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群英 陳忠 陳慧莎


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核心活動是思維。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以聚焦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為基礎,著眼于課堂教學中的思維活動,意在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學校提出了“TSO思維課堂”教學模式?!癟SO”是教師(Teacher)、學生(Student)、目標(Orientation)三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寓意思維課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癟SO思維課堂”的核心價值就是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師主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小組代表展示、小組相互點評等課堂環節,給學生創造表達和交流的平臺,將感悟的過程還給學生,以促進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形成學科思想,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課堂模式中必須考慮清晰的課堂知識主線、科學的思維問題設計、思維交流與展示活動、思維方法訓練與實踐運用這四個方面。針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了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突出知識形成過程,聯系已有知識經驗,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訓練思維品質以提高智力能力,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等方面的課堂基本要求。下面將以《單克隆抗體制備》這一課為例來詳細闡述。
思維是課堂的靈魂,課堂知識主線是思維的載體,流暢科學的課堂主線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單克隆抗體制備》這節課中,筆者設計了以下課堂教學的知識主線。
在以上的知識主線指導下,筆者通過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授課。
環節一:精彩導入,思維啟航
看視頻,請完成:血型鑒定原理是 。鑒定的準確性主要與抗體純度有關,如何獲得高純度的抗體作為定型試劑呢?
教學說明:血型鑒定視頻中的凝集現象能緊扣課堂教學知識目標。導入內容生活化,學生有著實際的感受,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精彩的導入讓學生獲得思維的動力,這僅是為了開展思維活動的條件,而要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能積極開展,還有賴于教師的正確問題引導。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體現出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條理性,從而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課堂教學時注意處理好預設性問題和生成性問題,預設性問題要能夠啟動學生思維,要設法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問題設置還應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多用建構方式來促進學生核心概念學習。
環節二:層層設問,溫故探新
質疑1:抗體由什么細胞產生的?脾臟中提取到的B細胞種類相同嗎?為什么?
質疑2:獲得抗體的傳統方法是什么?有何缺陷?
質疑3:體外培養B淋巴細胞能否持續獲得大量專一性抗體?
質疑4:什么細胞可以無限增殖?
質疑5:如何才能將兩種細胞的特點結合起來?
質疑6:如何篩選出雜交瘤細胞?
教學說明:這些問題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通過層層引導,學生很快能夠理解單克隆抗體的過程和原理。
環節三:合作探究,思維碰撞
小組活動,動手建模:你能根據剛才大家討論的猜想,與你的合作小組成員利用現有的材料(四色橡皮泥),模擬制備雜交瘤細胞嗎?
教學說明:學生自己動手建模來突破融合細胞種類的難點。橡皮泥的模擬使細胞融合的過程和結果分析不是紙上談兵,在學生手中能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這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思維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環節四:分享展示,質疑發散
[即時檢測1](略)
質疑7:篩選出雜交瘤細胞都能產生所需抗體嗎?
教學說明:①細胞融合后類型判斷的難點采用了模型制作的方式來突破。模型還可以考慮物理、數學、概念等不同形式,其目的都是通過直觀的形式反映知識的內在含義。②學生展示點評,老師指導解惑答疑,思維在學生討論、展示中碰撞升華,重點和難點也可較好得到突破。
知識系統化是思維課堂的要求,學生課堂上零散知識必須要再加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可促進學生加強知識間的橫縱聯系,在以后的解題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而選修3的現代生物技術復雜精細,若將該過程流程化,有助于學生清晰掌握新知識新技術,這樣教師教以及學生學都會顯得水到渠成。
環節五:知識梳理,建構體系
下圖表示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的各階段圖解,請用箭頭把代表各圖解的字母按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的順序連接起來。
質疑8:由圖中可以看出,在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中運用了哪些動物細胞工程技術手段?
質疑9:單克隆抗體有何特點?
建立起知識體系后,利用練習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而從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思維策略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思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練習是新知識學習的后延與深加工,學生能在練習中能在生活中找到知識的影子會更有利于知識學習。
環節六:對點訓練,突破重難點
[即時檢測2](略)
當前,課堂上我們主要訓練的是理科思維,把理論用于實踐,考慮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則是一種工科思維,兩種思維有聯系也有區別。用知識去解決生活的一些問題才是知識真正的價值,學生習得知識后能去思考運用,不僅能加深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發更深入的思考。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思維的發散、聯系、遷移及邏輯推理,課后學生適當去了解一些新科技運用,拓展知識面,這些活動使學生思維品質更上一層樓。
環節七:還原生活,歸納應用
分享展示—鏈接科技:請兩位同學為我們分享單克隆抗體的應用!
[即時檢測3](略)
環節八:課后拓展,檢測提升
第一,反思本課的學習,寫在學習目標右欄處
第二,完成分層訓練P87~88
第三,選作:拓展題—給熱愛生物、學有余力的學生
教學說明:課堂或者課后的反思、總結、知識遷移運用在學生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思的基本要求有:第一,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第二,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包括知識、方法等;第三,要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形成認知的結構;第四,注意對經驗教訓的總結。應用遷移的目標是掌握知識的應用,并能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力。
“TSO思維課堂”要求圍繞學生思維培養為核心目標,教師要充分發揮導的功能,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良好的思維能力。思維課堂以知識學習為載體,聚焦思維能力培養,讓學生的學習真正高效。對于以上所述,實際授課時可以靈活調整,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層次進行輕重取舍。要根據教學內容來合理設置教學環節,其中問題要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供合理的平臺讓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和展示,學習后要讓學生充分反思與運用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幾點。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依靠自身的體會、歸納和實踐,教學中應特別關注思維過程,長期堅持方能真正獲得良好的思維能力。
(本文為廣東省“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拓潛教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科思維培養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1TJK244)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武中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