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
對于鄉村教師這個問題,我沒有認真地講過。在會前,我也問了一下吳穎惠所長,現在還有鄉村嗎?這并不是說現在沒有鄉村這個地區或地域,而是我認為鄉村的概念不是地域概念,主要是理念的意思。現在還有鄉村理念嗎?我們都在講城鎮化建設,這實際上是在解構鄉村理念。其實,現在鄉村組織結構在瓦解,我們的理念也發生了變化。
如何定義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說鄉村還是農業文明時期的一個產物,其實也不見得。我們是從農業文明產生的,但并不僅僅局限于農業文明。人類要生存,就要吃東西,食物是第一位的。食物要靠農村,要靠農業,不能靠現在的各種各樣的用所謂工業辦法生產的東西來養育人類的生命。所以,農業是不能夠被拋掉的,也是拋不掉的。農業文明延續到今天,不要以為今天是工業文明,農業文明就能過去。農業文明是人類生存的根本,里面的很多東西,我們是拋不掉的,最重要的是要跟自然一致,跟天地萬物一致,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現在,我們處處強調以人為本,那現在農村教育是不是仍有這一理念,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際關系的構建就是人的自然關系構建起來的文化?這有沒有它合理的地方?我想是有的。中國的一切是構建在人與人之間自然的關系之上的,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文化把親情放在第一位。教師的問題不僅是鄉村教師的問題和地位的問題,地位問題也不僅僅是待遇問題。地位和待遇是分不開的,待遇體現一定的地位,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樣的地位。
教師具有神圣的地位,應受到全社會的尊重,這是最根本的。鄉村教師和城市教師一樣,都需要受到全社會的尊重。所以這種神圣的職業要受到全社會的尊重。關于這點,在今天看來,不是鄉村教師缺失的問題,同樣地,城市教師的這種神圣受到社會尊重的地位也是缺失的。這是全社會的問題。
要想受到社會尊重,教師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自己尊重自己神圣的地位,或者這樣的職位。只有把自己這樣一個職位所擔負的職責做好了,才有可能受到社會的尊重。所以,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有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尊重,另一方面,一個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應該尊重自己神圣的職位。因此,我非常贊同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所說的,我們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作為教師,應當是社會的榜樣和模范,這是一個神圣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圣賢的工作,培育圣賢的后代。所以,教師的職業關系著千秋萬代,子子孫孫,其神圣性就體現在這個地方。
教師的任務是什么?教師培訓應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我個人認為,絕不是業務培訓,而是教師德行、教師品格及人格的培育,這是最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很好的教育傳統,也將教師的這種任務說得很清楚,最有代表性的是韓愈的《師說》,講“傳道授業解惑”。傳什么道,授什么業,解什么惑?這是根本的。從韓愈的文章中,我們看到他傳的是儒家之道,講的是儒家傳統。
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我們不要拘泥在這一所謂的道上面,要講整個道。中國文化是一個求道的文化,我們做任何學問,最終的目的是要上升到道,這個道是什么?教師傳的是為人之道,即做人的道理,一切都應圍繞怎么樣才算是一個人,怎么樣才算是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教育的第一步要教育我們懂得怎樣跟動物區別開,人是一個高級生命體。這個高級生命不僅僅是肉體生命,同時具有精神生命。我們不能讓生命跟著肉體生命的物欲去發展,讓物欲支配生命,要追求我們的生命,提升我們的生命,這是最根本的。所以做教育,第一步是要把我們脫離低級趣味的、只看到物質和肉體生命看到的。第二步是能夠接受教育是人生一大幸事,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即使最近推行全民教育,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我們能接受到教育,就要做一個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做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做一個君子,做一個賢人,做一個圣人。教育的目的是傳為人之道,傳承怎樣做人的道理。
我們授什么業?不是傳授一些知識,不是讓大家背一點文章,傳授的是為學之方,怎樣學習,學習是為了什么。怎樣學習?我們不是讀死書,我常常講,死讀書,讀死書,一定是讀書死的,我們要大家活讀書,讀活書,這樣才能讀書活。什么叫作死書?就是書本上的東西。什么是活書?就是社會、人生,探索模式。所以我們首先要教大家怎樣讀書,讀書是為了什么?讀書是為了改變人生氣質和德行。
我們授業是要授這個業,授業后不是讓大家越來越自私自利,而是越來越能夠關懷他人。開發學生的情商遠比開發學生的智商要重要得多。教育教育,要教之以愛,育之以禮,啟之以智,導之以行。有愛心,不是只想著自己。
現在,教育的很大問題是,智商提高了,情商降低了,只關注自己,不關心他人。所以要教之以愛,育之以禮,“禮”就是言行舉止的規范。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有組織的群體,這個群體中就有各種各樣的關系和職責及相互間的交流應當遵從的言行舉止的規范。做人首先要遵守這些東西,隨心所欲也要遵守規律。做人要遵守一定的言行舉止的規范。所以要育之以禮。此外,就是要啟之以智,拓展學生的興趣愛好,不讓他們僅僅鉆在書本中,鉆在知識中,要有廣泛的興趣。大自然的天地萬物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以學習和欣賞的東西,流水的聲音,高山的畫面,處處可以讓我們去欣賞,去想象,開啟智慧。孩子要有多方面的愛好、興趣,才能夠充分地發揮自身的能量。而且,我們要導之以行,引導他們去做,不僅在口頭上說,要讓他們去踐行。
我們要解什么惑?解偏蔽之惑。所有的惑都是片面造成的,片面的認識,看問題片面化與絕對化,造成很多疑惑和困惑。現在,抑郁癥和自閉癥的根源大多是鉆在死胡同里出不來,讓片面的東西把自己迷惑了。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全面看問題。荀子《解蔽》篇分析了人們的蔽從哪里來,就是從片面性來的,只知道這面不知道那面,影響他們認識新的東西。另外,也有不專一的原因。不專一就會心亂,靜不下來。我們心中把很多過去接受的認識,變成一種成見,然后去排斥,排斥接觸其他新的東西。所有這些都造成我們看問題看不清楚,產生很多疑惑和困惑,造成心理疾病,引發生理疾病。所以心情開朗,看問題全面,不僅精神好了,身體也會好。所以,我認為韓愈在講到教師的任務時,傳道授業解惑已相當全面地告訴了我們做教師應該在哪些方面教育孩子。
這不僅僅是鄉村教師的問題,而是整個教師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在這三個方面從事工作:傳為人之道,授為學之方,解偏蔽之惑。
(本文根據筆者在2015年12月26日敬德書院“中國教師·敬德會講”主題為“鄉村教師與鄉土文明”的發言整理修訂而成)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