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才 張新村
如果說課上得精彩,甚至把課堂教學演繹為一門藝術,是程翔老師職業生涯中最豐富、最富感染力的一種表情,那么,他的另一種由讀書與寫書兩個元素構成的表情,則顯得沉靜、睿智與深刻。
程翔老師說自己的人生經歷是:讀書、教書、寫書。他認為,教書須建立在讀書的基礎之上,不讀書就不能成為合格的語文教師。他在散文《書情》中抒發了對讀書的特殊感情:“我家里最多的就是書??吹竭@些書,心里就踏實,就感到充實。深夜,我孤燈一盞,清茶一杯,有滋有味地讀著書,吸吮著人類思想的精華,這是多么美好的時刻呀!”一位語文老師這樣評價他:“程翔老師讀書的特點是指向性、實用性非常強。他備每一篇課文,都會竭盡全力購買書籍、搜集資料,然后潛心閱讀。這么大的閱讀量,在別人看來必須是‘苦讀’,但程老師卻是‘醉讀’。其人、其文、其課堂充盈的是淡雅的書香氣,其文化修養、其道德情操、其藝術追求,浸透的是濃郁的書卷氣?!?/p>
筆耕不輟是程翔老師最突出的特點。從教30多年,程翔老師共寫了十一本書,既有教育教學方面的,如《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語文人生》《一個語文教師的心路歷程》等,也有古代文獻方面的,如《說苑譯注》《論語譯解》等。本文從中選取了獨有特色的五本,并附上簡要介紹,希望能夠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
程翔老師的第一本書是《語文教改探索集》,1994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該社設立“教育基金”后首批出版的四種書之一。程翔老師的恩師、著名語文教育家吳心田先生在該書《序》中寫道:“程翔對語文教學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并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他善于巧妙地組織教學,環環相扣,教法靈活,既嚴謹充實,又生動活潑,體現了教改精神。”
此后,程翔老師陸續出版了《語文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播種愛心》《語文人生》等書。程翔老師的第五本書是《課堂閱讀教學論》,200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在這本書里,程翔老師對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做了專門系統的論述。程翔老師十分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他說,閱讀體驗不是舶來品,而是地地道道的“國貨”。之所以重提閱讀體驗,是為了消除教師“講析”帶來的副作用。中國古代語文教育特別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師并不怎么講,只在關鍵處點撥一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照搬蘇聯模式,過分強調思想內容,加之高等師范學校的教學方式就是以講為主,學生繼承老師衣缽,于是大開講析之風。講析并非不好,高僧講法傳道,頑石點頭,信徒醍醐灌頂,不可謂不生動。但是,并非所有的講析都能取得如此效果。課堂上,學生主要不是來聽教師講的,而是來閱讀課文并接受教師指導的。那種認為閱讀課就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觀點是不對的。學生的閱讀、討論、交流必須在課堂上占大部分時間;教師的點撥、講解只能占少部分時間。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就是強調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5世紀的鳩摩羅什,是把佛經譯為漢文的最大翻譯家之一,他認為,翻譯工作恰如嚼飯喂人。一個人若不能自己嚼飯,就只好吃別人嚼過的飯。不過經過這么一嚼,飯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來乏味多了。中學生閱讀課文首先是自己嚼,嚼不爛,再請教師幫著嚼,而不是全由教師嚼了喂給學生。著名語文教育家韓雪屏教授在本書《序》中寫道,“作者在這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十分優秀的學術品質是從哪里來的呢?在閱讀他的書稿時,我深深地感受到:艱苦的學習和不停地攀登,是成就他教學和研究業績的根本?!?/p>
程翔老師的第六本書是《一個語文教師的心路歷程》,2009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該書被《中國教育報》評為“影響全國教師的100本書”之一。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先生為本書作序。溫先生寫道:
本書最有價值的,是用教學實踐經驗回應了當前課改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如何看待基礎訓練的問題。課程改革強調人文性,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是必要的,也是改革的一個亮點,但不能偏至,不能離開語文教學的規律,否則會淘空了語文,適得其反。程翔提出以讀、寫為核心,以語言為“抓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和諧地發展,是有意義的。當前課改中確實出現了某些形式主義的做法,如該書所指出的,有些語文課上得花里胡哨:有人文教育,有創新教育,有合作教育;有探究式,有討論式,有發現式,等等,怕的是唯獨沒有了語文本色。一節課下來,學生說說笑笑,課堂熱熱鬧鬧,若問達到了什么教學目的,完成了什么學習任務,有哪些“干貨”,則茫茫然恍兮惚兮,語文課變得好看而不務實。程翔的批評是有根據的,他提醒我們不能忘記,語文課最根本的任務是學習和運用母語來表情達意,人文性雖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卻也并非刻意凸顯,必須和工具性自然融合起來。
