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周序
未必正確的周博士(以下稱周博士):王老師,您最近怎么看起來沒精打采的?遇到什么問題了?
偶爾迷茫的王老師(以下稱王老師):前段時間北京市出臺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您知道吧?都是這次改革惹的禍。
周博士:遠在北京的改革怎么也波及您了?
王老師:您知道,北京市的改革往往是全國改革的風向標,所以雖然福建省目前還沒有出臺類似的改革政策,但對我們的影響卻已經提前到來了。
周博士:說來聽聽,有哪些影響?
王老師:比如說,北京市這次高考改革的舉措之一,是高考語文加分,英語降分,這導致有的學生認為英語分值降低說明英語不那么重要了;再比如說,這次改革倡導高考命題打破學科邊界,今年北京英語高考作文題目是“用英語介紹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試圖考查學生語文、歷史等方面的綜合人文素養,這導致語文、歷史等學科的部分教師認為,英語成績的高低,最終還得取決于學生的語文功底和歷史積淀,因此,他們不斷向學生宣傳自己任教學科的重要性,甚至貶低英語學科的價值;物理、化學等學科的一些教師認為,英語學科不實用,與學生的衣食住行都沒有關系,所以才會被“降位”。種種這些,導致許多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真聽課了,對英語作業應付了事的現象也開始增多。
周博士:那您自己的看法呢?您覺得英語學科到底重不重要呢?
王老師:我覺得英語學科還是很重要的,這與在考試中占多大比例沒有必然聯系。英語學科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英語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英語課本中的故事、諺語、異域文化等,能夠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英語打開了學生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口。許多學生沒有走出過國門,英語課能夠在語言之外給他們帶來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包括政治、經濟、歷史、風俗文化等多個方面。英語絕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課,在語言教學中,涵蓋了文化的內容。因此,通過學習英語,學生不但掌握了一門語言,同時也對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開闊了眼界。
周博士:我同意您的看法,英語課對學生來說的確很重要。英語學科的價值不同于物理、化學學科傳授的實用性知識,英語學科的價值看不見、摸不著,但帶給學生的是全方位、潛移默化的提升。英語也不同于語文、歷史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它意在打開學生“開眼看世界”的窗口,帶來的是異域風情、多元文化、特色民俗,語言魅力,這是語文課、歷史課不能代替的。
王老師:既然如此,為什么北京市要采取分值調整、學科貫通的政策來削弱英語的重要性呢?
周博士:我倒不覺得這是在削弱英語的重要性。比如說,語文加分、英語降分這一措施,只不過是對分數杠桿的一種運用,以此來調節學生學習語文和英語的時間和精力。
王老師:這個怎么理解?
周博士:英語學科的確很重要,但英語畢竟是外語,其重要程度不能超越我們的母語。但是,英語學科在高考中的分值不但長期與語文等同,甚至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語文,個別學生英語表達非常流暢,但中文表達卻歧義迭出、病句連篇。報名參加英語培訓的學生比比皆是,但主動提升自己語文水平、中文修養的,卻少之又少。可以說,人們對英語的重視有些過頭了,“英語熱”的確該降降溫了。所以,北京市運用分數杠桿的目的不是降低英語的重要性,而是要調節這種過分的熱度,讓廣大學生能夠把花在英語學習上的一部分時間用到語文學習上來,能夠更多地關注傳統文化,關注自己的中文水平。
王老師:這還不是說明英語已經沒有以前重要了嗎?
周博士:不,英語的重要性一直在那里,不增不減。以前我們過分重視英語,并不意味著英語的重要性增加,這只是大家對英語的一種略顯偏激的狂熱;現在我們運用分數杠桿調節這種偏激的熱情,只是希望大家對英語的關注回歸到正常軌道上來,并不是要降低英語的重要性。
王老師: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
周博士:至于學科貫通這一條,更不能理解成降低英語學科的地位。如果說用英語介紹歷史人物,就說明英語沒有語文和歷史重要,那么,用英語介紹一位科學家,是不是說明英語沒有物理和化學重要?如果是用英語介紹一位運動員或藝術家,是不是說明英語沒有體育、音樂、美術重要?按照這個邏輯,所有學科都比英語重要了。北京的高考改革體現出學科貫通的趨勢,目的是“倒逼”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注意提升自己的綜合人文素養,是希望學生在各個學科、各個方面都能有所進步,這與學科地位的升降無關。
王老師:我明白您的意思了,看來我有些多慮了。各個學科的教師都應該正確認識不同學科的意義。謝謝您幫我解答疑惑。
周博士:您客氣了,我們多交流。再見!
(作者單位:1.廈門英才學校;2.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