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祥華
北京市西城區優質教育資源豐富,名校云集,有多所示范校、優質校、百年老校,也有北京四中、八中、實驗二小、北京小學等知名教育品牌。近年來,西城區立足首都城市發展新戰略和區域功能新定位,著眼重大民生工程,深化教育改革,先后推出建立教育集團和實施學區制等重大改革舉措,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規模,優化教育結構布局,均衡配置優質資源,有效解決了“擇?!钡壬鐣裹c問題,全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一、教育集團: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
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西城區政府秉承“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于2012年9月開始集團辦學模式的探索,并不斷擴大規模。到2014年,西城教育集團總數已達到17個,其中,8個以中學為牽頭校、8個以小學為牽頭校、1個以九年一貫制學校為牽頭校。集團形式更加多樣:按學段分純中學、純小學,混合學段三類教育集團;按地域分為同一學區和跨學區的兩類教育集團,覆蓋范圍擴大到31所中學、40所小學、3所幼兒園共74所學校,大大拓展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范圍。各教育集團努力探索管理模式,積極創新運行機制,制定出工作方案,拓寬了融通渠道、形成了融資源共享和特色發展于一體的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模式,積累了教育集團發展創新的豐富經驗。
1.整體謀劃推進教育集團辦學
西城區是北京優質教育資源聚居區,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西城區將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作為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基礎工程,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范圍。
2012年,西城區召開教育大會,在全市率先組建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京小學、實驗二小4所教育集團,開始了集團辦學模式的實踐和探索。經過兩年的實踐,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2014年,西城區在推進義務教育重點領域綜合改革的進程中,教育集團規模擴大到17個,共涉及74所中小學幼兒園,占全區中小學總數的67%,大大增加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范圍。
2.完善集團發展機制
教育集團辦學模式的探索,需要科學規范的工作機制做保障。西城區研究出臺了《關于成立西城區教育集團的工作方案》,堅持以“法人獨立、理念共識、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品牌共建、實驗先行”為宗旨,確立了“以優質校為核心,以高等院校為支撐,政策條件作保障,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教師研訓等統一管理,教師待遇、專業發展等統籌安排、實體運作”的集團運作模式。
在教育集團發展進程中,西城區優先支持集團校與實驗項目相關的基本建設、設施建設項目,并每年給各集團撥付100萬元自持實驗經費;為各集團加強師資儲備提供師資編制數量支持等政策保障。通過適時召開教育集團工作推進會、教育集團工作座談會、專項視導等形式,加強對教育集團工作的過程管理和指導。各教育集團都設立了校務委員會,統一規范和協調集團組織行為,建立健全了符合各個集團特色的學校管理、師生管理、教育教學業務指導、學校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完善的集團工作機制。
3.促進集團內涵發展
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不斷提升集團校辦學水平,是教育集團成立之后的首要任務和發展主題。各個教育集團以“政府主導、名校牽頭、項目運作、政策保障、特色發展”為原則,進一步發揮名校的引領帶動作用,圍繞課堂教學研究、課程建設、集團化辦學與管理模式等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推動優質校與成員校的共同發展。各集團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教師交流和多種形式的培訓研討為載體,在集團牽頭校輸送理念經驗的“輸血”基礎上,通過錘煉基本功,加強集團教研強大“造血”功能。實驗二小集團“凌空杯”、宣師一附小集團的“金秋杯”、黃小集團的“聯盟杯”等,均為教師搭建了專業成長的平臺。北京四中教育集團組建了高中網絡實驗班,探索“云課堂教學”操作模式,并試行集團內留學生制度。北京八中教育集團實行了初中學生聯合培養項目。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借助“云平臺”,以“主題研究課”為抓手,推進課程建設共享。北京小學教育集團成立了集團“研