程翔老師的第七本書是《說苑譯注》,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有人會問,中學語文老師為什么去研究《說苑》呢?程翔老師在該書《后記》中有一個解釋,高中《語文》課本的練習題中,有一篇《愚公谷》,出自《說苑·政理》。程翔老師發現“教參”提供的譯文值得商榷,于是就找來相關材料核實。這激發起了程翔老師對《說苑》的研究興趣。于是,他用五年的業余時間完成了這部百萬字大書。劉國正先生高興地對他說:“要做一名學者型的教師。”王世堪先生說:“以后你看語文的視角就不同了。”程翔老師自己說:“注譯《說苑》有一個重要收獲,就是心沉靜下來了。做學問是可以凈化心靈的?!?014年第4期《中國典籍與文化》雜志上,發表了程翔老師寫的《發現莫斯科國家圖書館藏宋版〈說苑〉》,使這部銷聲匿跡達70年的珍貴版本重見天日?!吨袊逃龍蟆酚浾邨罟鹎嘣凇兑晃恢袑W語文教師的文化追求》中寫道:“《說苑譯注》對程翔老師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意味著他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更加自覺地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站在文化的制高點教書?!?/p>
最近,程翔老師的第十一本書《做有靈魂的教育》,即將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程翔老師一部分新作,特別是寫作教學部分,有很多富有啟發性的論述。
程老師在該書提出,要重新構建中學寫作框架,將寫作內容、寫作文體與寫作技能結合起來,形成三維寫作體系,編寫三維寫作教程。
第一,“內容”是鍛煉學生思想的載體。寫作內容分為“必寫內容”和“自選內容”,二者同時推進。所謂“必寫內容”,就是中學生在寫作課上必須要寫的內容,簡單說就是人、事、物、理、情五個方面:寫自我生活、情感、思想和經歷;寫家庭生活,家庭是學生最熟悉的、最親切的、也是最深刻的地方,因而是必寫的;寫學校生活,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文化環境,具有不可替代性;寫社會生活,學生與社會不是隔絕的,特別是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對那些重大社會事件,學生不能充耳不聞,不能聞而不思,不能思而不寫;寫自然生活,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一個心中裝著大自然的學生,他的寫作就有了源頭活水。
“自選內容”可以通過“隨筆”或“周記”來進行,每周或兩周寫一篇,都可以。
第二,“文體”是寫作訓練的抓手。以記敘文為例,小學生,以寫實、有趣為主。寫實,就是寫自己真實的生活;有趣,就是好玩,形象性強,不要求深刻。這屬于初級標準。初中生以寫故事為主,可以虛構,盡量生動,但不強求深刻。這是中級標準。高中生寫記敘文,能對素材進行提煉、加工,能夠通過故事表現人性、人生和社會,具有深刻性。這是高級標準。
議論類文章的寫作,主要在高中階段完成,初中稍有接觸即可,小學不作要求。議論類文章的寫作,關鍵在說理,要有表達觀點,邏輯性強,體現理性思維,能夠運用客觀材料為說理服務。初中生能做到觀點與論據相符,達到初級標準即可;高中生則要有一定的邏輯思辨能力,達到中級標準;高級標準則應在大學階段或者在工作后逐步達到。
應用類文章訓練應從實用出發,重點訓練文章格式和表達得體;要有現代觀念,不要再在電報稿、請假條之類的東西上浪費精力了,要轉到應聘、演說、計劃、總結、新聞、文書之類的文章上來。不過,要處理好一個關系,即職業學校有很完整、規范的應用文寫作教學計劃,普通中學的寫作教學要與之區別開來。
至于教學文體之外的文學寫作可以分為兩個渠道:一是放在必修中,二是放在選修中。
第三,“技能”訓練是基本方法寫作技能訓練,就是將陳述性寫作知識與程序性寫作知識結合起來,按單元有規律、有梯度地分布在各個年級,從而形成系統的技能訓練教程。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側重于“知”。這些知識總體來看屬于靜態的,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有益,但不能很快地轉化成寫作技能。
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么做的知識,側重于“行”。程序性寫作知識就是我們常說的寫作技巧,或寫作技能,很多學者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還有一些專門對付考試的所謂“亮點”技巧,比如“審題、立意、擬題、選材、扣題”,等等。這些知識介于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之間,操作性略差,稍加改造,就可以變為程序性知識。技能訓練點要按單元分布,體現寫作教程的編寫體例。
目前,程翔老師的三維寫作教程的構想已經進入實施階段,總體構架及單元樣本已經經過幾輪研討并初步確定,預計于2017年出版。
走進程翔老師的精彩課堂,閱讀他傾情投入的神情,喜悅之情會在全身潛流涌動。駐足程翔老師的精神世界,凝視他睿智深刻的表情,幸福之感會在心靈深處彌漫。
(作者單位:北京一○一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