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城區教育綜合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繼續擴大和深化優質教育資源的工作上,東城區有哪些重點工作?

:東城區近年來以學區制教育綜合改革為契機,努力促進教育的優質公平。一是通過組團發展,資源共享,不斷提高每所學校擁有的優質資源比例。新建34對深度聯盟、1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個教育優質資源帶、7個教育集團、15個首都高校和社會教育機構支持東城教育改革項目等舉措,實現了區域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優質資源學校已達到91.9%。二是建立公平的入學機制,逐步形成以學區為單元、穩定成熟的九年一貫與對口入學為主導的義務教育入學路徑,探索初、高中銜接、十二年貫通培養、優質高中名額到校,學生已從2015年起享受到提前兌現的改革成果。從2016年起,就讀于11所優先發展初中的新初一年級符合條件的學生,三年后有不低于70%的機率進入優質高中。三是認真推進教育質量提升工程。近13億元人民幣的投入,百余個項目的實施,改善了區域內百余所學校的環境;積極推進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實施“頭腦”共享, 2014年至今,先后開展兩批3953人次的干部教師交流輪崗,極大地提高了教育人力資源的優質均衡水平。四是進行“1+4+8+x”的“學院制”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探索。推出共計547門課程的《東城區青少年學院小學“學院日”課程資源目錄》,形成以學區為基本單元的學院、學校、資源單位相互融通,學生借助學習平臺跨校自主選課的素質教育新常態。五是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配合北京市城區人口疏解要求,支持北京城市中心建設,向河北省石家莊市、邯鄲市以及北京市朝陽區、通州區等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支持,在首都城鄉一體化的建設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今年年初,在東城區教育綜合改革推進大會上,首個十二年一貫制跨校組合正式出爐。作為一種新嘗試,其設想初衷是什么,東城區有哪些創新舉措來保證十二年一貫制的良性運轉?
:今年推出的十二年一貫制培養試點,革新里小學—114中學—11中,是去年東城區啟動市級教改項目,“初高中六年貫通培養實驗”基礎上的延伸。“初高中六年貫通培養實驗”項目是經北京市教委批準于2015年7月在114中學實施的,當年升入該校的初一學生,三年后參加中考,可直升優質校11中。今年,東城區將該項目擴至小學,即2016年進入革新里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六年后可直升114中學,再過三年,參加中考,可直升11中。三所學校形成十二年一貫制培養體系后,將在學校文化、課程建設、學生特色發展等方面展開研究。這種舉措是我們進一步做好學區優質資源的擴大與提升的基礎上,對如何為學生提供適合其成長的教育環境的思考與探索。做優做精每一所學校,讓每一所學校都精彩,這是學段層面橫向的優質。人的培養不僅要做好每個學段的教育,更要關注人的成長鏈條,因此,這十二年一貫的探索,就是要打破學段的界限,以組團發展的理念來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提供資源平臺,滿足學生個體興趣需求。通過教師的引領輔助,成就學生的人生理想,同時也以此來進一步建設以學區為單元的九年一貫入學和對口直升的新型入學方式,真正從根本上解決擇校亂象,讓教育回歸到以人為本、以學生成長為本的健康發展之路
上來。
:未來東城區是否會設立更多十二年一貫制的跨校組合?您認為北京市今年新推的“1+3”培養模式,是否會是十二年一貫制辦學模式普遍推廣的信號?
:原來的小學、初中、高中分學段把人才培養割裂開來,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以學區為單位,在免試就近等原則基礎上,積極探索人才貫通的一體化培養模式,貫通長鏈條培養路徑。我們關注縱向的學段銜接,關注橫向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連接,通過進行結構性、供給側改革,更加關注個人成長、更加關注因材施教,進一步探索將與學前教育銜接,在市級政策的導向下與高校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升每個學生實際享有和使用的優質教育資源比例,從而構建起東城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
:如何協調一貫制辦學與升學通道開放性之間的關系?