發中心”,開創了多種教師交流方式。
二、學區制:提升優質資源均衡水平
多年來,由于西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密集,人口壓力大,西城區“擇?!眽毫κ冀K居高不下?!皳裥!钡母驹蛟谟谌罕妼炠|教育資源的追求,“擇?!钡膶崿F路徑在于區內外的各種“流動”。西城區在推進教育集團辦學,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的基礎上,注重在“擇?!钡牧鲃油緩缴舷鹿Ψ?、動真格、出實招,出臺實施學區制,一步踏入改革的深水區。
2014年,西城區以全區15個街道行政區劃為基礎,參考街道轄區面積和原就近入學片區,將全區小學劃分為11個學區,為免試就近入學提供了地理空間上的框架依據。同時,重點改革招生入學辦法,取消“共建”入學方式,嚴格入學條件,嚴禁跨學區流動,確保適齡兒童在學區內免試就近入學。調整初中升學方式,小升初分為7個學區,大幅增加優質初中校接收計算機派位比例,為解決“擇?!眴栴}提供了政策保障。
由于歷史等原因,11個學區在優質教育資源的布局上還不夠均衡,廣外地區、德勝地區等學區優質資源偏少,有的學區優質資源偏多。為了保障學區制的順利實施,確保優質資源均衡配置,西城區以學區為依據,統籌全區的優質資源,通過高校辦學、優質校辦分校、優化整合一般校等方式,對各學區的教育資源進行精細化配置,逐步推進學前、初中乃至高中教育的分布。對于個別一時不能提供優質學校資源的學區,通過臨近學區優質學校招生名額調配投入等方式,保證每個學區內有名校、教育集團成員校及特色學校,保證每個學區的群眾都能夠擁有公平的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的途徑,實現從學區間的均衡到學區內的均衡,從根本上進一步鞏固解決“擇?!眴栴}的成果,進一步提高西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
在全區小學劃分為11個學區的基礎上,西城區將原小升初7個學區調整為11個學區,與小學學區相對應。同時,進一步健全完善學區工作機制,統籌學區內外學校和社會各類資源,促進學區內涵發展。目前,西城區正在研究制定學校布局調整計劃方案,重點推進初中學校布局,更加注重學區的優質發展和均衡發展,進一步發揮學區在規劃布局、資源配置、就近入學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辦學聯合體、特色學校聯盟:特色發展,實現“校校精彩,人人成功”
西城區根據學校辦學特點,著力打造“華夏女子中學辦學聯合體”“寫字教育發展共同體”、民族團結教育特色聯合體、外語教育特色聯合體等學校特色
品牌。
除了名校、名校牽頭的教育集團成員校之外,西城區還有一大批特色鮮明的學校。提升特色校的辦學水平,是實現西城區“校校精彩,人人成功”教育理念、實現西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任務。多年來,在推進學校特色發展進程中,西城區形成了形式多樣的辦學聯合體和富有特色的教育品牌。目前,華夏女子中學、北師大實驗中學、十四中學、一六一中學組成了“華夏女子中學辦學聯合體”,青年湖小學與北禮士路第一小學組成了“寫字教育發展共同體”?;孛裼變簣@、回民小學、民族團結小學、五十六中學和回民中學形成了民族團結教育品牌,西城外國語學校、宣武外國語實驗學校和月壇中學形成了外語教育品牌。此外,還有徐悲鴻初中和高中的美術特色教育、北京八中和育民小學的超長教育等。這些特色校通過多種形式的資源共建,實現了校際特色和優勢的疊加,共同創建了西城區教育品牌,為群眾接受優質特色教育提供了更多選擇。
四、經驗梳理
1.頂層設計是推進教育改革的前提
教育集團和學區制是西城區主動對接首都城市發展新戰略和西城區發展新定位,關注民生,深化改革、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區委區政府成立7人領導小組,謀劃全局,抓好頂層設計,把控關鍵;6+1服務團隊廣泛宣傳政策,充分溝通信息,嚴格落實規定,努力做好服務,確保了政令暢通、執行有力。
2.嚴格制度和程序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
學區制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實現學區內免試就近入學,破解“擇?!彪y題。隨著招生考試制度的完善和一系列措施辦法的出臺,教育改革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特別是在招生過程中,完善了紀委全程介入、公證處參與公正的監督機制,嚴守政策的剛性,切實做到依規辦事、按制度辦事,使改革得到了廣大群眾認同。
3.質量和公平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標準
推進教育集團、學區制和特色校建設,不是“削峰填谷”,也不是搞“大鍋飯”,搞平均主義,而是不斷提升教育的質量和公平,實現西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教育集團不是簡單復制的“連鎖店”,而是優勢互補的“聯邦”。學區制不僅僅是入學機會的均衡,而是統籌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加強辦學聯合體和特色教育品牌建設,是實現“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重要
內容。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