以做凸透鏡成放大虛像實驗.也可以在礦泉水瓶中裝少量水,通過蓋上瓶蓋,擰緊瓶身,然后松動瓶蓋,靠瓶內的水蒸氣將瓶蓋沖出去,同時觀察到瓶內有“白氣”,不僅可以驗證能的轉化,還可以驗證水蒸氣遇冷液化.另外,將礦泉水瓶從上到下依次戳幾個小孔,裝上水,可以驗證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物理源于生活,源于實踐,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就能將器材用寬、用廣、用活.
教學演示由于符合從直觀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實踐這一認識規律,因此,教學演示廣泛地應用于各個學科.只要我們注意到演示的可見性、生活化、適時適度、演示與講解的完美結合,那么,一個看似普通的教學演示就一定會充滿科學與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