:十二年一貫制的培養模式不是一刀切,而是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交給家長,學生在“小升初”時,可“跳”出培養模式升學,即“小升初”可選擇電腦派位入學。而未來,一貫制辦學的升學方式,仍以學區為單位,繼續穩定并完善每一所小學的劃片范圍,穩定和完善電腦派位入學政策,探索學區內中小學對口入學機制,選取一些小規模普通小學與優質初中按照一定比例實施對口入學,并逐步擴大對口學校范圍,最終形成教育品牌相對聚集、初中小學比例合理、教育類型豐富、學區制對口和九年一貫入學穩定的發展格局。
:東城區的八大學區以品牌校為龍頭,捆綁兩個臨近的普通小學,形成“1+2”模式的“優質教育資源帶”,在這些教育資源帶中,如何實現軟硬優質教育資源的互聯互通?如何滿足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優質教育資源帶是在小學階段實行的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又一形式。它是以區域內優質品牌學校為龍頭,聯合周邊的2~3所普通學校,實行統一法定代表人、統一招生、統一學籍,實現師資、教學、教研、評價等一體化管理。根據各校區教室數量情況,學生采取分學段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在不同校區流轉。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老百姓不需要擇校,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心目中的品牌學校,此項改革政策取得了家長的支持,擇校問題得到極大的緩解。同時,資源帶內的所有成員校發揮了自身的辦學優勢,掃除了各校獨立辦學存在的師資、硬件、管理等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校際壁壘,盤活了資源,激發了干部、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動力,促進了各校區優勢互補、良性競爭,形成各自新的集群優勢和運作特點,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廣度和深度。各校區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在擦亮優質教育品牌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文化內涵,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更大、更廣、更便捷的平臺。它充分發揮了龍頭校名師多、調動社會資源渠道廣、能力大等多方面優勢,為原普通校教師提供了高起點、大平臺、寬視角、多維度的發展空間和高質量、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資源,有力促進了干部和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結構、模式改革的基礎上,東城區在內涵發展和課程設計上將開展哪些更為深入細致的工作?
:綜合改革的前期,我們注重機構的整合,資源的擴充,通過組團發展,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進一步推進均衡發展,實現機會均等。接下來東城區將走內涵特色發展道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育課程新地圖,全面聚焦教育質量的提升,并最終實現質、量雙公平。
下一步我們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特別是在提升教育質量,滿足百姓需求的基礎上,在深化教育品牌建設、教育人才建設、體質健康提升、學前教育普惠優質、“教育+”信息化建設、對外合作交流、教育質量評價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學區制建設示范區,在學生全面、個性、可持續發展方面走出具有東城特色的育人之路。其中以下幾項是東城區下一階段重點推進的改革探索工作:
一是積極推進“健康工程”建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智力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強健的體格和健康的心理。東城區將繼“藍天工程”后,實施“健康工程”,旨在提升東城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力爭在十三五期間保障每名學生畢業時都能具有1~2項較高水平的體育技能,真正為“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服務。
二是整體謀劃破解難題,完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結合區域客觀實際,2015年開始實施學前教育發展的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在2015年已增加1270個學位的基礎上,力爭在2016—2017年再增加3000個學位。通過街道選址辦園,利用職業教育轉型升級后的部分校舍資源,探索兩年制、半日制等多元化學制方式,保存量擴增量,緩解入園難問題。
三是繼續推進教育管辦評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改革。積極推進全國教育管辦評改革試驗區的探索,對照三定方案,理清職責。完善區域、學區、學校三個層面的管理制度建設,形成三軸聯動(教委、學區、學校)、三位一體(管理、學術、評價)的管辦評治理體系和治理結構。強化專家治教,成立教育咨詢專家顧問團與東城區教育學術委員會,為區域教育決策咨詢、學科教學等提供智力、專業支持。
四是繼續整合資源,構建“教育+”生態。立足教育本質,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教育服務、為學生服務,形成“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共享”“教育+理念”“教育+健康”“教育+互聯網”,等等。以國際化視野和現代信息技術等為資源整合途徑,進一步加強互聯網環境下教育發展研究,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2016年上半年,東城區新增的3個教育集團與原有的5個教育集團形成了教育集團 “矩陣”,教育集團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明顯,未來東城區在提升北京地區甚至京津冀地區的教育教學質量方面有怎樣的安排和部署?
:教育集團是我區重點探索實施教育家辦學的改革路徑。以區域內教育品牌學校為龍頭校冠名成立。這些學校在首都乃至全國都享有較高聲譽,在學校發展、教育教學管理、文化建設等方面具有東城特色的原創經驗,涌現了一大批知名的教育家、優秀的教育教學干部、專業特色教師,長期積淀的良好氛圍成為了東城學子心中追求向往、實現夢想的地方,尤其在近兩年的教育綜合改革進程中,作為教育改革的排頭兵,這些學校在區域內發揮優質輻射帶動作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以這些名校為教育集團龍頭校,更是因為他們在示范性的基礎上具有普及性、推廣性、可復制性,在國內甚至國際的更大范圍有著更大的發展前景,是提升東城教育質量、積淀東城教育文化的有效途徑。
教育集團內部實施教育家辦學模式,依據共同的辦學理念和章程組建學校發展共同體,在戰略規劃、日常管理、課程建設、教師發展、設施使用、學段銜接與聯合育人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品牌共創、教師交流、跨校選課等,實現共同體內優質教育資源品牌的輻射推廣與合成再造。根據社會的需求努力完善自身發展,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改變統一的要求、創新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選擇權,積極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供條件。外部探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非首都功能疏解框架下的品牌戰略發展新路徑。按照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框架逐漸向外圍擴展:進一步做優做精作為核心區域的東城本土教育;做好本區外遷居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配套建設和優質服務;在京津冀乃至全國的范圍內謀劃學區制教育綜合改革的發展新格局。
責任編輯:呂丹
lda3-14@126.com